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10艺术创作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的思维导图,艺术家——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创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
编辑于2023-08-11 16:10:22 浙江省艺术创作
艺术家 艺术的创作主体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1. 艺术家——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2. 艺术家的特点:
a. 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b. 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 具有敏锐的感受、 丰富的情感、 生动的想象能力
d. 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 鲜明的创造个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
e. 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二、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a.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b. 艺术家在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a. 从创造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b. 从创造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 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
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才能虽离不开艺术天赋, 但更有赖于后天的刻苦训练和培养,以及长期、艰苦、勤奋的艺术实践。
艺术修养
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以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
与艺术才能一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定势”
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后,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1889 (德) 缪勒和舒曼
艺术创作过程
1. 什么是艺术创作活动?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 它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 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 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 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2. 三个阶段
(1)艺术体验 “眼中之竹”
定义:
艺术家在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
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或准备阶段。
(2)艺术构思 “胸中之竹”
定义:
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
它实质上是一个高度理想化、典型化的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
(3)艺术传达 “手中之竹”
定义:
是艺术家借助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在头脑中构思的艺术形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心理
1. 艺术思维:
I. 定义:
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以抽象思维为引导和协助, 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转化地共同完成艺术构思任务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自始至终都在以构思一个完整艺术意象为其目的和任务。
II. 形象思维
定义:
形象思维是 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 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景(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特点:
a. 离不开感性形象
b. 不依靠逻辑推理,依靠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
c. 具有整合性
III. 抽象思维
定义:
抽象思维是 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
2. 意识与无意识
I. 本能无意识先于意识的产生
II. 无意识
定义: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也称潜意识、下意识。
类别:
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此两种与艺术思维关系不大 梦幻无意识——分为三类(心上梦、荒诞梦、混合梦) 本能无意识——饿、渴;冷、热; 习惯无意识 ——长期反复训练后的无意识表现,是六种无意识中最高级最重要的一种。 集体无意识——人类生理进化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提出者:荣格——弗洛伊德的学生 )
3. 灵感
定义:
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 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特征:
a. 突发性
b. 偶然性
c. 易逝性
艺术风格、流派、思潮
艺术风格
1. 定义 :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和鲜明艺术特色。
2. 特征
a. 多样性
(1)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性格、气质、才能、禀赋、心理···)
“文如其人”
(2)离不来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艺术追求
(3)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即:欣赏主体的差异反过来刺激和影响(推动)着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
b. 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民族特色:
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情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所决定,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
但归根结底是源于——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
时代特色:
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艺术的创作方法
1. 定义: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2. 两大主流
(1)现实主义(再现)
定义:
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特征:
a. 艺术描绘的客观性(写实性)
b. 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c. 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往往用朴素的艺术语言, 客观、写实的叙述和描绘, 冷静、细腻的刻画人物和事件, 从而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2)浪漫主义(表现)
定义: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艺术家自己的理想来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特征:
a. 创作重心——追求理想
b. 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
c. 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3. 创作方法的多样
(1)古典主义 创作方法
原则:
要求创作忠于自然且合乎理想,强调复古。
(甚至采用古代题材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态度)
特征:
崇尚理性和理智,排斥感情
讲求共性和规则,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
强调克制自我的感情和欲望,服从国家的需要,为君主专制的利益而服务
创作上:
要求结构严谨,采用诗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 同时又有较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2)自然主义 创作方法
原则:
采用“纯”客观的态度,从事实出发再现客观事物,强调描绘的实录性和详尽性, 不要求典型化。
特征:
从生物学、遗传学的角度,来描写、解释人的思想行为、自然和社会, 揭示造成人、物、社会命运的自然原因。
创作上:
只追求眼睛所看见、所感受到的,遵循的思想原则是真正的自然主义。
印象主义和点彩派美术
艺术流派
1. 定义:
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2. 类型:
a. 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 (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共同的艺术宣言)
如:西方绘画的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
b. 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 (没有固定的组织纲领或艺术宣言)
如:威尼斯画派、野兽派绘画、荒诞派戏剧、电影中的“左岸派”、盛唐边塞诗派等
c. 由于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被后人在艺术鉴赏或批评中,归纳出的特定流派。
如:意识流文学、“建安文学”等
3. 具体流派:
野兽派
1898—1980
在法国盛行一时的
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 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 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立体主义流派
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 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艺术思潮
1. 定义: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 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
2. 产生的原因:
特定的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背景
艺术自身的发展对艺术思想提出的新的要求
3. 特征:
新的艺术思想
【新的艺术主张、创作倾向和反对对象】
群体性潮流
4. 西方 现代主义艺术
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各种文艺新潮和艺术流派的总称
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后期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如:立体主义的毕加索 后期印象主义梵高
特点:
主观性、内向性、哲学性、抽象化、象征性。
表现手段:
表现的创新, 常常使用象征、隐喻、寓言、暗示,无意识、意识流、梦幻、荒诞、悖谬等探索方式和表现手段。
5. 西方 后现代艺术: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后工业社会现实矛盾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艺术思潮。
特点:
主张艺术的多元价值取向;
崇尚解构
反中心、反权威、反深度
追求平面性、大众性、游戏性、娱乐性、
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艺术生活化和世俗化。
艺术传达上:
往往采用反讽、拼贴、荒诞、调侃、亵渎、嘲弄化模仿、矛盾叙述、中断等手法,
直观地表现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分解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