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各章思维导图,用于后期复习.
社会角色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分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三章 社会化
3、1 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社会化定义
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人和动物相比,有超强的依赖期.
赫胥黎
人是群居动物.
两种观点
1、持生物自然因素决定人成长的主要是社会生物学.
2、持社会因素认为教养决定人的社会学人类学.
3、2 婴幼儿的社会化
婴儿与人类的接触
eg:把孩子抱起来哄.
实验
①一组孩子额外得到了照顾(智力情感发展优于另一组)
②一组没有得到额外的照顾.
情感的发展
出生
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骄傲感、内疚感、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等
6―8周
快乐、谦虚
3―4个月
生气、信任
8―9个月
悲哀、害怕、嫉妒、罗曼蒂克激情
12―18个月
亲切感、哲学沉思
18个月
害羞
比较后出现的是好奇.
3、3 人格发展理论(一)
人格定义
人格分为
认知方面
情感方面
行为方面
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自我建立的过程
库利“镜中我”理论.
米德:角色借用理论.
模仿
嬉戏,借用身边重要的人
群体游戏:一般化他人
3、4 人格发展理论(二)
对弗洛伊德的批评
性心理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普遍说的.
eg:马林诺夫斯基所研究的是憎恶舅舅
弗洛伊德恋母情节(憎恶父亲)
弗兰克批评
无意识揭露的是虚假的,伪装的东西,真的没必要揭露.
艾里克逊
人格发展的八大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
自主与怀疑
主动与内疚
勤奋与自卑
认同与角色混淆
亲密与孤独期
代及关怀与自我沉浸
完美与绝望
自我及其同一性
人格发展的渐成论原则
认同危机理论
皮亚杰
认知发展
1―2岁:建构再构客体(感知运动)
2―7岁:比较自我中心(前操作)
7―11岁:如何构想客体(具体操作)
12―15岁:形式操作
①对未受教育的人是否适用; ②对西方司空见惯,是否适合所有人.
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智慧的本质
认识结构
图式
平衡
同化顺应
儿童心理发展因素阶段
成熟
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平衡过程
3、5 养育孩子的方式、社会化主体
养育孩子的方式
专制式(强调权威)
eg:蓝领
放任型(讲道理说服)
eg:白领
权威型(介于二者之间)
强调责任与权力平衡
社会化主体
家庭(现在有弱化的趋势)
学校与日托中心
同辈群体
eg:双生子研究,共享环境0%~10%,同辈群体40%~50%
大众传媒
互联网
3、6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再社会化
青春期和青年期
玛格丽特米德太平岛没有青春期现象
唯我与自卑感很强
成年期
中年危机,40岁上下意识感的丧失.
晚年生活
自杀率最高
死亡
司马迁
再社会化
接受新的社会化行为
eg:洗脑精神病院军队监狱疲劳饥饿统一发型
具有强迫性,会剥夺,去个性化
巴甫洛夫:制约反应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