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脂质代谢
医学生生物化写脂质代谢章节思维导图
生物化学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脂质代谢
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的合成
合成部位
肝脏,小肠
合成原料
乙酰辅酶A,ATP, NADPH+H+ 乙酰辅酶A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
关键酶
HMG-COA还原酶
酯化
组织细胞
脂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血浆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转运
低密度脂蛋白(LDL)
将内源性胆固醇向外周转运
高密度脂蛋白(HDL)
将外周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转化
转化
类固醇激素
胆汁酸
维生素D3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
血脂
定义
血浆中的脂类统称为血脂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和游离脂肪酸等
来源
食物脂质消化吸收,脂库动员,体内合成
去路
氧化供能,进入脂库储存,转化成其他物质,构成生物膜
血浆脂蛋白
由脂质和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球形颗粒
分类方法
电泳法
超速离心法
乳糜微粒(CM)
合成部位:小肠黏膜细胞 特征性载脂蛋白:apo B48 主要物质:甘油三酯约90% 功能运输: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半衰期:五到十五分钟 空腹血浆不含CM CM上升,高脂血症,血浆浑浊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合成部位:肝脏 特征性载脂蛋白:apo B100 主要物质:甘油三酯约60% 功能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 VLDL升高,高脂蛋白血症
合成部位:血浆中VLDLl转变而来 特征性载脂蛋白:apo B100 主要物质:胆固醇及胆固醇酯 功能:转运内源性胆固醇至肝外 正常人空腹血浆的主要脂蛋白 LDL上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小肠亦可合成 特征性载脂蛋白:apo B100 主要物质:apoA,C,E,磷脂,游离胆固醇 功能:将肝外组织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代谢(血液中的清道夫) HDL上升,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注意:清道夫(HDL)与清道夫受体的区别
脂质代谢紊乱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肥胖
甘油三脂代谢
甘油三脂的分解代谢
脂肪的动员
白色脂肪细胞内的细胞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
1.ATGL催化,甘油三酯生成甘油二酯和脂肪酸
2.HSL催化,甘油二酯生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
3.甘油一酯脂肪酶催化,甘油一酯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转变为3-磷酸甘油后被利用
然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沿糖代谢途径分解或异生
脂肪酸的β氧化
1.脂肪酸活化成脂酰CoA(需ATP,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限速步骤,需要肉碱协助转运)关键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3.脂酰CoA分解产生乙酰CoA、FADH2和NADH(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一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净生成106ATP
脂肪酸的其他氧化方式
不饱和脂肪酸β-氧化需转变构型
超长碳链脂肪酸需先在过氧化酶体氧化成较短碳链脂肪酸
奇数碳脂肪酸、支链氨基酸氧化生成的丙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脂肪酸氧化还可从远端甲基端进行
酮体的生成与利用
酮体以乙酰CoA为原料在肝线粒体生成,关键酶:HMG-CoA合酶
1、2分子乙酰CoA缩合成乙酰乙酰CoA
2、乙酰乙酰CoA和乙酰CoA生成HMG-CoA
3、HMG-CoA裂解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
4、乙酰乙酸可转化为β-羟丁酸和丙酮
酮体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乙酰乙酸的利用需先活化,乙酰乙酰CoA硫解生成乙酰CoA
丙二酸单酰CoA抑制酮体生成
甘油三脂的合成代谢
脂肪酸活化成脂酰CoA
甘油一酯途径
小肠粘膜细胞
甘油二酯途径
肝和脂肪组织细胞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软脂酸的合成
乙酰CoA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进入细胞质中合成
一分子软脂酸由一分子乙酰CoA与7分子丙二酸单酰CoA缩合而成
乙酰CoA转化为丙二酸单酰CoA 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 AMPK可使其失活
7次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循环,每次加上1个丙二酸单酰基
整个过程由脂肪酸合酶复合体催化
软脂酸延长生成脂肪酸
内质网途径
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线粒体途径
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需多种去饱和酶催化
通过改变原料供应量和乙酰CoA羧化酶活性调节脂肪酸合成,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酸合成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脂质的消化
胆汁酸盐协助消化酶消化脂质(乳化作用)
脂质的吸收
组装成乳糜微粒进入血液循环
概述
概念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它是由脂肪酸与醇作用生成的脂以及衍生物,统称为脂质或脂类。
特点
1.不溶于水,2.能被乙醇等非极性有机溶剂从细胞和组织中提抽出来的化合物
分类
简单脂
甘油三酯(TG,脂肪,三酰甘油)
类脂
复合脂
磷脂,糖脂
异戊二烯类脂
类固醇,脂溶性维生素,泛醌
分布
脂肪
皮下,肠系膜,乳腺,腹腔大网膜,内脏周围等部位,称为脂库。—储存脂,可变脂
胆固醇及其酯,磷脂,糖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成分。类脂主要分布于生物膜表面。—固定脂,基本脂
口腔
舌脂酶(新生儿多,成人少)
胃
胃脂肪酶(15%~50%)
小肠
胆汁酸(乳化)
胆汁酸盐有较强的乳化作用,能降低脂-水相间界面张力,将脂质乳化成细小微团,使脂质消化酶吸附在乳化微团的脂水界面,极大的增加消化酶与脂质接触面积,促进脂质消化
胰酶
甘油三酯—胰脂肪酶,辅脂酶—甘油一酯+2FFA
磷脂—磷脂酶A2—溶血磷脂+FFA
胆固醇脂—胆固醇脂酶—胆固醇+FFA
大肠
直接吸收
中链及短链脂肪酸及甘油吸收方式
乳糜微粒
长链脂肪酸及2-甘油一酯,胆固醇,溶血磷脂吸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