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法国近代教育
(二)法国近代教育,如爱尔维修,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
编辑于2023-06-08 16:25:50 湖南从广义上说,知识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从狭义上说,知识理解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 总之,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指导掌握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加深的思维活动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广义的知识应用,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从广义上说,知识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从狭义上说,知识理解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 总之,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指导掌握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加深的思维活动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广义的知识应用,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狭义的知识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法国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
17-18世纪的教育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被天主教派掌握, 天主教神父拉•萨尔1684建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后成为法国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初等教育内容:宗教教育,辅之以读写算
教学方式:班级授课制
使用语言:法语
教育对象
下层社会子女,免收学费
富家子弟聘家庭教师
中等教育
1618-1764近一个半世纪, 耶稣会所办学院在中等教育方面占统治地位
17世纪初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仅次于耶稣会, 18世纪中期耶稣会被逐后,更成为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18世纪末,圣乐会的各种教育机构达70多个
教育目的:训练人们的理智(受笛卡尔理性哲学的影响)
教育内容:法国史、数学、力学、地理、现代外语、拉丁文等
高等教育
18世纪法国的大学有22所,超过其他欧洲国家 最古老的巴黎大学也是最保守的
由于法国的重商政策,建立了一些技术专门学校
法国女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走在欧洲各国前列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
法国大革命1789年爆发: 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先后执政, 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提出了不少教育方案和教育计划
主要教育改革方案
1791《塔列兰教育法案》、1792《康多塞方案》、1793《雷佩尔提教育方案》 除此之外类似的教育方案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还有20多个, 尽管内容有差别但主体上看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以上法案和计划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但客观上却为法国从封建等级制度向近代教育制度转变铺平了路
教育主张
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提出了课程、年限相互连接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构想
《塔列兰教育法案》规定四级学制: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大学院
《康多塞方案》提出五级学制:初级学校、高级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协会
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协会是教育领导机关和学术研究中心
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
《雷佩尔提教育方案》提出由国家举办“国家教育之家”的设想
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
《康多塞方案》主张取消学校里的宗教课
中学除传播知识外还肩负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
19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
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确立于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为牢固掌握教育管理权,拿破仑授意颁布了 1806《关于创办帝国大学及其全体成员的专门职责的法令》 及1808《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对法国教育管理体制作了详细的规定
具体内容
以帝国大学的名义建立专门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管理事务的团体
帝国大学总监为最高教育管理长官,具体负责学校的开办、取缔和教职员任免、提升与罢黜等事项
帝国大学下设30人的评议会,协助总监管理全国教育事务
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每区设总长1人,并设19人的学区评议会
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确立的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在此后发生了变化, 但基本框架得以保留和延续,并对法国国民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初等教育的发展 19世纪初,初等教育发展缓慢
《基佐法案》《费里法案》 是法国19世纪出台的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 为这一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1833《基佐法案》
法国当时教育部部长基佐制定和颁布
要求政府和教会联手促进初等教育发展,扩大初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
每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教学任务为读写算,传授生活基本知识,实施道德、宗教教育
每个城市设立一所高等小学,除初等小学的任务外还要进行职业教育
地方有权征收特别教育税款作为教育经费,同时学校仍收费,不足则国库补给
为培养师资设立师范学校,坚持所有小学必须受师范教育,考试获证书后方可任教,国家保证教师获最低限度的薪俸
1881《第一费里法案》 1882《第二费里法案》
法国当时教育部部长费里先后提出
法案规定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考试检查
惩罚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
免除公立幼儿园和初等学校的学杂费, 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和食宿, 免除以前有关法令中规定的教学监督学校以及牧师担任学校教师的规定
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课与公民课
奠定了法国初等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三个原则 为这一时期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标志着法国的初等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此后法国的初等教育迅速发展
中等教育的发展
19世纪初,拿破仑第一帝国政府对中等教育发展高度重视, 中央政府办的国立中学和地方政府办的市立中学成为实施中等教育的主要机构
19世纪中后期,法国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改革,要求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现代实科教育, 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增设现代外国语和自然科学等课程,但古典人文学科仍占主导地位
1864法国开办实科性的中学,课程以现代语和理科为主,为工商业培养专业人员
1891将实科性的中学改成现代中学
1898法国议会成立委员会解决中学的文实之争,方案是两者妥协, 既保留和古典主义的传统科目,又要不断增设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科学知识的科目
高等教育(专门学校和大学)的发展
拿破仑当政时期对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和科学事业十分关注, 并创办了一些专科学校、军事学校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此类学校即此后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大学校”
19世纪中叶后,法国高等教育的技术化倾向更加凸显,神学地位降低,法学、医科、理科的发展受到相当重视
将大学区原有的学院改组为大学,还新建了一些大学
法国大学在学习德国大学的基础上,加强了学术研究工作
许多大学开设了科学讲座并新建了自然科学实验室
政府给予大学更多自治权,以利于教学和科学研究自由
取消教会对大学的监督,促进了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思想
爱尔维修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
认为人人都是通过感官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精神的发展
人人都有获取同样知识、达到同样成就的能力,人人都有享受中高等教育的权利
他表达了人人智力天生平等的观点和教育的民主化主张
他还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
鉴于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大影响,要求彻底改造旧学校,主张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论述了学习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指出知识的学习依赖于感官的发展和教育,人终身都在学习和受教育
主张爱护身体,重视教育
狄德罗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
重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但认为教育可以发展人优良的自然素质一直不良素质, 进而启发人的理性,认识社会的罪恶现象,唤起对正义、善行和新秩序的爱
教育控制权和管理权上
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交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
国家应当推行强迫义务教育“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阅读、书写和计算
中学和大学应当向一切人开放
具体的教学组织上
主张设置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反对过多地学古典语言, 指出研究和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思考、实验, 认为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拉夏洛泰
18世纪法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论国民教育》集中论述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世俗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有很大影响
批判耶稣会教育的陈腐、教育内容的空洞, 认为创办国家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清楚耶稣会教育的毒害
国家主义教育的目标:培养合格的法国公民, 国家主义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具有特定能力、具有某种职业技能的人才的人物
国家主义教育必须依靠国家政府
国家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学校教育的规模、程度、内容
关于国家办学的论证走在时代前列, 对法国及西欧各国近代国民教育体制的建立产生巨大的影响
爱弥儿•涂尔干
近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教育与社会学》《道德教育》《教育思想的演进》
教育目的
在儿童身上唤起和培养一定数量的身体、智识和道德状态, 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的要求以及他将来注定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也就是说,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培养个人使其具备作为社会成员与特定群体成员所必需的身体、智识、道德状态
提出教育承担的三项主要功能
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使每个人实行由“个体我”转变为“社会我
教育促使个体的潜能显示和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个体遵守社会秩序、服从政治权威等品质
教育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进行代际传递
在道德教育问题上
主张教育非宗教化, 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分离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 更重要的在于挑选和整理潜藏在宗教概念中的道德实体与人们世俗生活中经验性的道德实体
从教育的社会性出发论述了教育学的社会学依赖问题
认为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务, 教育受社会各系统的制约, 从而决定了教育学对社会学具有明显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