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点10:幼儿园区域活动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点!这份思维导图梳理了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考点知识,包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观察、支持与指导的这两大方面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学前教育学——考点5:学前教育的原则。学前教育原则是指对0岁至入小学前儿童实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 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本思维导图适用于学前教育学考前复习及考研,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前教育学考前复习必备——考点7: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具有极高的价值,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理解,激发想象力。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幼儿园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内涵
教师以教育目标、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
区域活动也是一种学前儿童的自主性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有时是儿童之间,有时是教师与儿童互动的双边活动。
特点
儿童自选活动内容
儿童的自主性活动
小组和个体活动
间接指导
功能
在不同的区域中,儿童通过操作不同的材料会获得不同的“关键经验”。
区域活动具有综合教育功能。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观察、支持与指导
设计
活动区的设置
幼儿的兴趣需要——活动区的种类。
幼儿人数与活动室面积——活动室的数量和规模。
活动区设置的基本要求
适宜于儿童年龄特点
小班 游戏化 中班 目标化 大班 探究性和区域的学习功能
根据目标来设置
首先,活动区域的活动材料要紧扣目标。 其次,同一目标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区域活动来实现。 最后,区域活动的目标应尽可能与其他活动目标相联系。
有利于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兴趣
教师可以将时间和空间的自主权交给儿童,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教师不做硬性规定。
活动区的设置应遵循相容性原则
活动区的设置应该遵循相容性原则,教师可以把性质相似的区域设置在相邻位置,使儿童之间能够产生互动。
注意安全
减少和消除环境中不安全因素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活动区的种类及其设置
命名和归类各个活动区
对活动区进行合理布局
布局的策略
干湿分区、动静分区、相对封闭性、就近、方便通畅
活动区布局的基本程序
确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
确定各区的空间位置
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是正式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条件。
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让儿童玩的轻松自由。
积极创设可以激发儿童自由探索的环境。
观察
活动区设置和材料投放
1.各活动区的使用频率,了解目前的设置是否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否需要及时调整。 2.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如何?需要如何调整?区域空间是否狭小?规则是否需要调整等等。
儿童活动情况和发展水平
1.儿童的兴趣,他们经常选择哪些活动区和材料; 2.活动参与情况;是独立进入活动区还是盲目跟从别人?是坚持玩一段再走还是不停变换活动区和材料? 3.社会交往水平,是一个人玩还是与他人合作?合作时处于什么位置? (小领袖? 积极分子?服从者? )他(她)怎样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会不会与同伴轮流分享?常采用什么方式结束冲突? 4.认知发展水平,选择的材料的复杂程度怎样?是简单模仿还是创造变通?活动结果如何?(教师可以“测验”进一步了解其水平) 5.规则遵守情况。
支持与指导
过渡阶段
介绍、开放活动区
制定活动区规则
自主阶段
观察了解与分析
注意指导方法,适时介入
直接介入
记者采访
共同研究
评价与调整
观察与指导的注意事项
尽量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答案。
应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加强横向联系。
保证区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目的性和适宜性
丰富性和层次性
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
自主性
兴趣性
整合性和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