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循环系统
详细介绍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
编辑于2020-04-12 19:23:49循 环 系 统
一、动脉和静脉管壁的一般结构
(一)内膜(tunica intima)
1.内皮(endothelium)
光镜:胞质少,核梭形。
扫描电镜:细胞呈梭形,“鹅卵石”样镶嵌排列,其纵轴与血流方向一致。
透射电镜:游离面即腔面,可见胞质突起和细胞衣。基底面有基膜。
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质膜小泡(plasmalemmal vesicle)
直径60~70nm,可形成穿内皮通道(transendothelial channel)。
功能:向血管内外输送物质;作为膜储备用于细胞扩张或延伸。
怀布尔-帕拉德小体(Weibel-Palade body,简称W-P小体)
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长3μm,直径0.1~0.3μm,外包单位膜,内含6~26根直径15nm的平行细管。
功能:合成和贮存与凝血相关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2.内皮下层(subendothelial layer)
位于内皮与内弹性膜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
3. 内弹性膜(internal elastic membrane)
是内膜与中膜的分界,由弹性蛋白构成。
HE染色呈亮粉红色,因血管壁收缩而呈波浪状。
(二)中膜(tunica media)
构成
由弹性膜、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其厚度及组成成分在不同血管之间的差异较大。
功能
血管平滑肌纤维:细长且常有分支。
(1)具有合成、收缩两种表型。
(2)与内皮细胞形成肌-内皮连接。
(3)成纤维细胞的亚型。
(4)分泌多种蛋白质。
弹性膜和弹性纤维:使扩张的血管回缩。
胶原纤维:维持张力。
(三)外膜(tunica adventitia)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其中成纤维细胞具有修复外膜的能力。
中膜与外膜交界处可有外弹性膜(external elastic membrane) 。
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二、动脉
随着管腔逐渐变小,动脉(artery)分为大、中、小、微动脉四类。管壁各层的厚度、结构与组织成分发生渐变,以中膜变化最明显。
(一)大动脉(large artery)
为靠近心脏的动脉。因中膜含大量弹性膜和弹性纤维,又称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
内皮细胞含丰富W-P小体;邻近内皮下层的第一层弹性膜即内弹性膜。
中膜厚,含40~70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
外膜较薄;外弹性膜不明显。
(二)中动脉 (medium-sized artery)
管径大于1mm,管壁具有典型的3层结构。因中膜含丰富的平滑肌纤维,又名肌性动脉(muscular artery)。
内膜与中膜交界处有1~2层明显的内弹性膜。
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纤维构成。平滑肌纤维可产生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外膜厚度与中膜接近,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断续的外弹性膜。
(三)小动脉(small artery)
管径0.3~1mm,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也属肌性动脉,但各层均变薄。
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含3~9层环行平滑肌纤维,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四)微动脉(arteriole)
管径小于0.3mm,各层均薄。
无内、外弹性膜,中膜含1~2层平滑肌纤维。
三、毛细血管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
毛细血管(capillary)为管径最细、分布最广并互相吻合成网的血管;各器官内的疏密程度差别很大。
管壁由内皮细胞及其基膜和周细胞(pericyte)构成。
管径6~8μm,由1~2个内皮细胞环绕构成,基膜只有基板。
周细胞位于内皮与基板之间,细胞扁而有突起。
周细胞结构类似于成纤维细胞,但周细胞的胞浆内微丝较多,具有收缩功能;
周细胞还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二)毛细血管的基本功能与分类
基本功能: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
分类:根据内皮细胞的电镜结构特征分为三类。
1.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
结构特点:内皮细胞间以紧密连接相连,基膜完整。内皮细胞胞质中含大量质膜小泡。
分布: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
功能:参与了各种屏障性结构的构成。
2.有孔毛细血管(fenestrated capillary)
结构特点: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但内皮细胞有许多贯穿胞质的直径60~80nm的窗孔。
分布: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
功能:内皮窗孔有利于物质交换。
3.血窦(sinusoid)
结构特点:管腔直径可达40μm,内皮细胞间的间隙较大。
分布: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等。
功能: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细胞出入血管。
七、心脏
(一)心壁的结构
1.心内膜(endocardium)
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下层
内层薄,为细密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外层称心内膜下层(subendocardial layer),靠近心肌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在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即浦肯野纤维。
2. 心肌膜(myocardium)
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室肌内也有心脏传导系统的终末分支浦肯野纤维。
心骨骼(cardiac skeleton):位于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是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支架结构。
心房特殊颗粒(specific atrial granule):是部分心房肌纤维内的电子致密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3. 心外膜(epicardium)
即心包脏层,为浆膜(serosa)。
其外表面为间皮,间皮深面为疏松结缔组织,常含脂肪组织。
(二)心脏传导系统
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
位置: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部;房室结、房室束及其主要分支位于心内膜下层,而房室束还伸入心肌膜。
分类:组成心脏传导系统的细胞有三种。
1.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
分布: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央部位。
结构特点:与普通心肌纤维相比,起搏细胞较小,呈梭形或多边形,有分支连接成网,HE染色浅,胞质内细胞器和肌原纤维较少,糖原较多。
功能: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2.移行细胞(transitional cell)
分布: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
结构特点:介于起搏细胞和普通心肌纤维之间,比普通心肌纤维短而细,胞质内含肌原纤维较起搏细胞略多,肌质网也较发达。
功能:传导冲动。
3.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
分布:组成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和心肌膜。
结构特点:与普通心肌纤维相比,浦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常不规则,HE染色浅,有1~2个细胞核,胞质中线粒体和糖原丰富,肌原纤维较少,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
功能:通过缝隙连接构成功能合胞体,使所有心室肌纤维同步舒缩。
六、淋巴管系统
分布:除软骨组织、骨组织、骨髓、表皮、眼球、内耳及牙等,其余组织或器官大多有淋巴管道。
结构:淋巴管系统的管壁结构与血管系统类似。
功能:主要将组织液中的水、电解质和大分子物质等输送入血。
分类:根据管壁结构分三类。
1.毛细淋巴管(lymphatic capillary)
以盲端起始于组织内,互相吻合成网,然后汇入淋巴管。
结构特点:与毛细血管相比,管腔更大而不规则,管壁更薄,仅由一层内皮及不完整基膜构成,内皮细胞间隙更大,无周细胞。
2.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
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
结构特点:与相应管径中、小静脉相似,也具备三层结构,但管壁更薄,三层分界更不明显,管腔内瓣膜更多,在瓣膜之间呈结节状膨大或串珠状。
3.淋巴导管(lymphatic duct)
为靠近心脏的淋巴管道,包括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结构特点:与大静脉相似,但管壁更薄,三层分界更不明显。
五、微循环
定义: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和物质交换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心血管系统在组织内实施功能的部位。
构成:一般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血管和微静脉等构成。
1.微动脉(arteriole) 是控制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2.中间微动脉(metaarteriole) 由微动脉分支形成,又称后微动脉。主要由内皮和一层不连续的平滑肌纤维构成。调节毛细血管的血流量。
3.真毛细血管(true capillary) 由中间微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为相互吻合成网的毛细血管。起点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分闸门。真毛细血管相互交错成网,形成迂回通路,是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4.通血毛细血管(thoroughfare capillary) 由中间微动脉直接延伸至微静脉形成,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构成直捷通路。生理状态下,大部分血流通过此通路回流入心。
5.动静脉吻合(arteriovenous anastomosis ) 由微动脉发出侧枝,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血管,形成动-静脉短路,主要分布于指、趾、耳、唇和鼻等处的皮肤,调节局部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6.微静脉(venule)
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等成分;调节组织及血液内的含水量;调整血流量而稳定血流和血压。
四、静脉
分类:根据管径大小和管壁结构特点,静脉可分为微、小、中、大静脉四类。
1.微静脉(venule)
管径50~200μm,内皮细胞间隙较大。随着管径增大,中膜出现平滑肌纤维并逐渐增多,外膜薄。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ostcapillary venule)为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管壁与毛细血管相似,但管径略粗。
2.小静脉(small vein)
管径200μm~1mm,中膜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外膜逐渐变厚。
3.中静脉(medium-sized vein)
管径1~9mm,内膜薄,内弹性膜不如中动脉明显;中膜比中动脉薄很多;外膜比中膜厚,无明显的外弹性膜。
4.大静脉(large vein)
为靠近心脏的静脉。
内膜薄,与中膜分界不清;中膜为几层排列疏松的环行平滑肌纤维;外膜很厚,有大量纵行平滑肌纤维束。
结构特点:静脉管壁结构的变异大。
与相伴的动脉相比,静脉数量多,管径粗,管壁薄,管腔扁或不规则;
无明显的内、外弹性膜,故三层膜的分界不如动脉明显;
中膜薄,外膜厚。
功能:将身体各处的血液导回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