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理论基础中学知识架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4-08 22:07:48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及其生产与发展
教育概述
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社会角度:广义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有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是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个体角度: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历史性:古-今不同
继承性:古-今相同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超前或滞后
生产性:特殊性(物质+精神)
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由人格化的神或上帝所创造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中国朱熹也支持。
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人类社会教育与动物两者行为的区别。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心里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心理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于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由前苏联教育学家提出,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交往活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 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 教育者是主导因素
教育者: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子啊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主导
受教育者:从事学习的人统称,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双重性:被动性和主动性。人为什么要受教育: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教育的媒介 教育影响
介:包括内容、手段、环境。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基本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功能
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
个体发展功能(主体、基本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拓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
正向功能(正面的、积极的) 负向功能(负面的、消极的)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
显性功能(与预期相吻合) 隐性功能(非预期性)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非独立性,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就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
教育无等级性、无阶级性。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五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原始性,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的教育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奴隶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学校教育,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
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
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1.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3.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 4.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寓统治术和治人之术于其中的圣人之言和祖宗遗训。 5.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育方法倾向自学、对对辩和死记硬背。 6.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
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
夏代已有学校设置:序和校,前者设置于国都,后者分布于乡里。
商代正规的学校,名称有大学、小学、庠、序等。大小学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西周的教育
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礼、乐、射、御、书、数 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 射:射技教育。 御:以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 书:文字教育。 数:简单的计算教育。 目的: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本领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春秋时期官学哀微,私学兴起(孔子),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胜
两汉时期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太学,但是最高的教育机构,文翁兴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设立专门的学校。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采取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并重的文教政策。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
唐代形成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中央学的主干。
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生产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发展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才废除。
古代印度
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古代埃及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史(书)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中世纪西欧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后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的文化。 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大利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国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
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
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近代社会的教育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是世俗化。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法制化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主要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的明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是全面的民主化。教育方式、内容等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现代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教育全球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具有科学性
子主题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外部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 内部规律:教育和人的发展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养教师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和现代化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
论教育作用
论教育的社会功能:“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论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论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
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
目标:《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壮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世界最早
论教育内容:四教(文、行、忠、信)主张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重社会人事、文事,轻科技与生产劳动
论教育原则与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
人性论:性善论
教育目的:明人伦
培养目标: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
人性论:性恶论
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教育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
论教育作用: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论强力而行: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
教育内容: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和说知。、
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主张教循自然法则。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教育的功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教育的个体功能
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论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尊师重道: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是一种教师观。
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
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学者有四失,救者必知之。多,寡,易,止
学不躐: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起源: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西方最早:启发。问答法:1.讽刺,使其自知其无知。2.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理想国》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世界。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著作《政治学》,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昆体良:古罗马教学大师,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基础。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永生作准备,现世生活目的是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育适应自然:1.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2.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学制系统:四个时期,婴儿1~6,儿童6~12,少年12~18,青年18~24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贡献之一,提出普遍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
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卢梭: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的解释。《爱弥儿》中提出,人的本性是善的。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康德: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
洛克: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国家的教育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在他的《教育漫画》中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教育所决定人。绅士教育论:体、德、智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传统教育理论代表,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的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的旧三中心论。
赫尔巴特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其作品中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学有深远影响。教育本质:生活,生长、经验、社会。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
教育即生活: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
教育即生长:指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过中产生。
学校即社会: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的优劣毫无用途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科学化
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
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则总结了前苏联二三十年代教育的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并极其重视智育以教养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该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教育起源与生产劳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只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近20年的小学教育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未来发展趋势: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毛泽东评价蔡元培:学界泰斗,人间楷模。
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教授治校,明主管理。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教育独立思想: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脱离宗教而独立。
2.黄炎培的思想: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技能并重,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敬业乐群,利举众后,责在人先。
3.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式)。
5.陈鹤琴: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活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4.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是合二为一的。
6.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际中接受教育。社会即教育:把学校中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去;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