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哲学史01(张志伟)2023.07.23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导图,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本性是爱智慧,追求智慧。怎么学哲学?把哲学看作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围绕哲学问题所做的永恒的探索
《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介绍了第四讲 柏拉图+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 如柏拉图:现象和本质是两个世界 黑格尔:本质就在现象之中,“现象即本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西方哲学史01(张志伟) 2023.07.23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教材
《西方哲学智慧》 《智慧的探险——西方哲学史话》 《西方哲学十五讲》
西方哲学史分期
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古代哲学(古希腊哲学) 2.公元2世纪到16世纪,中古/中世纪哲学 3.17世纪到19世纪,近代哲学 4.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
1.1课程概述
1.2-1.3哲学不是什么
关于哲学的一些错误看法
(1)哲学是科学
(2)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3)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
(4)哲学无用
1.4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本性是爱智慧,追求智慧
智慧:无限永恒的理想世界
知识:关注现实的
怎么给哲学定位
宗教:超自然世界,依靠信仰,终极关怀(人从何而来,归于何处)
科学:研究自然,诉诸于理性,把握事物的性质、本质、规律
哲学:和科学一样讲理性,起源于终极关怀的问题
1.5哲学问题的性质
问题:有标准答案 难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同解决方式的问题
所有的问题最终归结起来无非是生死的问题,人从哪来,到何处去
人生的悖论:有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 (生与死的矛盾)
人要超越自身有限性,去面对一个理想世界
1.6怎么学哲学?
把哲学看作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围绕哲学问题所做的永恒的探索
哲学=哲学史=问题史(哲学是哲学史)
学哲学一定学哲学史
学哲学史就是学哲学家的思想,就是读书
学习哲学应注意的几点
(1)了解哲学家的问题(哲学始终围绕问题而展开)
(2)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3)沿着哲学家的思路(逻辑、论证方式)
(4)理解哲学家的思想
希腊人哲学思维的特点
(1)偏爱非个人性的,更关注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普遍性)
(2)试图给事物的存在找出合理的原因。(理性)
学以致知
科学思维方式(抽象思维、理论思维)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2.1希腊文明的历史背景
古希腊罗马哲学
希腊古典时期
希腊化时期
罗马共和国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
希腊文明的诞生
希腊——海洋文明——城邦制帝国——城邦民主制度
雅典的公民人数并不是全体雅典人
哲学的产生至少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1)人们开始关注终极关怀的问题(从何处来,归于何处)
(2)人们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
(3)必须有思想的自由的条件
2.2哲学的诞生
人类最早是以神话的方式给出对世界的说明,最后落于命运
希腊悲剧的核心:命运
哲学:命运→必然性→规律
阿那克西曼德:互相补偿,整体平衡
希腊哲学的分期
(1)前苏格拉底哲学:(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宇宙生成论)
(2)雅典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晚期希腊哲学
2.3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本原
哲学起源于问题
自然构成的四大要素:水、火、土、气
本原(arche)的含义
开端、主宰、宇宙自然的原因
(1)泰勒斯(米利都学派):水是万物的本原
流动性、可塑性
(2)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变化是有规律的
早期自然哲学的局限
(1)缺乏自然科学的支持
(2)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
(3)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4)无穷后退不可能
2.4本体论的转向
(1)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数
“水”“火”是本原→经验观察的角度 数是万物的本原→抽象性和普遍性
(2)爱利亚学派
非存在既不能被诉说,也不能被思想,只有存在才能被诉说,被思想,即存在和思想的同一性
现象(非存在):变的,不可被诉说
存在:不变的,可以诉说
(3)“存在”的词源
英语语法:主(可变)+系(不变)+表(可变)→S是P 追问“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中,主客体都可变,而“being(是)”是不变的 事物只有先成为“being(是/存在)”,才能说“事物是什么”
“水是本原”“本原是什么?” 一切东西要先是,再是什么,即“是”是使什么成为什么的根据和前提
形而上学在汉语中的含义
①与辩证法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
②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部门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being)的。 本体论(Ontologia)=being+logos,是关于存在的理论。
巴门尼德的贡献
(1)确定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即“being”,现象背后的本质)
(2)确定了思辨哲学的一个基本公式: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在哲学中开始了推理论证
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3.1智者学派
(1)智者
定义: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
智者的观点:事物没有对错,只有论证方式(语言的力量)
动摇传统观念、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2)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为感觉经验的个人)
“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正反论证)
否定了知识的可能性,认为一切都是意见
3.2苏格拉底生平
希腊→波斯之战(兴盛)→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衰落)
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知识被智者消解了,苏格拉底重建对知识的追求
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即“善”
“认识你自己”
从自然哲学研究转向对人自身的研究
苏格拉底两条罪名:教唆犯、引进了外邦的神(内心良知)
《申辩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判处死刑的原因:提出了知识救国论
3.3苏格拉底的思想
(1)“认识你自己”
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
这个“善”,苏格拉底称之为“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品格、特长、功能,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2)“德性即知识”
人人具有德性,而且是潜在的,所以要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德性
人要以对自己的德性的自觉/作为一切行动的一个根本前提,一切行为/要以一个善的意志/为前提,人的行为才是善的
(3)如何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
人的本性叫做德性,德性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认识人的德性
苏格拉底的一系列对话始终围绕着“是什么”的问题
3.4苏格拉底的论辩方法和历史影响
通过思想把握存在
追问事物“是什么”的认识方式
思维追问的是事物的本质
通过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
助产术——给灵魂接生
助产术=辩证法
助产方式:反讥(驳斥对方)→归纳(总结)→诱导→定义
知识可教还是不可教?
知识是不可教的,知识是先天的
知识不从经验而来,从何而来?
学习就是回忆
知识的根据何在?
相对意义上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休谟问题
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哲学被社会边缘化(哲学自我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