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历史发展知识梳理
教育的历史发展可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这三个阶段。古代教育分别有原始教育和古代教育,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伴随着学校的产生,接着叙述了中西方的古代教育,及教育特征。近代教育是教育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与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相对。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它是迄今为止教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
编辑于2019-01-23 11:38:32教育的历史发展可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这三个阶段。古代教育分别有原始教育和古代教育,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伴随着学校的产生,接着叙述了中西方的古代教育,及教育特征。近代教育是教育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与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相对。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它是迄今为止教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
考研党必看!这份思维导图整理了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知识,内容包括:教育学概述、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制度、 教师与学生、德育、教学、 课程。无论教育学类专硕还是学硕考研,重点无非就是这些而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育的历史发展可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这三个阶段。古代教育分别有原始教育和古代教育,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伴随着学校的产生,接着叙述了中西方的古代教育,及教育特征。近代教育是教育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与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相对。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它是迄今为止教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
考研党必看!这份思维导图整理了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知识,内容包括:教育学概述、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制度、 教师与学生、德育、教学、 课程。无论教育学类专硕还是学硕考研,重点无非就是这些而已。
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
特点
教育是在劳动生产中进行的
教育活动融合在生产,生活中
负责教育的是有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
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此决定了儿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机会对所有儿童都是均等的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教育水平低下,无老师,无学生,无场所
古代社会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
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立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形态
专门化的教育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五帝
学校名称
成均,庠
课程内容
教育特征
古代学校的萌芽
夏
学校名称
庠,序,校
课程内容
教育特征
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商
学校名称
大学,小学
瞽宗
庠,序
课程内容
教育特征
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划分了教育阶段
西周
学校名称
国学,乡学
课程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特征
形成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格局
春秋战国
学校名称
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课程内容
以儒墨为主学的显学盛行
教育特征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养士之风大盛
学术自由,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
两汉
学校名称
太学,郡国学
课程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特征
察举制,征辟制
官学,私学并行
隋唐
学校名称
六学二馆
六学
国子学
四门学
律学
算学
二馆
崇文馆
弘文馆
课程内容
分科教学(经,史,律,书 ,数)
教育特征
建立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
科举制
宋
学校名称
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茅山书院
课程内容
程朱理学
四书五经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诗,书,礼,易,春秋
教育特征
明
学校名称
课程内容
八股文-科举的固定格式
教育特征
清
学校名称
课程内容
中体西用
1905年科举制废除
教育特征
西方古代教育
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教育
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教条是指导思想
《吠陀》是主要教育内容
僧侣是唯一教师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教义
佛教教育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教义
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
特征
宗教权威至高无上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
宫廷学校
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职官学校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文士(书吏学校)
设置最多的学校
注重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特征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农民子弟和奴隶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古代希腊
古代雅典教育
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
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制铁饼)和政治道德灌输
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特征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受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样
古代罗马
共和早期
家庭教育
农民—军人教育
“家长制”出名
共和末期
希腊式学校
以希腊语,希腊文学的教学为主
拉丁语学校
初等教育—初级学校
中等教育—文法学校
高等教育—修辞学校,以培养演说家,雄辩家为主要目的
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教育
目的是培养骑士和僧侣
教育内容“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特征
脱离生产劳动
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人文主义教育
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
意大利
维多利诺
格里诺
尼德兰
爱拉斯莫斯
法国
拉伯雷
蒙田
教育目标
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培养对象
狂大连教育对象,发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
教育内容
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
教学方法
破除经院之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特征
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古代教育的特征
古代就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古代学校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道统性
教育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专制型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
道统的威严通过牧师,教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刻板性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
主导地位
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近代教育
我国近代教育
洋务教育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以自强”,在全国创办外国语,军事,技术实业等类型的洋务学堂
“中体西用”原则,以传统经史和伦理道德为主体,辅之以西方科学技术的教育
特点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和买办性
开设“西学”“西文”,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
在学习和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在社会实践方面开创了讲究实用科学的新气象
著名教育家及思想
蔡元培
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最早提出“美育”的概念,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改革北大
教育独立思想: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内容独立,宗教独立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名言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大学者“囊扩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晏阳初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民主张乡村平民教育
四大教育
文艺教育攻愚
生计教育攻穷
卫生教育攻弱
公民教育攻私
三大方式
学校式教育
社会式教育
家庭式教育
梁漱溟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陈鹤琴
倡导“活教育”
“中国幼教之父”或“中国学前教育之父”
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基本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黄炎培
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办学放针:大职业教育主义,职业教育社会化,科学化
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道德具体要求:敬业乐群
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
毛泽东赞誉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西方近代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
马丁路德首次提出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由国家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思想
“平民学校之父”
加尔文派新教
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
提出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
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英国国教与教育
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强调教育为国家服务
主张加强教师的管理和英语教学
天主教教育
近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连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教育义务化,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
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形成了双轨制
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
产生时间
20世纪30-50年代
代表人物
康茨
拉格
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
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步分化出来
主张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要素主义
产生时间
20世纪30年代
新传统教育
代表人物
巴格莱
坎德尔
布里格斯
新传统教育
主要观点
主张与进步教育相对立
强调了学科内容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逃吧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传给下一代
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
主张应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
新传统教育
永恒主义
产生时间
20世纪30年代
新传统教育
代表人物
赫钦斯
艾德勒
阿兰
利文斯通
新传统教育
主要观点
理论主张与进步教育相对立,具有传统特色
强调要传递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学习永恒学科
主张学习古典名著
新传统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
产生时间
20世纪30年代
新传统教育
代表人物
玛丽坦
新传统教育
主要观点
教育应该属于教会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重视文学,艺术课程
新传统教育
存在主义
产生时间
20世纪30-50年代
代表人物
海德格尔
雅斯贝斯
萨特
主要观点
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
主张实行天才教育,反对普及教育
鼓吹以自由薰则道德标准为原则的品格教育
新行为主义
产生时间
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
托尔曼
斯金纳
加涅
主要观点
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
教育研究应该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结构主义
产生时间
20世纪50-0年代
代表人物
布鲁纳
主要观点
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教育和教学要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
提倡发现学习法
强调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新传统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制造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当代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收到同样的教育
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民主化谁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的多元化对对教育的单一化和统一性的否定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公共性
生产性
科学性
未来性
国际性
终身性
革命性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