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跟着徐涛老师的课程手动整理),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编辑于2023-07-23 14:39:55 山东省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辩证唯物论 (世界是什么)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流派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分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基本问题
第一性 (意识和物质)
唯物主义 (什么是物质)
①实物(古典朴素唯物主义)
②粒子(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旧唯物/半截子/不彻底
在自然观唯物,在历史观唯心
③一切客观实在(线代辩证唯物主义 仅指马克思主义)
【注】
1. ③ 包含 ① 和 ② 通常前两派认为是物质的,第三派也认为是;但第三派认为是物质的,前两派不一定认为是物质
2.人类历史前两派都不认为是物质,但第三派认为是 人类历史→物质→唯物史观
3.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
1)创立了唯物史观
2)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什么是精神)
本我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
独立于人之外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
同一性 (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
有同一性:可知论 (唯物、唯心)
没有同一性:不可知论 (二元论、不彻底的唯心)
重要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联系、全面、发展、矛盾(辩证法)
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形而上学)
【注】
唯物
形而上学
唯心
形而上学
辩证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选择)
恩格斯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普遍和特殊
⇔ 具体和抽象
不能说成整体与部分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2)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3)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列宁是从物质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定义方式)
物质的共同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可以不看)
物质和运动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哲学中运动和变化完全等价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话术总结
你是我的你
我是你的我
你离不开我
我离不开你
两种错误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静止的概念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的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形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分两种情况讨论
区别
联系
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区别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诡辩论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空的概念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不可分割
(同物质和运动的话术)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注】
存在方式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
做题技巧 (问存在方式)
主语单独出现“物质”,选“运动”
主语“运动”和“物质”同时出现,选“时空”
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有限性: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是无限的
绝对性:时空是绝对存在的
相对性:当物质运动的速度突破一定的极限,时空会发生变化(考的最多)
【注】
易混淆说法
物质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运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
人的存在方式--实践
意识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概括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思的起源和本质上
意识的起源 (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发展阶段)
①一切物质说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③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人独有的
2.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决定性作用)】
语言(促进、重要作用)
... ...(重要作用)
【注】
1)“没有”不重要的东西,都是政治家的话术
2)夸大或贬低作用都不对(选择题考点)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注】混淆说法: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一种特殊物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题)
能动作用(全文背诵)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应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应,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一步变为客观事实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扩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1)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2)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3)物质不能替代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1)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
2)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个人理解】类似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意识对应意识,物质对应父母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注】辩证=对立统一=斗争同一=矛盾,分两种情况讨论--区别和联系(同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部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实质
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话,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意识仍然是人独有的)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尽管部分方面超出人类所能,但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两个错误观点
任何方面都超过人类
任何方面都不如人类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的原因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注】人的属性
自然
社会(本质)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物质外壳和 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是意义的能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一元论”)
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辩证唯物)
表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根本意义上说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开外,没有任何非物质
【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是正确的(列宁原话)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前提,也是两者统一的基础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发的两大总特征(选择)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概念(不重要)
联系的特点(重点理解)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普遍性
整个世界都在联系网中
多样性
条件性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系统观念
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内涵(概念)
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
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
新旧事物的区分与时间先后无关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适应新环境,具有新功能
2.对旧事物的扬弃
3.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过程观点
1)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一切现存的事物终将灭亡
3)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符合意思即可)
事物永恒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要有过程观点
辩证法两大总特征方法论总结
普遍联系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树立整体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开放的观点,从动态中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事物的过去,又要把握事物的现在,还要善于预测事物的未来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一规律) (怎样联系、为什么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四个重要的矛盾相关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一)
矛盾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斗争--同一 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的反义词(如何理解)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和斗争不是时而的关系,而是既又的关系
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同一性搭台,斗争性唱戏)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要做到“一分为二”
求同存异
福祸相依
物极必反
相互转化
... ...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二)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容,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沟通,矛盾双方可以想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逆向思维/反向思考)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三)
矛盾的普遍性简单地说可以表述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十五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能反着说),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原理四)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意义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强调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总结扩展
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总结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看问题“一分为二”、批判地继承、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祸相依、中庸和谐不走极端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反向思维、逆向思考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二规律)(选择) (怎样发展)
概念(6个)
质
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
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量的意义
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和关节点
度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关节点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穿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和质变 (二者的区别)
量变
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就不行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注】只看质变--激变论 只看量变--庸俗进化论
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三规律)(重点选择) (往哪里发展)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
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方向问题)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直线论
曲折性-循环论
方法论意义
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竖着看)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自我否定
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和消灭
“扬弃”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上的逻辑问题) (选择,偶有分析)
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第一对基本范畴)
概念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不可分割
话术总结
你是我的你
我是你的我
你离不开我
我离不开你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
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第二对基本范畴)
概念
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二者为表里关系)
关系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
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这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表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意义
易混淆说法
假象:虚假的现象(客观) 错觉:错误的感觉(主观)
假象一定是由假象迷惑导致的 (错)
水里的筷子
看起来像弯了一样(假象)
我认为它 就是弯的(错觉)
原因和结果(唯物辩证法第三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概念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这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方法论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易混淆说法
有其因必有其果 (错)
同样的因不一定同样的果,同样的果不一定同样的因
有因必有果
必然和偶然(唯物辩证法第四对基本范畴)
概念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关系
对立统一
区别
1.产生和形成原因不同
必然产生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2.表现形式不同
必然--稳定
偶然--不稳定
3.在事物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统一
必然存在于(寓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变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可能和现实(唯物辩证法第五对基本范畴)
概念
可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指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关系
现实和可能相互区别
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
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
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现实和可能相互转化
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
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区分】
可能与不可能
依据:在现实中有无依据
现实的可能与抽象/潜在的可能
依据:现实中的根据是否充分
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概念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注】
客观辩证法=物质=第一性=被反应≠唯物辩证法≠正确
主观辩证法=意识=第二性=反映≠唯心辩证法≠错误
关系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辩证思维方法(非重点)
第三章 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相关问题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本质
错误的观点
(1)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2)西方哲学史上
①康德把实践看成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忽略了客体
②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精神活动
实践于物质与意识之间,最终属于物质
③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他所理解的实践又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人的行为分为本能活动和实践活动
正确的观点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感性--能动性
对象性--客观性
物质活动--物质
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直接现实性)
本质特征
将脑(意识)中的物变成现实的物
自觉能动性
体现主题的目的、意愿
社会历史性
历史阶段不同,实践不同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主体是人)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题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
改造
认识关系
认识
价值关系
有没有用
【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同构性)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
是人通过实践是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那个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客体发生变化)
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主体能力发生变化)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形式的多样性
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交往
科学文化实践--探索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注】认识的来源
实践(决定性因素)
间接经验
生理因素
... ...(除实践外,均为重要影响)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的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相关问题
本质
唯物主义--反应论(坚持)
从物到感觉思想
直观、机械--直观/机械 反应论(旧唯物) 抹杀了主观能动性
只看反应,不看创造
加工、改造--能动反应论(辩证唯物主义)
既有反映,也有创造
主要观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一方面,认识的反应特征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
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批判)
从思想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不可知论
只看创造,不看反应
过程(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概念(区别)
感性认识
对象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外部形态)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额度突出特点(直接性与具体性)
理性认识
对象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事物的内部联系)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间接性和抽象性
关系
辩证统一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导致错误
只看感性--经验主义
只看理性--教条主义唯理论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重要性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两大规律
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2.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无限性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非重点)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形式<思想 → 冒进 → 左倾
形式>思想 → 保守 → 右倾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均是错误的)
马赫主义,凡事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
②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③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 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④真理的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其一,二者相互依存
其二,二者相互包含
所谓享享福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4个寓于
斗争 → 同一
共性 → 个性
必然 → 偶然
绝对真理 → 相对真理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为什么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2对因果
至上性 → 绝对性
非至上性 → 相对性
批判错误观点
绝对真理 → 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相对真理 → 怀疑主义、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互相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方法论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真理的检验标准
错误的检验标准(非重点)
正确的检验标准: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原因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逻辑证明
依赖于前提条件
逻辑本身的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知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知识,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做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盒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概念(非重点)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注】主体性 人不同 主观性 因意志/想法为转移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知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特点
第一,评价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认识
认知(知识性):客体本身
价值评价性: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第四,价值价值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虽具有主观性,但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依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时间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该怎么做)
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想怎么做)
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哎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非重点)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非重点)
从必然(规律)走向自由(能动)
自由的概念
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的概念
必然性即规律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
一是认识条件:认知越多,越自由
二是实践条件
以规律为前提
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前提
【注】实践位于对应二者之间
规律 真理尺度 合规律 必然 社会历史趋向
能动 价值尺度 合目的 自由 人们主体选择
第四章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物质)和社会意识(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的缺陷
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力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生产方式(决定性)
生产力(决定性)
只要生产力做主语,决定什么都对
生产关系
地理环境(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重要影响)
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社会意识
根据不同的主体
个体意识
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
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根据不同层次
社会心理(低层次)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以感性认识为主(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 (与经济、阶级、利益是否有关)
意识形态(有关)
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
非意识形态(无关)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语言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最后,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非重点)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生产力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劳动者
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生产力中害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注】生产力中包含科技,科技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渗透在三个独立要素之中 在生产劳动中,科技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和广义
狭义生产关系
所有制(决定性的、最基本的)
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非重点)
【注1】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生产工具 区分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生产关系(所有制)
【注2】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注】社会存在的结构表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结合成为生产资料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意义(非重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注】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的内涵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方法论意义(非重点)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交往的含义(非重点)
“交往”与“生产力”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交往是与生产力发展相伴随的
第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第三,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世界历史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推动了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内涵
概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的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第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纵向看,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收总体历史进程的制约
从横向看,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必然性(规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能动)
规律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自然规律:自发、盲目
社会规律:自觉、有意识参与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其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其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其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
第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原因)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非重点)
四个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改革
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酒精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这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注】两个易混淆的说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历史创造者问题
2.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其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再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因?)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又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根本制约因素
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
精神文化条件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提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注】历史人物 “在历史发展中有决定性作用”是错的 “对历史事件有决定作用”是对的
2.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首先,群众是划分阶级的;其次,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最后,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金字塔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辩证唯物论 (世界是什么)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流派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分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基本问题
第一性 (意识和物质)
唯物主义 (什么是物质)
①实物(古典朴素唯物主义)
②粒子(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旧唯物/半截子/不彻底
在自然观唯物,在历史观唯心
③一切客观实在(线代辩证唯物主义 仅指马克思主义)
【注】
1. ③ 包含 ① 和 ② 通常前两派认为是物质的,第三派也认为是;但第三派认为是物质的,前两派不一定认为是物质
2.人类历史前两派都不认为是物质,但第三派认为是 人类历史→物质→唯物史观
3.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
1)创立了唯物史观
2)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什么是精神)
本我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
独立于人之外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
同一性 (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
有同一性:可知论 (唯物、唯心)
没有同一性:不可知论 (二元论、不彻底的唯心)
重要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联系、全面、发展、矛盾(辩证法)
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形而上学)
【注】
唯物
形而上学
唯心
形而上学
辩证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选择)
恩格斯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普遍和特殊
⇔ 具体和抽象
不能说成整体与部分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2)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3)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列宁是从物质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定义方式)
物质的共同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可以不看)
物质和运动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哲学中运动和变化完全等价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话术总结
你是我的你
我是你的我
你离不开我
我离不开你
两种错误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静止的概念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的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形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分两种情况讨论
区别
联系
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区别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诡辩论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空的概念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不可分割
(同物质和运动的话术)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注】
存在方式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
做题技巧 (问存在方式)
主语单独出现“物质”,选“运动”
主语“运动”和“物质”同时出现,选“时空”
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有限性: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是无限的
绝对性:时空是绝对存在的
相对性:当物质运动的速度突破一定的极限,时空会发生变化(考的最多)
【注】
易混淆说法
物质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运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
人的存在方式--实践
意识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概括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思的起源和本质上
意识的起源 (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发展阶段)
①一切物质说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③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人独有的
2.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决定性作用)】
语言(促进、重要作用)
... ...(重要作用)
【注】
1)“没有”不重要的东西,都是政治家的话术
2)夸大或贬低作用都不对(选择题考点)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注】混淆说法: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一种特殊物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题)
能动作用(全文背诵)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应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应,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一步变为客观事实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扩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1)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2)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3)物质不能替代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1)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
2)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个人理解】类似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意识对应意识,物质对应父母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注】辩证=对立统一=斗争同一=矛盾,分两种情况讨论--区别和联系(同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部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实质
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话,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意识仍然是人独有的)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尽管部分方面超出人类所能,但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两个错误观点
任何方面都超过人类
任何方面都不如人类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的原因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注】人的属性
自然
社会(本质)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物质外壳和 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是意义的能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一元论”)
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辩证唯物)
表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根本意义上说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开外,没有任何非物质
【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是正确的(列宁原话)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前提,也是两者统一的基础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发的两大总特征(选择)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概念(不重要)
联系的特点(重点理解)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普遍性
整个世界都在联系网中
多样性
条件性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系统观念
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内涵(概念)
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
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
新旧事物的区分与时间先后无关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适应新环境,具有新功能
2.对旧事物的扬弃
3.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过程观点
1)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一切现存的事物终将灭亡
3)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符合意思即可)
事物永恒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要有过程观点
辩证法两大总特征方法论总结
普遍联系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树立整体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开放的观点,从动态中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看作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事物的过去,又要把握事物的现在,还要善于预测事物的未来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一规律) (怎样联系、为什么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四个重要的矛盾相关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一)
矛盾是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斗争--同一 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的反义词(如何理解)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和斗争不是时而的关系,而是既又的关系
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同一性搭台,斗争性唱戏)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要做到“一分为二”
求同存异
福祸相依
物极必反
相互转化
... ...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二)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容,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沟通,矛盾双方可以想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逆向思维/反向思考)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三)
矛盾的普遍性简单地说可以表述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十五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能反着说),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原理四)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意义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强调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总结扩展
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总结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看问题“一分为二”、批判地继承、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祸相依、中庸和谐不走极端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反向思维、逆向思考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二规律)(选择) (怎样发展)
概念(6个)
质
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
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量的意义
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和关节点
度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关节点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穿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和质变 (二者的区别)
量变
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就不行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注】只看质变--激变论 只看量变--庸俗进化论
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三规律)(重点选择) (往哪里发展)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
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方向问题)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直线论
曲折性-循环论
方法论意义
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竖着看)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自我否定
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和消灭
“扬弃”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上的逻辑问题) (选择,偶有分析)
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第一对基本范畴)
概念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不可分割
话术总结
你是我的你
我是你的我
你离不开我
我离不开你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
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第二对基本范畴)
概念
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二者为表里关系)
关系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
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这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表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意义
易混淆说法
假象:虚假的现象(客观) 错觉:错误的感觉(主观)
假象一定是由假象迷惑导致的 (错)
水里的筷子
看起来像弯了一样(假象)
我认为它 就是弯的(错觉)
原因和结果(唯物辩证法第三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概念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这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方法论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易混淆说法
有其因必有其果 (错)
同样的因不一定同样的果,同样的果不一定同样的因
有因必有果
必然和偶然(唯物辩证法第四对基本范畴)
概念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关系
对立统一
区别
1.产生和形成原因不同
必然产生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2.表现形式不同
必然--稳定
偶然--不稳定
3.在事物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统一
必然存在于(寓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变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可能和现实(唯物辩证法第五对基本范畴)
概念
可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指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关系
现实和可能相互区别
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
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
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现实和可能相互转化
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
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区分】
可能与不可能
依据:在现实中有无依据
现实的可能与抽象/潜在的可能
依据:现实中的根据是否充分
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概念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注】
客观辩证法=物质=第一性=被反应≠唯物辩证法≠正确
主观辩证法=意识=第二性=反映≠唯心辩证法≠错误
关系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辩证思维方法(非重点)
第三章 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相关问题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本质
错误的观点
(1)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2)西方哲学史上
①康德把实践看成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忽略了客体
②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精神活动
实践于物质与意识之间,最终属于物质
③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他所理解的实践又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人的行为分为本能活动和实践活动
正确的观点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感性--能动性
对象性--客观性
物质活动--物质
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直接现实性)
本质特征
将脑(意识)中的物变成现实的物
自觉能动性
体现主题的目的、意愿
社会历史性
历史阶段不同,实践不同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主体是人)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题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
改造
认识关系
认识
价值关系
有没有用
【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同构性)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
是人通过实践是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那个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客体发生变化)
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主体能力发生变化)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形式的多样性
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交往
科学文化实践--探索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注】认识的来源
实践(决定性因素)
间接经验
生理因素
... ...(除实践外,均为重要影响)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的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相关问题
本质
唯物主义--反应论(坚持)
从物到感觉思想
直观、机械--直观/机械 反应论(旧唯物) 抹杀了主观能动性
只看反应,不看创造
加工、改造--能动反应论(辩证唯物主义)
既有反映,也有创造
主要观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一方面,认识的反应特征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
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批判)
从思想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不可知论
只看创造,不看反应
过程(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概念(区别)
感性认识
对象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外部形态)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额度突出特点(直接性与具体性)
理性认识
对象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事物的内部联系)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
间接性和抽象性
关系
辩证统一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导致错误
只看感性--经验主义
只看理性--教条主义唯理论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重要性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两大规律
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2.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无限性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非重点)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形式<思想 → 冒进 → 左倾
形式>思想 → 保守 → 右倾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均是错误的)
马赫主义,凡事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
②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③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 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④真理的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其一,二者相互依存
其二,二者相互包含
所谓享享福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4个寓于
斗争 → 同一
共性 → 个性
必然 → 偶然
绝对真理 → 相对真理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为什么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2对因果
至上性 → 绝对性
非至上性 → 相对性
批判错误观点
绝对真理 → 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相对真理 → 怀疑主义、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互相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方法论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真理的检验标准
错误的检验标准(非重点)
正确的检验标准: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原因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逻辑证明
依赖于前提条件
逻辑本身的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知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知识,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做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盒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概念(非重点)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注】主体性 人不同 主观性 因意志/想法为转移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知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特点
第一,评价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认识
认知(知识性):客体本身
价值评价性: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第四,价值价值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虽具有主观性,但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依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时间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该怎么做)
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想怎么做)
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哎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非重点)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非重点)
从必然(规律)走向自由(能动)
自由的概念
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的概念
必然性即规律性,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
一是认识条件:认知越多,越自由
二是实践条件
以规律为前提
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前提
【注】实践位于对应二者之间
规律 真理尺度 合规律 必然 社会历史趋向
能动 价值尺度 合目的 自由 人们主体选择
第四章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物质)和社会意识(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的缺陷
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力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生产方式(决定性)
生产力(决定性)
只要生产力做主语,决定什么都对
生产关系
地理环境(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重要影响)
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社会意识
根据不同的主体
个体意识
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
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根据不同层次
社会心理(低层次)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以感性认识为主(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 (与经济、阶级、利益是否有关)
意识形态(有关)
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
非意识形态(无关)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语言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最后,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非重点)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生产力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劳动者
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生产力中害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注】生产力中包含科技,科技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渗透在三个独立要素之中 在生产劳动中,科技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和广义
狭义生产关系
所有制(决定性的、最基本的)
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非重点)
【注1】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生产工具 区分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生产关系(所有制)
【注2】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注】社会存在的结构表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结合成为生产资料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意义(非重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注】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的内涵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方法论意义(非重点)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交往的含义(非重点)
“交往”与“生产力”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交往是与生产力发展相伴随的
第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第三,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世界历史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推动了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内涵
概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的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第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纵向看,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收总体历史进程的制约
从横向看,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必然性(规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能动)
规律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自然规律:自发、盲目
社会规律:自觉、有意识参与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其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其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其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
第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原因)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非重点)
四个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改革
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酒精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这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注】两个易混淆的说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历史创造者问题
2.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其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再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因?)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又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根本制约因素
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
精神文化条件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提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注】历史人物 “在历史发展中有决定性作用”是错的 “对历史事件有决定作用”是对的
2.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首先,群众是划分阶级的;其次,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最后,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金字塔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