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观
教育观的思维导图,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关于基本能力的思维导图,分享了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知识,未完成完成,可自行补充。
教师观的思维导图,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根本责任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法律法规(7)的思维导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9.1施行,依据宪法,是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教育基本法/根本法,在教育法规中处于最高层次,具有最高效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教育观
素质教育
初衷:纠正“应试教育”现象
1999年,素质教育形成系统思想
2006年,素质教育上升至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素质教育内涵
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
纵向:幼儿、小学、中学、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
横向:普通、职业等各类教育
素质教育基本特征
全体性:全体人民
基础性
全面性:德智体美劳
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发展性: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
开放性:不局限于校内、课内课本
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核心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三维目标(过去)
知识
技能
情感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均衡性:教育的平等性(缩小教育差距)
地区
学校
班级
综合性:教育内容
选择性: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多体现在大学)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评价主体多元化
师生互评
生生互评
师生自评
师评生
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学业、创新、实践、心理等各方面
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过程性(发展性、形成性)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级指国家、地方、学校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结果与过程同等重要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