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梳理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及教育制度读书笔记来啦!教育制度概述、我国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义务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目的等内容全部都浓缩在下图之中。
教育公共基础教育学第二章,若有不足请多多指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目的及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念
概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者区别与联系
联系:对社会规定上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培养……的人”
区别:教育方针包括教目的
教育目的特点
宏观性
预期性
强制性
时代性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教师教学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活动目标)
教育目的功能
定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确立依据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
文化
教育目的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观点:社会需要、社会价值,培养社会良好公民
代表人物: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德、、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
观点:个人价值,内在需要,兴趣爱好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
教育无目的论
观点:教育过程内有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
社会需要与个体身心发展的辩证统一
我国教育目的
概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立依据
人的身心发展
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构成以及关系
德育:灵魂,核心;保持动力,保证方向
智育:支持,前提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提供动力
劳育:综合其他各育
素质教育
基本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概念:狭义:学校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 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以及修学年限。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水平、人口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文化
学制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有实体、无制度。
制度化教育:有实体、有制度。
后制度化教育:无实体、无制度
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横向:
1.加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渗透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纵向
双轨制(美国)
单轨制(英国)
分支型(前苏联,中国)
我国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清政府,中国历史上首次颁布的学制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3,清政府,中国首次实施的学制,仿日,规定男女不得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废除读经,增进自然科学课程,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633学制):1922,北洋政府,缩短休学年限,
《关于学制的改革决定》:1951,政务院,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义务教育
概念:适龄儿童(6周岁)
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VS基础教育:强制性、普及性、公益性
产生:德国(16世纪)
中国义务教育确立标志: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终身教育
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化: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1996联合国发布《教育:财富蕴含其中》:四个支柱: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认知
特性:民主性、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