导图社区 医学考研-生理学001绪论
生理学001绪论,需要重点掌握: ①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②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③人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编辑于2023-05-29 01:51:11 广东生理学001绪论
重点掌握
①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②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③人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体液
(1)体液及其组成
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
体液可分为两部分:约2/3的体液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1/3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
(2)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
人体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但又相互沟通。
①细胞膜
既是分隔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屏障,又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窗口。
有些物质可自由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但有些物质则须经膜中镶嵌的特殊蛋白质才能从膜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水的跨膜移动主要受细胞膜两侧渗透压和静水压梯度的驱使。
②毛细血管壁
既是分隔血浆和组织液的屏障,也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门户,体液跨毛细血管壁移动取决于管壁两侧的渗透压和静水压梯度。
③血浆
是沟通各部分体液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因而是各部分体液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人体体液分布
2.机体的内环境
由于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所以生理学中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体内有些液体,如胃内、肠道内、汗腺管内、尿道内、膀胱内的液体,都是与外环境连通的,所以不属于内环境的范畴。
细胞外液含有各种无机盐(如钠、氯、钾、钙、镁、碳酸氢盐等)和细胞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还含有氧、二氧化碳及细胞代谢产物。
正常细胞通过细胞膜进行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以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进行。
3.内环境的稳态
(1)概念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下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的状态。
例如,血浆pH可在7.35~7.45之间波动,血钾可在3.5~5.5mmol/L之间波动。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2)生理意义
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因为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酶促生化反应,所以细胞外液中需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氧气和水分,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
细胞膜两侧不同的离子浓度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基本保证。
如果内环境的理化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急骤变化,超过机体本身调节与维持稳态的能力,则机体的正常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维持稳态是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1)定义
机体内许多生理功能是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完成的,称为神经调节。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成分组成。
反射弧任何一个部分受损,反射活动将无法进行。
(2)特点
①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②反应迅速,起作用快,调节精确,持续时间短暂;
③通常神经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弧的构成
2.体液调节
(1)定义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的某些细胞所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并作用于靶细胞上的相应受体,影响靶细胞生理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
这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可以是内分泌细胞或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也可以是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如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组胺),抑或是组织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如CO2、NO、H+)。
①远距分泌调节
是指体液途径主要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细胞,发挥相应的调节作用。
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后由血液运送到全身组织,对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有调节作用。
②旁分泌调节
有些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不通过血液循环,而直接进入周围的组织液,经扩散作用到达邻近细胞后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这种调节可以看作局部性体液调节,称为旁分泌调节,如胰高血糖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过程。
③自分泌调节
有些细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学物质在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调节,如胰岛素抑制B细胞自身分泌胰岛素的活动。
④神经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内有一些神经细胞能合成激素,激素随神经轴突的轴浆流至末梢,由末梢释放入血,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内分泌调节,如血管升压素。
⑤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也有很多内分泌腺的活动接受来自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如胃液头期的分泌,胃壁细胞的泌酸活动一方面接受神经系统的直接调节,另一方面,神经反射传出通路的分支还可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的释放,间接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
(2)特点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调节方式,其作用缓慢而持久,作用面较广泛,调节方式相对稳定,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自身稳态的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自身调节
(1)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或组织器官凭借本身内在特性,而不依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2)特点
调节强度较弱,影响范围小,且灵敏度较低,调节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但对于该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活动的功能调节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4.调节类型的判断
(1)神经调节
是指只有神经因素参与的反射活动,如膝反射、心血管反射、呼吸反射、唾液分泌的调节。
(2)体液调节
是指只有体液因素参与的调节活动,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3)神经-体液调节
是指既有神经因素的参与,又有体液因素参与的调节活动。
(4)自身调节
是指既无神经系统活动,又无体液因素参与的调节活动。
注意:
①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波动时,通过自身调节脑血流量可保持恒定(9版《生理学》P144)。
②血压在70~180mmHg变动时,通过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可保持相对稳定(9版《生理学》P233)。
三、人体内的自动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分为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在体内并不多见。
1.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由比较器、控制部分、受控部分组成的一个闭环系统。
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的活动可发生不同的影响,据此可将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类型。
(1)负反馈控制系统
来自受控部分的输出信息反馈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与其原先活动的相反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在正常人体内,大多数情况下为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控制都有一定的调定点,调定点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
临床上,调定点可被视为各生理指标正常范围的均数。
(2)正反馈控制系统
来自受控部分的输出信息反馈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与其原先活动的相同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产生“滚雪球”效应,或促进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3)负反馈控制系统和正反馈控制系统的区别
2.前馈控制系统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反馈具有“滞后”和“波动”的缺点;而前馈则较快速,并具有预见性,因而适应性更大。
但前馈控制有时会发生失误,这是前馈控制的一个缺点。
如见到食物后引起唾液和胃酸分泌,却可能因某种原因,结果并没有真正吃到食物,则唾液和胃酸的分泌就成为一种失误。
生理学 001 生理学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