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思想整理
奥地利经济学派(英语:Austrian School)是一种坚持个人主义的经济学派,源自19世纪末的奥地利,延续至20世纪的美国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尔·门格尔、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欧根·冯·庞巴维克、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穆瑞·牛顿·罗斯巴德和汉斯-赫尔曼·霍普等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研究方式和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相同。也因此,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可以视为是延续了15世纪以来的经济思想,包含了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等主要的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只有在逻辑上出自于人类行为原则的经济理论才是真实的。这种理论的正式名称是人类行为学(praxeology),而奥地利经济学派长期以来便提倡一种从这种理论所衍生的解释方式。人类行为学的方法使得经济学家们能以此探索适用于所有人类的经济规律,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解释方式则可以用于针对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研究。
编辑于2023-07-04 10:10:21 浙江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思想整理
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
商品的价值,包括我们劳动的价值,最终都是通过市场,由人们的需要程度来决定
主观价值论的基础是自由市场,因为没有自由市场,主观的需要就没办法一步一步实现
从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出发,可以发现自由市场不只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而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底色。站在奥地利学派的立场上,一切价值的实现,都要通过自由市场,这个逻辑是完备和一致的
没有自由市场,就没法买卖面粉,也没法买卖烤箱,最终可能也没法买卖面包。没有自由市场,我们可能连吃面包这类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所以奥地利学派才如此强调自由市场。它不是因为瓦尔拉那样因为寻求全局所有市场最优价格而追求自由,而是因为把市场作为满足需要的基本手段而追求自由
奥地利学派的基本观点
第一,奥地利学派坚持,经济学研究必须秉持方法论个人主义。因为经济研究必定是从需要、动机、行为这些基本要素出发,而这些要素只能与个人相联系。我们今天讲的所有需要都是个人需要,不存在所谓的集体需要,所以经济学需要秉持方法论个人主义
第二,奥地利学派坚持,经济研究必须秉持主观主义。因为经济研究源于对人的需求的研究,人的需求必定是主观的。正因如此,奥地利学派反对把个人效用进行比较,进而也反对将个人效用加总的宏观经济学。这是奥地利学派与现代主流经济学截然不同的地方,奥地利学派根本不承认有所谓的“宏观经济学”
第三,奥地利学派注重交易过程,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形成价格,没有自由市场支持的交易,就不可能有准确价格
第四,奥地利学派特别强调时间。不管生产也好,消费也好,都需要时间,不可能离开时间讨论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特别反对抽离时间的静态经济学,而瓦尔拉一般均衡理论虽然将不同市场联系起来,但是抽离了时间,正是一种典型的静态经济学。因此,奥地利学派坚决反对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
第五,奥地利学派强调不确定性和试错。考虑到时间维度,一定会有部分不确定性包含在时间之中。不同的人在同样背景下会有不同决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会做出不同决策,个人在未来也会意识并尝试修正过去的错误决策。有一些选择可以很快被修正,另一些则可能永远无法被修正。所以时间是研究市场行为的重要维度
第六,奥地利学派注重社会的自我组织性。奥地利学派认为,绝大多数制度都是个人互动中自我组织和演化,最终形成了制度,所以要从动态角度来认识制度。货币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它会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今天很多比特币的支持者也是奥地利学派的拥趸
第七,奥地利学派支持边际效用理论,但反对效用最大化理论。奥地利学派认为个人在决策时只考虑边际效用,这点与新古典经济学一致。但是奥地利学派反对新古典经济学中常使用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因为效用随着时间变动而变动,随着知识变动而变动,哪里存在什么最大化
第八,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学理论是一种“原因-结果”的理论,即对任何现象都可以找到它的根源。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概念就是一种缺乏“原因-结果”的概念,只追求一种稳定的结果,似乎经济达到了“均衡”后就会稳定不变。这一点无法被奥地利学派接受
第九,奥地利学派普遍认为,政府或者国家一般都是不可靠的。因为所有这些集体概念的代理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欲,从而会因追逐私欲而扭曲集体的目标
第十,奥地利学派普遍认为,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对经济更有利的政策。因为经济自由主义鼓励竞争,形成价格,鼓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愿望追求自己的目标
创始人与早期精神领袖: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
门格尔与奥地利学派
哈佛经济学教授熊彼特认为,就文章本身的质量而言,门格尔的作品完全能与哥白尼的作品相媲美,全都是革命性质的。而如果把经济学研究视作一个庞大帝国的话,“门格尔在经济学上的个人成就上也是可以与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大帝平起平坐的”
门格尔早年在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科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门格尔毕业之后,主要工作是一名撰写经济文章的记者,后来又进入奥地利首相办公厅的新闻部工作。他在做这些行政工作期间写作了一本书,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书名是《国民经济学原理》
这本书后来被认为是“边际革命”浪潮中关键性的一本书,也是奥地利学派的开山之作。门格尔写完这本书后决定返回大学,成为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的讲座教授,把维也纳大学变成奥地利学派的大本营
门格尔在维也纳大学培养了众多弟子,包括维塞尔、庞巴维克等二代弟子。门格尔和二代弟子又直接影响了第三代弟子比如米塞斯和熊彼特,间接影响了第四代弟子比如哈耶克。米塞斯和哈耶克又把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传到美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奥地利学派的精神连绵不断,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自称是奥地利学派的忠实信徒
门格尔对商品和市场的看法
门格尔认为,所谓的商品,就是可以通过因果关系、用来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的东西
门格尔这里论证的关键词是需要,而不是今天很多人所说的效用。因为门格尔认为,商品的满足需要的能力或者说需要本身并不必然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想象中的
这里所说的需要,完全是主观的。只要自己觉得需要,那就是需要。比如每天早上喝一杯黑咖啡,对有些人而言可有可无,对有些人而言就是需要,而且是刚需
进一步思考,为了满足需要,人们可能会购买不同等级的产品
以面包、馒头、饮料为例,这些食物都可以直接服务于人类的需要,买来就吃,吃了就饱,直截了当。所以门格尔将这些商品称为第一级商品。这些第一级商品具有价值,价值就是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但我们在生活中还会购买一些其他商品,比如面粉,比如烤箱。它们的用途不明,至少不能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很饿的时候,在超市里只会买面包,不会买面粉,面粉不能马上解决我饿的困境。但只要我有一点耐心,做一点准备,提前半天用面粉和烤箱烤出面包,它也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与面包相比,面粉与烤箱就是比面包更高级的商品,门格尔把它们称为第二级商品
我们还能向上找,找到更高级的商品,比如生产烤箱必须零件的厂商。这些厂商生产出来的零件,发热管什么的,对于我们有何意义,又能满足我们何种需要?
好像什么都不行,就是一个零件而已,我也不知道怎么用,但这些零件是烤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烤箱本身仍是没用的,但用烤箱加上面粉可以进一步生产出面包,面包最终是有用的。生产烤箱零件的厂商,要通过一个非常迂回过程才能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
面包可以直接吃,烤箱里的二极管不能直接吃。较高级别的商品总是需要搭配补充性商品,最终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烤箱与面粉互为补充品。离开了补充品,这些高级商品就丧失了它们作为商品的特征
假定现在全国禁烟,不允许任何人销售和购买香烟。这种举措是否只是对生产香烟的厂商造成打击?当然不是。我们必须往上追溯,会看到生产卷烟加工机器的厂商受影响,收购烟草的商家受影响,甚至底层搬运烟草的工人也受影响。所有这些人的工作,他们的劳动产出,伴随着禁烟令,一下子就失去作为商品的特征和意义
由此可见,自由在市场经济中的关键地位。只有自由才能保证劳动分工,保证市场不断深化和拓展,从一个具体的需要衍生出庞大的市场网络。在这过程中,只要掐死一个市场,与之相关的大片大片的市场也会随之崩溃,后果极其可怕
那么高级商品如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等,它们的价格又该如何决定呢?
很简单,这类商品最终给消费者提供了满足,尽管只是间接地提供满足,通过帮助生产那些可以直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来实现,所以它们的价格也应该由消费者的最终需要来决定
比如一个烤箱中的发热管,到底价值几何,这就取决于消费者对于面包的需求有多强烈。如果大量消费者变得喜欢吃面包,那么这个烤箱零件的价值就会随之升高
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层级差异。
门格尔举过一个例子,比如我既想要一个新床垫,也想要一个新的国际象棋棋盘,这样有会下棋的朋友来拜访时可以下一盘。这两种需要都并非绝对需要,暂时不买,对生活影响好像也不大
假如我有一笔钱的话,还是会优先购买床垫,毕竟自己每天都要睡觉,而且时间的时间还挺长,而国际象棋棋盘的使用机会相对较少。正因如此,我愿意为床垫付出更高价格,而床垫厂商的劳动分工、市场结构也比棋盘厂商要更为复杂
门格尔提出的这种思路也被称作归因理论。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都是由“如果我们不能使用商品或支配劳动,就无法获得满足的那些需要的重要程度”来决定
归因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它对于真实成本理论以及劳动价值论都构成了致命打击。一个烤箱零件的价值,竟然不是取决于我们用了多少钢铁材料,多少水电资源,多少人力劳动,而是取决于人们有多喜欢面包。这种观点也许很多朋友听着有些别扭,但不妨多思考一下
米塞斯的经济思想
米塞斯其人
米塞斯(Von Mises)1881年出生于奥匈帝国,1900年进入维也纳大学求学,受到门格尔与庞巴维克的影响开始学习经济学。米塞斯很快就成为最为坚定的奥地利学派主义者
1909年至1934年间,米塞斯在维也纳大学以私人讲师的身份授课,同时他也在维也纳商会担任秘书。一战结束后,米塞斯撰写了大量经济分析论文
1934年,米塞斯为了躲避纳粹而逃至日内瓦,并于1940年来到美国。米塞斯在美国从没有找到正式教职,但是他坚持私下授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也把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带到了美国。1973年,米塞斯在纽约去世
他的妻子曾引用一个朋友的话来为米塞斯做总结,“米塞斯最令人敬仰的品质是他宁折不弯的诚实、毫不犹豫的诚实。他从不屈服。他总是自由地说出他认为对的东西。如果他曾经打算收敛一点或仅仅弱化一点他对流行却不负责任政策的批评,那些最有影响力的位置和机构大门都将向他敞开。但是他从来没有妥协过。”
米塞斯逝世后,他的思想仍在世界上不断传播。1982年,米塞斯研究所在美国成立,成为了研究和推广米塞斯经济社会思想的一个学术机构
米塞斯的学术贡献
第一点是他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
计划经济无法满足我们的消费,因为可能的计划者,包括街道、居委会等,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
而米塞斯还论证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没有自由市场,计划者都不见得能有效生产出产品。因为“生产要素”同样需要自由市场。生产要素实在太复杂,它可能包括几小时的木工、几小时的软件分析、几盎司的金属、几桶石油、几平方米的土地、几个单位的电、各种机器、木板、砖块、螺母和螺栓,以及所有其他用来制造人们想要商品的零配件。这些生产要素并不罕见,但我们很难凭空就设想周全
1920年春,米塞斯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的短文,根本上否定了中央计划中有实行经济计算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可能性,根本上否定了中央计划经济可能会是有效的资源配置体制。
米塞斯另一项贡献是提出一种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解释了经济危机
米塞斯认为,政府和中央银行会鼓励推动银行信用扩张和货币扩张,把更多货币注入到经济中。银行扩张之后,把增发的货币借贷给企业,而利率已被人为地压低。企业获得新货币之后,拓展生产结构,增加资本投资,会使得生产过程更为迂回,将更多资金投资于比较“遥远”的生产项目
生产面包最直接,但生产烤箱配件、组装烤箱、再生产面包,这种生产方式就迂回很多。只要这个过程没有走完,没来得及把面包生产出来,前面所有环节的生产都没有价值
而在利率偏低环境下,工资和其他成本抬高,资源会转移到 “更高阶的”的生产投资中。但是工人和其他生产者得到货币时,他们的时间偏好保持不变,仍然按原来的习惯花钱。这就意味着,公众不会增加储蓄去支持高阶投资。这种 “虚假利率信号”所造成的资源错配迟早会导致消费不足
按照米塞斯的想法,经济周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在自由市场经济下,过长的迂回生产链条导致资源错配。政府不需要多做些什么,只要默默等待生产链条自动缩短,工资和其他成本有效降低,资源配置逐渐恢复合理,经济就能恢复健康。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不当干预反而会影响市场自动恢复健康
哈耶克的知识论
哈耶克其人
哈耶克(Friedrich Hayek)1899年出生于维也纳。他在维也纳大学求学时受到门格尔、维塞尔以及米塞斯的影响,开始研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1927年,哈耶克毕业后创办了奥地利商业周期研究中心。1931年,哈耶克前往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直到1950年。在此期间,哈耶克与凯恩斯等学者有精彩的理论交锋,并且出版《通往奴役之路》等著作
1950年,哈耶克前往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任教,研究逐渐转向政治哲学
1962年以后,哈耶克回到德国弗莱堡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1974年,哈耶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92年,哈耶克去世。哈耶克著作等身,早年的著作偏重经济学,后期的著作逐渐转向政治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主要从知识论角度支持自由市场
他与另一位奥地利学者迈克尔·波兰尼(M. Polanyi)深入探讨了“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区分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
哈耶克和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比如熟悉的同事、伙伴、夫妻之间,只要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声咳嗽,另一方就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但是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说清楚,却非常地困难
后来有一些学者论证说,默会知识可以通过一些表达形式转变成为可沟通、可交流、可互动的知识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姿态与语言把知识固定下来
比如学生在师傅身边,记录语言,或者模仿师傅的举止、行动、姿态,逐渐揣摩和体会其中的默会知识。但这种学习,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许多,很多徒弟跟着师傅跟了多年,也没有把知识都学到手
第二种方法是编码化
有许多默会知识在早期无法被编码。随着人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新术语被发明,一部分默会知识有可能被编码化或者通过语言明确表达。如果默会知识已经可以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达,那么它也不再是默会知识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摄影摄像记录下默会知识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传递默会知识的能力也在增强。在哈耶克和波兰尼时代很少见的摄影、摄像、录音技术,在今天已经变得很普遍,大量默会知识通过媒介创新而被保留和传播
我们为什么那么看重知识呢?哈耶克在1937年和1945年发表了两篇文章,论证了计划经济的局限不在于经济,而在于知识
统一经济的关键环节,是需要统一的知识,既包括生产的知识,也包括消费的知识,还包括流通的知识。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才能有效率地分配资源,实现最高的社会福祉
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的秩序
在我看来,哈耶克基于知识论对自由市场的分析非常精彩。因为经济资源有可能综合,而知识实在没有办法综合。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哈耶克关注的知识主要是默会知识,是每个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而不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怀抱美好愿望和强大愿景的中央计划者很容易掌握书本知识,但永远无法掌握让我们每个人都过好一生的默会知识
1950年以后,哈耶克去了芝加哥大学。此时的哈耶克诞生出更大的野心,希望写一部《自由秩序原理》。并且以此作为起点,逐步构建一整套从微观到宏观的人类秩序的理论基础
哈耶克再一次从根本性问题来展开论述:那些服务于公众福利的制度,为什么能够在它们如此重要和显著的发展过程中,反而没有一个公共意志来引导它们建立?那些被长期实践证明对人类福利意义重大的社会制度,虽然都是人类行为的产物,但绝对不是人类设计的产物。一定有一种巨大的力量超越了人类,那就是自生自发的秩序(spontaneous order)
自生自发秩序的必然性可以从哈耶克的知识论角度来论证
社会制度不是有意识的理性设计产物,任何有意识地对演化的社会秩序进行重新设计的企图,必然遭到失败。因为知识本质上根植于社会价值之中,但社会行动者并没有准确意识到这些知识的社会价值。只有自发秩序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确定,而这些因素能创造出一种情形:在这种情形下,个人能够根据他们独特的知识形成对他人行为的预期,通过对个人行为进行可能的调适,证明这些预期是正确的。
这种自生自发秩序的基础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基础是个人知识的独特性。所以个人是一切价值的最终标准。每个人在特定情势下的自我调适,最终形成了整体性秩序。这个自由主义的过程是个人适应性进化的过程,却不是任何人强迫他人或被他人强迫的结果
哈耶克还不肯止步于此。他又花了十多年时间,写出了三卷本的《法、立法与自由》,进一步探讨自发秩序和组织秩序的区别,以及决定它们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规则
哈耶克把分析范围进一步拓广至法哲学领域,从历史维度动态地思考秩序背后的规则演化。哈耶克岁数渐高,思考也更深
他认为秩序和规则无处不在,从动物到人类,从微观到宏观,从经济到政治,都是如此。无人能够轻易识别这些秩序和规则。因此我们总是要对个人自由保持足够的尊重。
哈耶克在1989年出版了最后一本书,《致命的自负》,为自己与各种反自由主义理论争辩抗衡的一生做了总结
他仍然从演进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成长过程。与历史相比,每个人的一生都过于短暂,微不足道。对自生自发秩序的人为干预,各种计划经济的操作,从长期来看注定会失败,可仍有无数人不断尝试,试图与之较量,这些举措背后的动力就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哈耶克于1992年平静去世,生前幸运地见证了苏联计划经济体系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