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42(二):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适用于考研:农业硕士-农业管理专硕及涉考类型,本篇为342专业核心: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知识点、重点汇总
编辑于2023-06-17 17:41:18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
含义
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 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 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或家庭农场。
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相适应,可以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第二第三轮土地改革,家庭成员性别,年龄)
经营主体是农民家庭, 主要实行的是家长制或户主制管理, 不存在管理分层的内部治理结构
(和企业,公司的区别)
4.它强调以使用家庭劳动力为主,而不是以雇工经营为主。
( 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入)
!农业家庭经营存在的原因
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
(1)由于农产品生命生长的联系,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不可能像工业那样 具有并列性。
(2).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复杂交错,因此农业劳动指出具有不平衡行。
(3) 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
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一般情况下不能够叠加。
5.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一种较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
(1)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2)分工协作使劳动者积累了经验,改进了劳动技能, 提高了劳动强度; 生产工具更 能够发挥作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更加具有连续性、划一性、规划性、 秩序性。
(3)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同一时期的作业比较单一,不同时期的不同作业多数又 往往可以由同一劳动者连续完成。
(5)由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格的分工协作,甚至一些简单的协作 也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因此农业生产不适合采用工厂化劳动, 而更适合采取家庭经营 的方式。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采用的农业技术主要分为两类
1.农业机械技术的本质是以物力代替人畜力, 扩大每个劳动力生产和经营的范围和数 量,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经济效益。
2.生物、化学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直接改变生物本身, 为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动物的生产率来增加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与工业技术要求的条件有所不同
(1) .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人进行的农业机械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工业机 械那样形成大型化的生产线,只能小型化才便于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2) .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农业机械技术,生物和化学技术虽然都作用于同一生物,但并不一定同时使用。
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与农业家庭经营
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
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家庭的存在绝不限于经济利益这根纽带,还有一系列超经济的纽带。使得家庭无须靠纯经济利益激励,就能够保持对其自身的目标和利益的基本一致性。家庭成员努力工作,无须通过精密的劳动计算并同报酬挂钩来激发。因此,农业的家庭经营,一般无须监督,管理成本差不多是最小的。
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等多方面的差别,有利于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农业实行家庭经营,家庭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合理分工,在时间上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上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
兼业农户是与专业农户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有相当时间从事非农工作或者依靠经营农业以外的其它事业取得相当收入的农户,这类农户一般多为规模中小的家庭经营。
农户兼业化的原因
农业强烈的季节性、生产周期长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不一致是农户兼业经营的客观基础(农业本身的特点)
1.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生产工具使用具有阶段性和间歇性的特点,给单纯经营农业的农户带来三个不利影响:
2.一是带来农业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在使用上的忙闲不均,出现了劳动力季节性剩余和生产工具的季节性闲置;
3.二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特别长,资金周转缓慢,且收入不均衡,只有农产品收获后才有一次性收入,平时只有投入没有收入;
4.三是农业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风险很大。
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及比较利益的下降使得农户兼业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1.农业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的产业部门,依据恩格尔定律,人们的收入越增加,恩格尔系数就越下降,进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少;(内部)
2.随着农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农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趋于下降,农业的比较利益降低,务工经商的收入一般要高于农业收入。(外部)
对农户来说保有土地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和一笔不断增加的财富 (农民乡土情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自己经营非农产业或农户劳动力外出就业,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难免存在着破产、失业的危险。危机到来时,农户兼业的劳动力就可以回到土地上去经营农业。
农业外部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农户的兼业成为可能
1.在非农产业就业,每周有休息时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方便了农户的农业经营,务农的劳动程度低,使得退休者、体弱的人和劳力不足的农户也可以经营农业。
2.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向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农村分散。这也为农户的兼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农户兼业化的发展趋势
一是专业农户不断减少,兼业农户不断增加;
二是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一兼农户不断减少,以农业收入为辅的二兼农户不断增加
三是土地经营规模越小,兼业比重越大.
农户兼业化的利弊得失
利
兼业农户的这种发展,使世界各国开始对兼业农户从采取限制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后来慢慢发现兼业农户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许多好处
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一样都能生产商品性农产品;兼业农户的出现和大量的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对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有积极作用;
它也为城市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兼业农户由于有多种收入来源,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兼业农户大都住在农村,家中又有人在城市或非农产业就业,使其具有了双重身份,这对兼业农户在经济危机期间为自己提供就业和生活保障,缓解大量农民涌向城市,防止城市的过度膨胀,避免农村人口的过度萎缩和农村社会的衰落,都是有好处的.
弊
在兼业农户当中,也有许多是规模狭小、技术水平不高、资金短缺、商品率低、不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农户。
有的因规模过小,财力物力不足,无力或者不宜采用先进技术;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户兼业这种经济现象,还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还会有所发展,至于发展速度的快慢,兼业户程度的高低,则取决于各国国内外的条件、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
例:新疆棉花机械化问题
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绩效/作用/好处
1.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承包给农户,确立了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2.农民通过承包本集体的土地,得到的是对本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
3.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体现在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有了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农民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选择效益最好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打破了过去那种统一计划的经营模式;
家庭承包经营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到侵犯(产权障碍)
1.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实质是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不变,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2.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后,可以根据市场供给和所拥有土地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农业生产。
3.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思想的影响、乡村干部自我经济利益和政绩的驱使,以及人们法制观念的淡薄,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到侵犯
4.乡村干部随意频繁调整农民的农地使用权,从而使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缺乏稳定感,从而在生产与投资上产生短期行为和掠夺经营现象
(2).耕地的细碎化规模经营狭小(规模障碍)
1.中国农业所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土地按劳动力活人的比例平均分配,由此形成了每个农户承包的土地面积小、块数多的超小型经营规模。
2.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3.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已脱离农业而进入二、三产业,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已具备了条件。
4.然而由于法制滞后和土地市场发育不良,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而难以实现。
(3)集体经营功能弱化
1.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也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需要集体经济组织给与支持。
2.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关系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多处于瘫痪状态,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
(4)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产业与市场障碍)
.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户在进入市场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障碍,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一是农户在于农业产前、产后部门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且极为分散,掌握的市场信息及不充分又不准确,在市场交换中,农业产前、产后部门往往处于垄断地位,只是农户常常承担的风险大而获利较少,使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4.二是农户在市场交换中,相互处于无序、孤独竞争状态,农户缺乏自我组织能力和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完善
(1)认真贯彻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使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 (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正确处理农地产权关系,有条件的地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1.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关系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与实施不仅有利于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2.而且有利于农地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农地的有序流转,进而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使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能够在社会化生产中延续下来的关键因素。
2.通过社会服务体系,解决了单家农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作业面积的最小规模限制等问题,改变了小农经济的技术落后状态。
3.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社会化有利于发挥分工协作的优势,使得各个农户、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生产力要素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家庭承包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的商品率必然不断提高,其资本有机构成也必然会逐渐提高。
2.农产品市场不仅要加强硬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卫生制度的建设。
注:农村合作社入股、新型农村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
定义
1.一方面,从概念上规定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的经济组织”;
2.另一方面,从服务对象上规定了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原则
1.成员以农民为主体
2.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3.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4.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5.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比例返还
运行特征
1.经营目标的双重性,服务与盈利相统一
2.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约定统一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3.管理的民主性,自主与自愿相结合
作用
(1)有助于促进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
(2)有助于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
(3)有助于较少农产品和农业专有资产的损失;
(4)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寻求规模经济;
(5)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
!农业产业化经营
!定义/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 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它本质上的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作用
(1)适应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
(2)缓解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常年性矛盾的需要
(3)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
(4)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
(5)解决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需要
农业保护政策
含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 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
(1)经济结构主义观点
美国政府采取农业保护政策时,美国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经到12%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降至25%以下, 2.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已升至80%:20%左右。 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已经超过50% 日本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降至13%左右。 2.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已降至30%左右。 3.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已升至76%:24%左右。 4.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已经达到63%
(2)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
澳大利亚学者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做的定量分析表明判别农业政策转向的最根本标准是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 即一个国家的农业保护水平的高低决定于该国的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农业比较优势越大,其农业保护水平就越低; 反之,农业比较优势越小,其农业保护水平就越高。 农业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农户的经营规模成正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比较利益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各种价格信号,由此引起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动和组合,导致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就业份额相对的下降。 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导致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仅提高了对商品农产品的需求,还大大增加了对农业的非商品农产品的需求,因此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的解决农业的多功能性问题。 因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政策出现转向就成为一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实施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就成为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现代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方向与基本趋势
(1)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目标的重要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农业保护政策以价格保护措施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产品供给为主要目标。 以价格保护为核心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虽然在提高农产品供给方面效果非常显著,但在农产品自给以后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供给过剩, 为解决农产品供给过剩,不仅政府要增加财政支出,还要采取限产措施,因而传统的农业保护政策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乌拉圭回合之后“黄箱”政策措施的削减和限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和竞争的加剧,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提高国际竞争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政策目标的重要程度迅速提升。
(2)农业保护政策措施实现了从“黄箱”到“绿箱”的转变
1.传统农业保护政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促成各国达成WTO《农业协议》,标志着传统的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产品出口补贴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为主的农业保护政策的衰落,即’黄箱”政策受到削弱或限制。 2.WTO成立后,造成贸易严重扭曲的关税、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有了相当程度的降低,大大提高了市场可预见性,使得世界农产品贸易向自由化迈进一大步但并未改变农业保护政策的本质。 3.发达国家主要是大幅度削减或放弃原有的具有短期效应的价格支持政策,转而大量采用具有长期效应、较少直接引起贸易严重扭曲的农业保护政策措施,即“绿箱”政策。 4.“绿箱”政策的精髓是,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这样既减少了资源的扭曲配置,又保护了农业。 5.“绿箱”政策主要针对市场机制在农业中的失误,重点解决农业的公共产品供给、农业的外部性和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加速,非关税贸易壁垒更为森严
WTO农业协议的达成,使关税大幅削减、出口补贴受到削减或限制,关税配额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难度提高,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推进了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
食品质量安全
1.食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
2.同时,食品的安全性(FoodSafety)是人们维持正常生活的必要前提。
3.但是,由于食品安全的标准不一,食品安全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与经济特性
(1)基本特点:危害的直接性、危害的累积性、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危害的隐蔽性、管理复杂性
(2)经济特性: •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品和信息不对称的属性 •确保一个国家的公民获得安全食品的权利是一国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并且在基本的农业政策目标中,重要性不断前移 •在市场上,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要求政府对此实施一系列的公共管理政策。 A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与调节机制 B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性与市场机制失灵 C食品质量安全的公共品属性与政府管制
良好操作规范
良好操作规范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良好操作规范的目的: 1提高食品的品质与卫生安全 2保障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权益 3强化食品生产者的自主管理体制 4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定义:鉴别、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有重要危害的一种系统性管理制度
•其目的是控制化学物质、毒素和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该制度被世界许多发达国家认为是最具食品安全卫生品质保证的系统
(2)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的基本原理 •危害分析 •确定关键控制点 •确定与各关键控制点相关的关键限值 •确立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程序,应用监控结果来调整及保持生产处于受控 •确立经监控认为关键控制点有失控时,应采取纠正措施 •验证程序 •记录保持程序
农业产业结构
内涵
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简单地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农业各生产部门和各个部门内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合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基本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
A.生产力水平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B.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C.地理环境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D.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E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F.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
第一: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逐步增大;
第二:在种植业中饲料生产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第三: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第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
第五: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
第六: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演变中林业受到国家的保护支持力度最大。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
A.能充分合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B.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C.能最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D.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A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B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
C坚持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则
D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的额原则
E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
F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指开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是在原始采集农业和游猎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进入定居时代后所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产业部门。
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
A技术停滞 B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 C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
(1)提供刺激的制度 (2)改进生产可能性的科学研究 (3)使用新型和改进的投入物的生产设备 (4)农业生产的服务机构 (5)帮助农民作出更好选择的教育工作
传统农业中稀缺资源的特性
(1)农民无法自行提供,大多数稀缺资源都必须社会性地供给 (2)许多稀缺投入物的需求与工业发展并无冲突,它们主要依赖于相对丰裕的资源,加上训练有素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3)这些投入物的互补性要求供给方面的协调与配合 (4)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资源、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差别,这些投入物的生产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5)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定形式的稀缺资源可能已经大量充分地使用了 (6)机会成本很低的资源与相对稀缺的资源一起使用,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 (7)稀缺资源不可随心所欲地移动
传统农业的改造
(1).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 (2).有效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的建立 (3).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 (4).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强
农业现代化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狭义农业现代化仅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变革
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经济体制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A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B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减负和保护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内涵
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 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基本特征: 生态持续性、社会持续性、经济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A.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储备量占年需要量的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 B.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C.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
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
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特性----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呈指数式发展: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路(产权管理思路;国家干预思路)
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黄箱政策:对传统的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产品出口补贴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为主的农业保护政策 绿箱政策:政府执行某项农业计划时,其费用由纳税人负担而不是从消费者转移而来,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对生产的影响很小的支持措施,以及不具有给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作用的补贴措施(绿色补贴,可免除消减义务)
农业知识综合四-342
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管理的职能
附加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