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媒介技术学派(环境学派)
综合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网络传播教程》新闻传播学“老四本”的系列思维导图,希望打破传统的以教材整理框架的方式,更方便用于考研保研笔试面试!
编辑于2023-07-09 15:34:19 广东综合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网络传播教程》新闻传播学“老四本”的系列思维导图,希望打破传统的以教材整理框架的方式,更方便用于考研保研笔试面试!
综合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网络传播教程》新闻传播学“老四本”的系列思维导图,希望打破传统的以教材整理框架的方式,更方便用于考研保研笔试面试!
综合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网络传播教程》新闻传播学“老四本”的系列思维导图,希望打破传统的以教材整理框架的方式,更方便用于考研保研笔试面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综合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网络传播教程》新闻传播学“老四本”的系列思维导图,希望打破传统的以教材整理框架的方式,更方便用于考研保研笔试面试!
综合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网络传播教程》新闻传播学“老四本”的系列思维导图,希望打破传统的以教材整理框架的方式,更方便用于考研保研笔试面试!
综合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网络传播教程》新闻传播学“老四本”的系列思维导图,希望打破传统的以教材整理框架的方式,更方便用于考研保研笔试面试!
媒介技术学派 (环境学派)
多伦多学派
因尼斯:加拿大经济史学家 《帝国与传播》 《传播的偏向》
20世纪20年代接受芝加哥学派的科学训练,修读帕克的课程,帕克将传播作为创造与维系社会的力量的论点令其学术轨迹发生变化
理论贡献
泛媒介论:能够负载信息的物质都是媒介
媒介偏向论:文明的兴起、衰落与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
偏向时间:时间延伸、耐久、笨重、媒介垄断、传统保守、等级森严
偏向空间:空间延伸、扩张、轻巧、文化传播、帝国扩张、社会不稳
能够达到时空平衡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口语传统
形成知识垄断的两个条件:占有主要媒介、掌握媒介使用技能
传播学 科贡献
对媒介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开创媒介环境学派
论证传媒对商品经济、知识和权力的意义,对世界文明发展进行诊断,深入研究媒介变革在什么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
詹姆斯·凯瑞:伊尼斯认为传播技术主要影响社会组织和文化,麦克卢汉则认为传播技术影响感知系统的组织和人的思想
互联网时代的 媒介偏向论
空间上,网络彻底打破了媒介的地域性,让地球上的传播距离消失,互联网成为人的延伸,将全世界连接成一个巨大的赛博空间
时间上
存储设备
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计算机存储的影响可能并不像传播那样深远,计算机的硬盘作为储存媒介可能衰退得比纸张更迅速
即使硬盘上数据保存时间可以相当长,但长久的条件是认为保护,人类总需将需要的性能强加给媒介
单纯的计算机存储是史上时间偏向最差的存储媒介
网络设备
网络不等同于计算机,网络的时空偏向特性不能仅仅用计算机的时空偏向特性来衡量
网络信息具有复制性,其分布式存储结构同时实现了同步和异步传播,延伸了网络媒介的时间偏向
一旦有一台计算机的信息丢失,还可以无障碍地从其他计算机处还原丢失信息
互联网做到了时间和空间偏向的平衡,有学者认为,它成为“新的口语传统”
麦克卢汉:加拿大传播学家 《理解媒介》《媒介即讯息》
理论贡献
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媒介特性引发社会变革
热媒介与冷媒介:受众参与度高为冷,反之为热
地球村:时空距离缩短、五感重新平衡
内爆
时空压缩(从人的心理上来说,地理意义上距离变近)
真实虚拟混同(真实的世界过去了,对真实的模拟开始统计人们的意识)
内爆会带来一些问题,但不会失控,还能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这一概念为鲍德里亚的思考穿针引线
媒介定律
组成 循环的模型
提升
提升意味着媒介使人们的身体得到延伸,使人类的活动能力与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过时
新媒介的出现会使某些旧媒介和人类的行为方式被淘汰
复活
过时的东西又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像时尚潮流一样,旧的元素还会再循环
逆转
逆转意味着物极必反,当新的形式被推向潜能的极限后,原有的特征会发生逆转
评价
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一个颇有启发性的分析框架
反环境与后视镜
人工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感知环境本身的媒介,没有反环境,所有的环境是不可见的(艺术批评媒介)
“我们倒着走向未来”,研究媒介需要倒着放映过去两千五百年的技术爆炸(历史反思媒介)
评价
宏观视野、启发媒介本体研究、地球村已成为现实
客观实证不足、行文大量运用类比、隐喻等文学修辞方法,缺少逻辑论证;技术决定论忽视媒介占有
传播学科贡献
推动媒介环境学的早期发展,令一般公众对传播学产生兴趣方面所做的工作是无可比拟的
哺育了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 与波兹曼共同推动“媒介环境学”博士班
梅罗维茨:转向社会学,用戈夫曼的理论细化丰富麦克卢汉学说
莱文森:仿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坎贝尔的认识进化论提出在人类理性推动下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的媒介进化论观点
纽约学派
梅洛维茨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 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媒介情境论
媒介决定情境,情境决定适宜的交往行为
建立在拟剧理论和媒介理论之上,以电视作为阐述对象,电子媒介的介入使得“中区”产生,把前台和后台领域进行融合,形成统一的形象,弥补因权威感失落带来的落差,电视是“秘密曝光机器”
将媒介引入戈夫曼的社会情境划分中,人们的信息接触机制作为情境划分标准的新的社会情境
媒介分析
与媒介研究区分,着重关于媒介本体论研究,关注不同媒介的独特性质;媒介研究注重更多地将媒介视为载体和工具,注重阐发媒介变革
重新振兴了媒介环境学派,论述了麦克卢汉与波兹曼的观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波兹曼
媒介批评三部曲
媒介即隐喻
媒介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世界,影响文化特征
童年的消逝
电视的发明搅乱了童年的产生,音像简单易得便于理解,成人不再能够进行知识垄断,要用教育对抗和消弭电视技术不良影响
娱乐至死
电视媒介削弱了人参与公共事务能力,娱乐节目腐蚀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画面直观性戕害了人的读写能力,“人们在享乐中爱上压迫”
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批评机器意识形态与唯科学主义,“反标准化”
传播学科贡献
在纽约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媒介环境学学科点,梅罗维茨、莱文森都是他的学生
组建媒介环境学会,建立媒介环境学派,将研究视角引向微观,追求以小见大的研究方向
其他媒介环境学者
詹姆斯·凯瑞
传播仪式观
回到了杜威对传播的解读,受惠于芝加哥学派、因尼斯、威廉斯等人,传播是将社会联结在一起,传播意味着共享
“仪式”意味着传播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将人们聚集起来的典礼
研究传播是研究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的社会过程以及如何建构现实
传播研究目标是增强人类交流,而非在传递观的主导下以实证研究得到控制的技巧与方法
新闻教育
新闻和新闻教育不等于或包含广告、传播、媒介研究、公共关系或广播
新闻作为独特的实践不可与媒介和传播混淆
新闻是民主的另一个名称,只有民主才会哺育作为社会实践的新闻,news与journalism的差别
保罗·莱文森
媒介进化论
技术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选择保留的最符合需求的东西,信息技术以及媒介形态都是自然界动态进化后保留下来的
“补救性媒介理论”,媒介进化是一种系统内的自调节和自组织,机制是补救媒介,后生媒介对先生媒介有补救作用
新新媒介论
旧媒介(互联网之前的一切媒介)、新媒介(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新新媒介(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
新新媒介的特性
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可挑选、无法冒充非专业人士、免费、互相竞争与促进、较好的服务
软媒介决定论
《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
媒介很少导致绝对不可避免的社会结果,相反提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软决定是一种系统,技术只决定事物可能发生
人的选择以及人对于媒介理性的、有意的决定和计划是我们分析媒介的影响始终要考虑的因素
继承并捍卫麦克卢汉,开设“麦克卢汉”研究班
其他有关 技术的观点
媒介批判理论
威廉斯
技术发展并不独立,会受到政治的,经济等各种力量的介入
较早地批判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是为主导性各种社会关系寻找意识形态的理由,麦克卢汉脱离各种更为广阔的社会学和文化的语境,使媒介分析非社会化
传媒与社会意向
前提
提出“文化唯物主义”,认为媒介文化和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传播技术等息息相关,不能孤立对媒介产品做文本分析
内涵
所有技术的发明和发展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实践发展”这个基本的“科学意向”,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意向
起决定作用的并没有某个特定社会意向,现实过程中涉及意向都会对媒介的发展产生影响,控制意向并不必然控制效果
贝尼格 控制革命论
工业革命激发了控制革命
工业革命之前,对物质和资源的调配处于人脑的信息处理范围之内;之后,调配、控制速度大大加快,超出了人的控制能力,引发控制危机
控制危机指信息处理和传播技术革新落后,导致能源、物质、生产运输效率低下
控制危机的出现导致控制革命,即人类运用信息能力的大幅度发展,当今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控制革命的延续
麦克卢汉的理论将媒介技术及发展视为社会变迁的动因,但贝尼格冷静思考,推翻这一思维定势,分析出其他领域变化推动了传播技术变迁
布热津斯基
媒介失控论
《失控: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
电视刺激了人们在物质上的攀比欲望,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媒介失控造成全球不稳
要进行自我控制、强化教育、在全世界建立共同的道德意识
评价
对西方媒介的弊端剖析入木三分,为媒介发展敲响了警钟,但开出的处方也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世界媒体市场上的地位
提出了“奶头乐”,提出可以用娱乐手段麻痹占世界人口80%的底层民众
电子乌托邦
库利“印刷意味着民主” 麦克卢汉“媒介神话学”
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必然会把人类带入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评价
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媒介依存症
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在媒介中寻找依据,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电视人 林雄二郎(1973)
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感官的刺激环境下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
在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中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容器人 中野收(1980)
在以电视为主的传播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罐状”容器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与他人的接触而与他人的交往只是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内心
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和物理空间的跳跃
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 “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对立使得精英得以联合而大众却流于解散,继续建构了政治经济学式的“精英”与“大众”的对立
网络社会理论
战略决策经济活动全球化、组织形式网络化、劳动个体化、媒体系统构筑的现实虚拟的文化
网络社会产生了 流动空间和无时间的时间
流动空间:信息流动打破了地理空间,形成特殊信息空间
无时间的时间: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网络企业的兴起打乱生活节律
网络社会的变化
网络企业:弹性生产、全球生产
网络就业:知识信息生产成为劳动主力
网络生产:灵活工作
社会差异:不断加大
波斯特
电子环境下个人中心化、多重化、漂流化,稳定自我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