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整理,适用于马理论专业考研复习及考研政治复习。
编辑于2023-06-04 16:19:15唯物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世界本源,即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新唯物主义
精神第一性: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意义
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②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③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哲学的物质范畴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待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实在是可以被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物质的存在方式
根本属性
运动
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②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基础和承担者。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①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基本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
时间指的是物质运动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一去不复返。
空间指的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①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②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③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从意识的起源看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的本质看
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意识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即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功能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①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③人创造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过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概念
所谓的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和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人工智能的本质
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的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人工智能无法超越意识的原因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人类智能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和实践智慧,人类的情感、信念、意志、创造性思维等,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无法被还原为数据信息及其基本算法。人工智能的情感模拟并不能取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真情实感。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人们决策,但不能代替人们以知情意统一为基础的整体决策。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因人类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需要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某种社会功能,如一定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交往功能,甚至机器人还可以成为人的生活伙伴。但是,机器人从根本上说是机器而不是人类,它不可能真正具备自立、自主、自觉的社会活动,难以成为独立的具有行为后果意识、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人工智能以机器语言为基础,是对思维的一种物化和模拟,其思维方式是纯逻辑、理性的,而人类思维是与自然语言相联系的,其思维方法常常是多样而跳跃的。而且,自然语言总是与一定情境有关,很难被彻底形式化并被计算机所完全掌握。机器语言的本质是单调地处理数字或规则性地操作符号,既缺乏自然语言的意义向度,也不具有自然语言以言行事的实践功能。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
①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依存于自然界,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界。②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③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改变自然事物的形态和面貌,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④无论是尚未进入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自在自然,还是已经被实践打上烙印的人化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定形态。社会中虽然也包含精神现象,但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②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是物质的,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物质的,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①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②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意识统一于物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摒弃一切无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思想观念,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特别是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