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思维导图学习笔记。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思维导图大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直接因素
决定教育的性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决定教育的目的
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决定教育的体制
制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J:两权目容体性质
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人才
主要途径
传播思想,形成舆论
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J:人民思與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根本因素
规模和速度
教育结构
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
学校专业设置
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J:学校内人解(结)手真龟(规)速
内—内容,结—结构, 规—规模,速—速度
教育的经济功能
再生产劳动力
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J:劳技科
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核心:教育投资
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动力作用)
根本动因
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
影响教育技术
J:影响教育三要素
教育的科技功能
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推进科学的体制化(专门机构)
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J:载(再)体科研
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其它版本: ①教育内容与水平 ②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③教育传统与变革
J:内环传
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影响教育目的确立
影响教育内容选择
影响教学方法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
改造文化(选择、整理和提升文化)
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更新和创造文化
J:宣(选)传融创
补:学校文化
第三章第三节内容
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
特性
一种组织文化
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分类
学校物质文化
环境文化
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
设施文化
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组织形态
规章制度
角色规范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核心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价值成分
理想成分
校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功能
导向功能
凝聚功能
规范功能
激励作用
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和迁移影响教育的发展
J:规速质发
教育的人口功能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J:数质结流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含义
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表现形式
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衡性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注意:相对独立性≠绝对独立性
2.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孟子
性善论
弗洛伊德
性本能
威尔逊
基因复制
高尔顿
优生学(能力由遗传得来)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格塞尔
成熟机制
双生子爬梯实验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复演说)
柏拉图
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中
J:内孟四尔弗图
外铄论
荀子
性恶论
墨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教育万能论)
欧文
性格形成说
J:欧文外出墨荀找洛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
辐合论(二因素论)
发展=遗传+环境
施泰伦
发展=遗传X环境
武德沃斯
主要因素
遗传
作用
身心发展的前提
提供可能
遗传素质造成个体差异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代表人物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优生学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环境
构成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出淤泥而不染
荀子、墨子、洛克、华生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
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J:三有教师控制学生
特殊功能
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J:归(规)家(加)寄(即)腌(延)菜(才)
规—规范,加—加速,即—即时,延—延时,才—才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
层次
生理活动
心理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最高层次
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能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
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J:决定自我的动力活动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整体性
要求
面对学生整个身心
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陈鹤琴“五指活动”
强调整体性
基督教的“原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