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六)日本近代教育
(六)日本近代教育,如福泽谕吉,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明治维新时期的“国民教师”。
从广义上说,知识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从狭义上说,知识理解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 总之,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指导掌握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加深的思维活动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广义的知识应用,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日本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
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明治维新前
近代意义上的教育管理体系在日本尚未确立, 教育管理权主要掌握在皇室、幕府及各地藩国手中
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政府为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1871在中央设立文部省,负责全国教育事业,同时监管国家宗教事务
文部省的设立标志着日本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从机构上得以实行
1872日本制定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 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 对日本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指导与规范作用,真正建立起自上而下集权式的教育领导与管理体制
在文部省领导下全国划分8个大学区,每区1所大学, 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区1所中学, 中学区分210个小学区,每区1所小学
初等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前,初等教育主要由弟子屋和乡学提供,教学设置简陋、质量不高
明治维新后,尤其《学制令》后,日本取消了弟子屋和乡学, 全国设小学53760所,分上下两等,学制各四年,但因政策超出国力未能很好地实现
中等教育的发展
《学制令》催生了日本近代中等学校,一些藩校和私塾改建为中等学校
1886《中学校令》规定中等教育承担实业教育和升学教育两类
中学分为寻常中心和高等中学两部分,1894后高等中学改名高等学校,专业分科教育性质更显著
19世纪末,日本中等教育结构已经构筑完成,包括中学(包括寻常中学和高等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与女子学校
高等教育的发展
1886颁布《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名为帝国大学
主要任务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教授学术、技术理论,研究学术及技术奥妙等
组织上由大学院及分科大学组成
大学院侧重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
分科大学则是传授专门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帝国大学的影响下,一些私立大学也逐渐组建起来, 如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和明治大学等,这也直接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及进步
师范教育
明治时期大规模教育改革的推行及学习的兴办, 尤其是初等义务教育的开展,客观上要求充分发展师范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
1874已创办了包括东京师范学校在内的7所
1875文部省命令各地县、府设立师范学校养成所,短期速成的办法培养小学教师以满足需要
1886颁布《师范教育令》将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类
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设立,招收小学毕业生,主要为公立小学培养教师和校长
高等师范学校由国家设立,招收寻常师范学校毕业生,主要为寻常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校长
《师范教育令》要求师范学校必须以“培养教员应有的品德和学识”使其具有“顺良、信爱、威重的气质”为己任
公费制,教师待遇作了改进
19世纪日本通过《学制令》以及一系列教育改革,成功实现了对封建教育的改造,学制基本定型,日本完成了从落后的封建国家向新型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型 但日本的近代教育在学习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同时,坚持儒家道德为教育中心的任务, 因此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性质,而这种军国主义是以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
教育思想
福泽谕吉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明治维新时期的“国民教师”
《劝学篇》《文明论概略》
教育作用
福泽谕吉认为“众生平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差别主要由学与不学造成的, 因此只有教育才可消除贵贱、上下之别,才可培养富有学识的国民,才可缔造一个文明独立富强的国家
智育
学问分有形和无形
有形的学问:天文、地理、物理、化学
无形的学问:心理学)神学、理学
两者都有益处,但学习应有所侧重,分清主次, 即强调修习学问,唯尚实学,学习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如地理学、物理学、历史学、经济学
德育
主张培养国家观念与独立意识,强调教育在培养国家观念与公民独立意识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 认为培养日本国民的爱国之心是德育的首要任务, 为此必须批判神权蒙昧主义,对日本国民开展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教育,并强调国民独立意识的培养
体育
健康体魄是智慧和道德观念培养和形成的基础
首先端正体育目标,即旨在使人健壮无病,精神活泼,能够克服社会上的各种艰难独立生活
学校作为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应把体育课确定为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