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经济学
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特定要素
编辑于2020-02-21 13:36:16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理论
研究对象
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目的
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流动程度要比其在国内的流动程度低得多
现实中,国际贸易常会受到一些人为障碍的影响
研究方法的特点
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种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与名义价格无关)
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采用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分析工具
生产可能性边界和供给
生产可能性边界
机会成本
商品市场的均衡(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消费者偏好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确定一国均衡消费点
可以用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达到均衡(MRT=Px/Py)
消费达到均衡(MRS=Px/PY)
市场出清(Xc=XP,Yc=Yp)
国际贸易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之上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达到均衡(MRT=Pwx/pwy)
消费者均衡(MRS=Pws/Pwy)
一国国民花费在进口商品上的支出应等于其出口收入(Pwx(Xc-Xp)=Pwy(Yp-Yc))
贸易利益
交换利益
专业化利益
国际贸易不可能发生的条件
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两国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
古典贸易理论
演变
亚当斯密
绝对优势说
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
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存在绝对差异
没有考虑绝对劣势的情况
李嘉图
比较优势说
贸易的基础在于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
忽略需求面
穆勒
相互需求理论
贸易条件如何决定
李嘉图模型
基本假设
只使用一种劳动生产要素,且都是同质的,在国内能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规模收益不变,即劳动生产率固定不变
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aLX<bLX,1/aLX>1/bLX,绝对优势
aLX/aLY<bLX/bLY,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
贸易前的均衡解
生产可能性边界
机会成本为常数,为-aLX/aLY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pA=pAX/pAY=aLX/aLY
贸易形态和贸易利益
国际均衡价格
贸易后的一般均衡
贸易利益
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移
资源配置
工资水平
名义工资
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产品价格乘以劳动生产率
实际工资
劳动的边际产出,劳动生产率
要素禀赋理论
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前者基于要素禀赋差异,后者基于技术差异
前者是两要素模型
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也易于解释
基本模型
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个相对概念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生产X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Y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基本假设:两国相同部分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都是既定不变的 A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H-O理论
要素禀赋差异–供给差异–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差异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价格差异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劳动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H-O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说明的两个问题:第一,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如何影响要素价格
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X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资本和劳动从报酬低的Y生产部门留向X生产部门,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对资本的需求大于资本的供给,对劳动的需求小于劳动的供给,资本价格上升,劳动价格下跌
资本和劳动价格的变化导致每个部门资本-劳动比例低于X相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资本劳动比例
均衡时,劳动和资本的实际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出。在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收入的绝对量没有关系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素投入和边际产出成反比,资本劳动比例下降,资本边际产出上升,劳动的边际产出下降
S-S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故国际贸易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国际贸易的开展,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不断下降,两国要素价格最终趋于共同的水平
要素价格均等是易以商品价格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商品价格难以达到完全一致,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也难以实现
要素积累和国际贸易
要素总量变化-生产可能性边界移动-贸易条件的变化
罗伯津斯定理
前提
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从而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不变
保证充分就业
内容: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下降
贸易条件 出口价格/进口价格
大国情形下
开放条件下,一国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将恶化,若是进口商品,该国的贸易条件将改善
小国情形下
其在国际市场上对价格的影响力极为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素禀赋变化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经济增长的净福利效应
经济增长对国民收入的提高,纯粹的增长利息
贸易条件恶化抵消的经济增长利益
悲惨增长
条件
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增长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变化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增长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形态
验证和补充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特定要素和国际贸易
短期分析,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是因为要素的特定性或不流动性
短期
生产要素不同质,存在固定要素,不同部门间不能变动。短期中资本不变,劳动可自由流动
特定要素
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用于其他部门需要
特定要素模型
基本假设
仅以一国为例,不涉及其他国家
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规模收益不变
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实现充分就业
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替代
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是固定不变的
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资本特定不变,劳动投入越多,劳动的边际产出就越低,劳动报酬与劳动投入量成反比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X的价格上升,X部门的劳动投入增加,Y部门的劳动投入减少,X部门的报酬开始下降,Y部门的开始上升,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又重新趋向一致
X部门劳动的实际报酬下降,Y部门劳动的实际报酬上升
X部门资本的实际报酬上升,Y部门资本的实际报酬是下降的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长期和短期的比较
短期,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部门区分的,而长期是按要素所有者区分的
短期,资本是特定要素,国际贸易使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相反方向变化,长期中,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促进两部门资本-劳动比例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两个部门的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按相同方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