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泌尿系统:组织学
学习泌尿系统组织学的同学不要错过了!泌尿系统组织学第三章泌尿系统思维导图分享,详细分析肾单位、球旁复合体、集合管系、肾间质、肾的血液循环等知识要点,更有彩色图解,让你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重点总结了肾单位的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
描述了肾和输尿管(肾单位)的发生,泌尿系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泌尿系统 组织学
肾单位
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与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浅表肾单位
占85%于皮质浅中层,肾小体体积较小、髓袢较短,尿液形成
髓旁肾单位
占15%于靠近髓质,肾小体体积较大、髓袢较长、尿液浓缩
肾小体
血管球
毛细血管
组成
入球(微/小)动脉
从血管极进入肾小体分2~5条初级分支
每分支再分支成网状毛细血管袢,袢间血管系膜支持
出球(微/小)动脉
经血管极离开肾小体
内皮细胞
胞体满布窗孔,即有孔型毛细血管,孔上无隔膜,有利于滤过
内皮游离面的细胞衣富含负电荷唾液酸蛋白
对血中物质具有选择性的通透作用
内皮基底面外为血管球基底膜
分三层
内疏松层
中间的致密层
外疏松层
分子筛
基膜内多种糖蛋白,主要以IV型胶原蛋白为骨架孔径的分子筛
血管系膜侧内皮细胞外的基膜缺如,内皮直接与系膜相邻
血管系膜
系膜细胞
结构
核小深染,胞内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丰富,散在溶酶体和吞噬泡; 胞体和突起内有微丝、微管和中间丝
功能
调节血管球的血流量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激活时血管球血流减少 心房钠尿因子受体:舒血管增加血流量
合成细胞外基质,参与基膜更新
吞噬和清除系膜基质和基膜内的沉积物维持通透性
系膜基质
丰富负电荷蛋白聚糖,选择性滤过血浆中带正电的物质
肾小囊
肾小管起始膨大凹陷形成
壁层
单层扁平上皮,在肾小体尿极处与近端小管的上皮相延续
肾小囊腔
内含原尿
脏层
足细胞
足突
足细胞胞体伸出的几支初级突起再分出的许多次级突起
内含较多微管微丝,微丝收缩改变裂孔宽度
裂孔/ 滤过隙
相邻足突间隙
孔内覆盖裂孔膜
表面的负电荷唾液酸糖蛋白,防止足细胞与肾小囊的壁层上皮贴附以维持足突的指状相嵌构型及足突间裂孔的宽度
可以合成基膜相关蛋白吞噬基膜沉淀物,促进基膜更新维持通透
足突的特殊构型和足突的收缩,有助于调节血管球的滤过功能
原理
滤过膜
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成分——>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突间的裂孔膜——>肾小囊
选择性屏障大小电荷不同分子,对血浆成分具有双重选择性的通透作用
带负电的唾液酸糖蛋白、IV型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层连蛋白及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阻止血浆内负电荷物质通过,防血浆蛋白被滤出
受损
轻则蛋白尿重则红细胞漏出
24小时产原尿180L,终尿1.5L
肌酐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被小管重吸收,临床测定血肌酐反应肾脏功能
肾小管
近端小管
最粗最长一段,官腔小
曲部 近曲小管
光镜
单层立方或锥体形细胞围成,体大核圆于基底部,胞质色红;游离面有刷状缘,基部有纵纹
电镜
游离面密集排列的微绒毛形成刷状缘
微绒毛表面覆糖衣含多肽酶、ATP酶核碱性磷酸酶(助吸收)
微绒毛基部膜内陷成吞饮小泡,大分子重吸收
微绒毛、侧突及质膜内褶显著增大膜面积利物质交换
基底部质膜含纷纷钠泵,可将胞内na+泵入细胞间质
直部
微绒毛侧突及质膜内褶不如曲部发达
重吸收原尿中
85%na+、水;几乎全部葡糖糖,小分子蛋白质、多肽、氨基酸;50%碳酸氢盐磷酸盐维生素
经分泌或排泄将体内一些代谢终产物(H+、NH3、肌酐、马尿酸)排入官腔
排除一些外来物质(青霉素、酚红)
细段
浅表肾单位细段
较短,位于髓放线及肾锥体内
参与构成髓袢降支
髓旁肾单位细段
长,由降支再反折上行
参与构成升支
远端小管
细,管腔大
单层立方,胞质弱嗜酸,浅染核圆与细胞近腔面
游离面无刷状缘,基部纵纹明显
微绒毛少且短,质膜内褶发达含钠泵
游离面及侧面膜有T-H蛋白,阻止水分通过维持腔内低渗 随着泌尿小管走行间质内渗透压渐升,利于尿液浓缩
远曲小管(曲部)不如其直部发达
吸收水钠分泌钾氢氨,调节水盐及酸碱平衡
醛固酮
促进其重吸钠排钾
抗利尿激素
促进其重吸收水
尿道
男性
长约20cm,由黏膜、肌层和纤维膜组成
前列腺部尿道为尿路上皮,膜部和海绵体部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近外口为复层扁平上皮
前列腺部和膜部为内纵外环平滑肌,海绵体部仅有环形平滑肌。膜部平滑肌外侧有骨骼肌形成的括约肌
女性
长约4cm,由黏膜和肌层组成
近端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远端为复层扁平上皮
肌层为内纵外环平滑肌,尿道中部有骨骼肌形成的括约肌
膀胱
黏膜
尿路上皮三型,基底细胞、中间细胞、伞细胞
肌层
由内纵、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组成
* 盖细胞
位于膀胱移行上皮的腔面,细胞大,细胞膜外层较厚,近游离面胞质较浓密,可防止尿液对膀胱的侵蚀
输尿管
管壁三层,由内向外依次黏膜、肌层、外膜
上2/3内纵外环二层,下1/3内纵中环外纵三层
肾的血液循环
分布
图解
特点
肾血流量大,流速快,约占心输出量的1/4
94%的血液供应皮质,进人肾小体后被滤过
血管球内压力高(入球微A>出球微A)
形成两次毛细血管网(滤过,重吸收)
直小血管与髓袢伴行,利于尿液浓缩
肾间质
即泌尿小管间的少量结缔组织,内含纤维网和多种间质细胞
间质细胞
主要为成纤维细胞以合成纤维和基质
少量巨噬细胞以吞噬
形状不规则或呈星形的载脂间质细胞,胞质含嗜锇性脂滴能合成纤维和基质,并可合成前列腺素E2等调节血压
肾小管周围的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红细胞生成
集合管系
大体
集合小管
开口于肾小盏
皮质集合管
髓质集合管
集合管上皮
主细胞
亮细胞,数量多,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细胞器少
闰细胞
暗细胞,主存与皮质集合管,数少形长,单个散于主细胞间,随集合管下行减少至消失
重吸收H2O,Na+,并排出K+,H+,和NH3,浓缩尿液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调节
球旁复合体
位于肾小体(浅表肾单位)血管极处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的三角形结构
球旁细胞
①细胞大立方形②核大而圆③弱嗜碱性富含PAS+分泌颗粒
①肌丝少②RER、Ri、Gi发达③大小不等的含肾素分泌颗粒
分泌肾素(蛋白水解酶),使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血管紧张素I,再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转变成血管紧张素II。两者均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使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增加,肾小管排K+保Na+功能增强,肾小管钠水重吸收增加,血压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酫固酮系统)
致密斑
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窄形成的椭圆形斑状隆起
基膜不完整,基部小突起可与邻近细胞突起镶嵌而成为传递“信息”的场所
离子感受器,能够感受小管内的钠离子浓度,调节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球外系膜细胞
位于血管极三角区内的一群形态不规则的细胞,与球内系膜延续,与球旁细胞、球内系膜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
也具有吞噬收缩功能,肯是在复合体中起信息传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