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法1.2法律关系
《经济法》第一章第二节法律关系
参加中级会计考试的同学们看这里!民事争议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知识点概括!下图详细地整理了民事争议纠纷救济途径的选择、仲裁和民事诉讼三个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该章节的重点!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法律基础 知识点汇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总述)
法律关系是指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法律事实是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原因
三要素
法律关系主体
种类
自然人(公民)
包括中国公民、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组织
法人组织
营利法人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
非营利法人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
特别法人
机关法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
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
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法人
非法人组织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等
国家
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自法人成立时产生,至法人终止时消灭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所有公民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论年龄大小)
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是一致的,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8周岁以上(≥18周岁的自然人)
16周岁以上(≥16周岁)的未成年人(<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周岁以上(≥8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8周岁(<8周岁)的未成年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的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1.刑事责任年龄
⑴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⑵已满14周岁(≥14周岁)不满16周岁(<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8种)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特殊年龄段自然人的量刑规则
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触犯法定的8种罪行
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触犯法定的8种罪行以外的其他罪行
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
已满75周岁的人
故意犯罪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过失犯罪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精神状态异常自然人的量刑规则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律关系的内容
含义: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法律权利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
法律义务
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
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
法律关系的客体
物
自然物
土地、矿藏、水流、森林等
人造物
建筑、机器、各种产品等
货币及有价证券
支票、汇票、本票
有体物
可以是固定形态,也可以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如天然气、电力等
无体物
如权利、数据信息网络、虚拟财产
人身、人格
人身人格是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人身权指向的客体
人身和人格又是禁止非法拘禁他人、禁止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等法律义务所指向的客体
VS主体、VS客体
人的整体只能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不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当人的头发、血液、骨髓、精子和其他器官从身体中分离出去,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视为法律上的“物”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非物质财富(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
知识产品
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等
荣誉产品
荣誉称号、奖章、奖品等
行为
生产经营行为
经济管理行为
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
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法律事实
1.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2.法律事件
含义: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
绝对事件——自然现象
如地震、洪水、台风、生老病死等
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如爆发战争、发生重大政策的改变等
3.法律行为
含义: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分类
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
合法行为
违法行为
行为的变现形式不同
积极行为(又称作为,如签发支票)
消极行为(又称不作为,如竞业限制)
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行为(如签订合同)
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
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
单方行为(如遗嘱、行政命令)
多方行为(如合同行为)
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
要式行为(如票据行为)
非要式行为(如口头订立的合同)
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
自主行为
代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