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招聘:教育与教育学
无数据
教师招聘考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编辑于2020-05-04 13:46:42一、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概述
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教育的形态
非制度化和制度化教育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特点
先导性
感染性
权威性
针对性
终身性
局限性
零散性
随意性
社会教育
开放性
群众性
多样性
补偿性
融合性
学校教育
教育的主体形态
职能的专门性
组织的严密性
作用的全面性
内容的系统性
手段的有效性
行驶的稳定性
农业、工业、信息社会教育
农业社会教育
工业社会教育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生产性和经济功能突出
公共性
复杂性阿和理论自觉性高
信息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网络化
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教育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
孔子
有教无类
“仁”为核心
学思行并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谦虚笃实
孟子
性善论、培养君子
荀子
性恶论
教育内容:五经,《礼》是重点
墨家
兼爱非攻
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
道家
绝学、愚民
主张一切任其自然
学记
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
创立与变革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做准备,创造美满的生活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大教学论中》首次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研究
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循序渐进
卢梭
《爱弥儿》
主张自然教育,不能过多干预儿童行为
康德
《康德论教育》(又名《教育论》)
第一个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人
裴斯泰洛齐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道德教育理论基础:伦理学;教学理论基础:心理学
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
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杜威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
“从做中学”
教育无目的论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学拍别的形成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四边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
强调师生的对话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批判以赫尔巴特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
学校即社会,以学生为中心
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的工具,是造成社会歧视、差别、对立的根源
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状态、经济结构制约学校的目的等
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
制度教育学
乌里、洛布罗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马卡连科
《教育诗篇》《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
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教育
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教育的起源及发展
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在劳动基础上进行的
需要起源说
代表人物:杨贤江
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非独立性
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原始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
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非生产性
出现阶级性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教育的发展
夏:庠序校、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私学、百家争鸣
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古代中国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吠陀》是主要教育内容,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代希腊: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培养军人
古代罗马:共和时期:主要家庭教育;共和末期:以希腊语、希腊文学教学为主、拉丁学校主要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中世纪欧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古代西方
近代社会的教育
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世俗化
依法治教
现代社会的教育
基本特征
公共性
生产性
科学性
未来性
国际性
终身性
革命性
20世纪后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欧美思潮
改造主义
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
改造社会为目标
要素主义
代表人物:巴格莱、坎德尔、芬尼、布里格斯
理论主张与进步教育相对立
把人类文化“共同要素”传给下一代
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
永恒主义
代表人物:赫钦斯、艾德勒、阿兰、利文斯通
理论主张与进步教育相对立
学习永恒学科,主要学习古典名著
新托马斯主义
代表人物:马利坦
重视文学、艺术课程,特别重视道德教育
存在主义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亚斯贝斯、萨特
强调人的存在
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托尔曼、斯金纳、加涅
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主张实施程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
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布鲁纳
学习知识的基本结构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