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思维导图,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终身化。
编辑于2023-08-27 15:45:31 山西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全民多现终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的终身化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规速方结手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速度与规模
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与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劳动科学技术
再生产劳动力
再生产科学知识
再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两权目的是体制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决定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人民论政治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价目内法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传播交流文化功能
选择提升文化功能
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是生理前提,物质基础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其阶段
环境是现实基础,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教育是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学生的发展
学校教育能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延时规范,加速个性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思想与价值观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
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课程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
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专家等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悟理解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课程
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的东西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
含义,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是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核心是教育计划的核心和主要问题是开设哪些学科?
课程标准
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核心,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目标
教材
含义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
作用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核心是教科书和讲义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学习性和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教育现状水平
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要注意
充分了解学生努力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参与促进资源形成
进行合理选择适度开发利用
及时进行调控,促进资源再生
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是泰勒过分强调预设目标
过程模式,斯滕豪斯课程开发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
情景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设置的必修课程
学生与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延续性和广延性
个体性和群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道德素养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
知识素养晋升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须的教育科学知识
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心理素养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心理理学
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知识
文化知识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方法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进行教学反思
布鲁巴奇四种反思方法
反思日记
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
行动研究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基本理念
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 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基本内容
专业理念与师德
职业理解与认识 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个人修养与行为
专业能力
教育教学设计 组织与实施 激励与评价 沟通与合作 反思与发展
专业知识
小学生发展知识 学科知识 教育教学知识 通识性知识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自身人格
提高法治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确定研究课题
检索教育文献
提出研究假设
制定研究计划
收集整理和分析材料
表述教育研究成果
教育文献的来源
书籍:教育专著,名著要籍,教科书,工具书
报刊:学报报纸期刊
教育档案类文献:教育年鉴学术会议文件教育调查报告
专家询问:通过个人交往接触的非正式渠道搜集材料
非文字资料:校舍出土文物,绘画,歌谣等等
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检索要全面及检索的全面性
检索要认真细致
勤于积累
善于思索
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题目,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
教育实验报告的结构
题目,前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具体步骤
训练观察人员
获准进入现场
实施观察
做好观察记录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调查问卷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语义清楚
语句简洁
面向对象
价值中立
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访谈法的基本步骤
提出访谈问题
确定访谈对象
制定访谈计划
拟定访谈提纲
进行正式访谈
整理访谈资料,分析访谈结果,得出访谈结论
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确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
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
进行实验
处理实验结果
个体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形成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案
搜集个案的资料和数据
个人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撰写个案的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确定课题
查阅文献
拟定行动计划
实施行动
总结反思
评价效果
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找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那里搜集故事,形成叙事文本
整理和分析搜集的材料
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