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诊断学-绪论及常见症状
第9版 诊断学-绪论及常见症状知识点汇总,诊断学是研究如何运用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诊断思维对病人提出诊断的一门学科。
编辑于2023-09-14 21:10:02 广东诊断1-绪论及常见症状
绪论
诊断学:研究如何运用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诊断思维对病人提出诊断的一门学科
症状:病人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学习内容
病史采集(问诊)——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为诊断提供依据
详细病史采集+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提出初步诊断
常见症状——自身体验和感觉,对早期发现疾病、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
体格检查: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如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对病人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主要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体征:病人患病时,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的异常征象
症状和体征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
皮肤黄染——既是症状也是体征
实验室检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cell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的检查,目的是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相关资料
辅助检查——在问诊、体格检查、必要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
心电图、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病历书写
临床诊断思维
要求
1.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问诊,掌握基本的交流与沟通技能,掌握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2.能以规范的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的体格检查。
3.掌握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依据,即适应证,掌握检查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意义;熟悉血、尿、粪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了解现代化自动生化分析仪器的操作程序及原理。
4.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图像分析的基本步骤;能辨认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房室肥大、期前收缩、心房及心室颤动和传导阻滞等常见的心电图改变。
5.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表达清晰、字体规范符合要求的病历。
6.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资料,运用疾病诊断的基本步骤和临床诊断思维进行分析,提出初步诊断。
发热
发热: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过热:调定点未发生移动,是由体温调节(eg.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散热障碍(eg.中暑)及产热器官功能障碍(eg.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导致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正常:36~37℃,24h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
机制
致热原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原——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cell、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cell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致热原
内源性致热原:产致热原cell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
非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病因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血液病
结缔组织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
内分泌代谢疾病
血栓及栓塞疾病
颅内疾病
皮肤病变
恶性肿瘤
物理及化学性损害
自主N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分度
口腔温度为标准——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
临床过程
体温上升期(产>散)(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鸡皮”)
骤升型(疟疾)
缓升型(结核)
高热期(发热期、热稽留期)(产、散平衡)(寒战消失,皮肤发红、灼热,出汗)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出汗期)(散>产)(出汗多,皮肤潮湿)
骤降(疟疾)
渐降(伤寒、风湿热、肺炎)
热型
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布氏杆菌病(布鲁菌症)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伴随症状
寒战
急性肾盂肾炎
结膜充血
单纯疱疹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白血病
出血
关节肿痛
皮疹
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
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问诊
发病情况
起病时间、季节、缓急、病程,注意了解体温高低及热型
伴随症状
是否伴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咳嗽、咳痰、咯血、腹痛、恶心、呕吐
病因诱因
注意询问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外伤史、职业特点
错题
常见功能性低热——感染后低热
引起吸收热的为——急性心肌梗死
皮肤黏膜出血
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
病因与机制
血管壁功能异常——正常血管破损时,局部小血管反射性收缩,血流变慢,利于初期止血;毛细血管壁先天性缺陷或受损则不能正常收缩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过敏性、单纯性、老年性、机械性紫癜
严重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及代谢障碍,vitC或vitB3(烟酸)缺乏、A硬化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
血小板消耗过多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继发性——继发于慢性粒cell白血病、脾切除后、感染、创伤
血小板功能异常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
继发性
凝血功能障碍
遗传性——血友病
继发性——重症肝病,vitK缺乏
血液中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
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
临床表现
瘀点
直径不超过2mm,不高出皮肤,按压不褪色;鉴别:小红痣
紫癜
直径3~5mm
瘀斑
直径大于5mm
血肿
片状出血伴皮肤隆起
血小板病——出血轻微,皮下、鼻出血、月经过多为主,但手术时出血不止;血管壁功能异常——瘀点、瘀斑,紫癜;凝血功能障碍——内脏、肌肉出血或软组织血肿,关节腔出血
伴随症状
四肢对称性紫癜伴有关节痛及腹痛、血尿
过敏性紫癜
紫癜伴有广泛性出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紫癜伴有黄疸
肝脏疾病
自幼有轻伤后出血不止,且有关节肿痛或畸形
血友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问诊
出血时间、缓急、部位、范围、特点(自发性/损伤后)、诱因
有无伴发鼻出血、牙龈渗血、咯血、呕血、便血、血尿
有无皮肤苍白、乏力、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减退、发热、黄疸、腹痛、骨关节痛等贫血及相关疾病症状
过敏史、外伤、感染、肝肾疾病史
过去易出血及易出血病家族史
职业特点,有无化学药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服药史
水肿
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分为全身性(凹陷性)与局部性(非凹陷性)
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液
机制
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加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钠水潴留
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
肾小球滤膜通透性降低
球-管平衡失调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下降
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
肾小球滤过分数(FF)增加
醛固酮分泌增加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V、淋巴回流障碍
多产生局部水肿
病因与临床表现
全身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右心衰、全心衰、缩窄性心包炎)
机制——钠水潴留,体V压和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
特点——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双侧对称性、凹陷性;多伴呼吸困难;常有颈V怒张、肝肿大、V压升高,严重时胸腔积液、腹腔积液
肾源性水肿(肾炎、肾病)
原因——肾病性水肿:低pr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炎性水肿:球-管失衡
特点——晨起眼睑、颜面水肿;常有尿常规改变、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肝源性水肿(肝硬化)
机制——门V高压症、低pr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特点——腹水、漏出液;脾大,侧枝循环、肝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
特点——黏液性水肿。非凹陷性;组织液中黏pr增多;颜面、下肢水肿明显
营养不良性水肿
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低pr血症,体重减轻
药物所致水肿
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甘草制剂
特发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环境、体质、体位等因素
局部性水肿
炎症性水肿
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
V回流障碍性水肿
血管N性水肿
N源性水肿
伴随症状
肝肿大
同时有颈V怒张则为心源性
重度pr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肾源性
水肿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
特发性
主要表现为腹水,伴脾大,侧枝循环开放,肝功能损害
肝源性
咳嗽与咳痰
咳嗽:反射性防御动作,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
痰液是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为咳痰(痰液过多是一种病态现象)
病因
呼吸道疾病(最常见)
胸膜疾病
心血管疾病
中枢N因素(三叉N支配的鼻黏膜受刺激)
其他因素所致慢性咳嗽
机制
咳嗽由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
咳痰是一种病态现象
临床表现
咳嗽的性质
干性咳嗽
无痰或痰量极少
湿性咳嗽
咳嗽有痰
咳嗽的时间与规律
突发性咳嗽
发作性咳嗽
支气管哮喘
长期慢性咳嗽
夜间咳嗽
左心衰竭
咳嗽的音色
声音嘶哑
鸡鸣样咳嗽
金属音咳嗽
低微或无力
痰的性状和痰量
痰的性质
黏液性
浆液性
脓性
血性
痰量
痰量多时,静置分层——上层泡沫,中层浆液或浆液脓性,下层坏死物质
痰的颜色和气味
铁锈色——肺炎球菌肺炎
黄绿色——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痰白黏稠且拉丝——真菌感染
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
恶臭痰——厌氧菌感染
伴随症状
发热
胸膜炎
胸痛
胸膜炎
呼吸困难
慢阻肺
咯血
支气管扩张
脓痰
支气管扩张
哮鸣音
支气管哮喘
局限性哮鸣音可见于支气管肺癌
杵状指(趾)
支气管扩张
咯血
咯血:喉及喉以下呼吸道及肺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
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
病因(呼吸系统疾病最主要)
支气管疾病
肺部疾病
支气管扩张最常见
心血管疾病
其他
血液病,传染病,风湿性疾病
临床表现
年龄
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者,高度警惕支气管肺癌
支气管肺癌常有声音嘶哑
咯血量
小量:每日咯血量在100ml以内
中等量:100~500ml
大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ml
大咯血窒息最关键措施——解除呼吸道梗阻
颜色和性状
鲜红色——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出血性疾病
铁锈色——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肺吸虫病,肺泡出现
砖红色胶冻样痰——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暗红色——二尖瓣狭窄
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左心衰竭
黏稠暗红色血痰——肺栓塞
伴随症状
发热
肺结核
胸痛
呛咳
支原体肺炎
脓痰
皮肤黏膜出血
杵状指(趾)
支气管扩张
黄疸
发绀
血液中还原血红pr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也称紫绀
常发生在口唇、指(趾)、甲床、耳垂、鼻尖、面颊
病因与临床表现
血液中还原血红pr增加(真性发绀)
中心性发绀
特点——全身性,四肢温暖
肺性发绀
肺氧合作用不足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心性混合性发绀
异常通道引起右向左分流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eg.Fallot四联症、Eisenmenger综合征)
周围性发绀
特点——出现于肢体末端与下垂部位。皮肤是冷的,但若给予按摩或加温,使皮肤转暖,发绀可消退
淤血性周围性发绀
缺血性周围性发绀
休克(最常见)
混合性发绀
心力衰竭
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pr衍生物
高铁血红pr血症
亚硝酸盐中毒——肠源性青紫症
硫化血红pr血症
机制
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pr超过50g/L(即血氧未饱和度超过6.5vol/dl)
伴随症状
呼吸困难
杵状指(趾)
慢性肺部化脓性疾病
意识障碍
药物或化学物质急性中毒
呼吸困难
病人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通气与换气)
循环系统疾病(氧运输)
中毒(通气、换气、氧运输)
N精神性疾病(通气、换气、氧运输)
血液病(氧运输)
临床表现
肺源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
气流吸入受限,吸气显著费力,吸气时可见“三凹征”
气管异物最常见,支气管肿瘤
呼气性呼吸困难
气流呼出受限,呼气费力、缓慢、呼吸时间明显延长,常伴呼气期哮鸣音
慢阻肺
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期及呼气期均感呼吸费力、呼吸频率增快、深度变浅,伴呼吸音异常或病理性呼吸音
气胸、重症肺炎
心源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竭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惊恐不安,端坐呼吸,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有哮鸣音,心率加快
肺循环压力升高
右心衰竭
淤血性肝肿大、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体循环V淤血
中毒性呼吸困难
库斯莫尔深大呼吸最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N精神性呼吸困难
血源性呼吸困难
伴随症状
发作性呼吸困难伴哮鸣音
支气管哮喘
发热
一侧胸痛
咳嗽、咳痰
意识障碍
胸痛
病因
胸壁疾病
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纵隔疾病
其他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
胸痛部位
带状疱疹——成簇的水疱延一侧肋间N分布伴剧痛,且疱疹不超过体表中线
肋软骨炎——第1、2肋软骨处见单个或多个隆起,局部有压痛、但无红肿
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胸骨后方和心前区剑突下,可向左肩和左臂内侧放射,甚至达无名指与小指,也可放射于左颈或面颊部
夹层A瘤——胸背部,向下放射至下腹、腰部
胸膜炎——胸侧部
食管及纵隔病变——胸骨后
肺尖部肺癌——肩部、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
胸痛性质
带状疱疹——刀割样或灼热样剧痛
食管炎——烧灼痛
心绞痛——绞榨样痛并有重压窒息感
心肌梗死——更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
胸膜炎——隐痛、钝痛、刺痛
肺梗死——突然发生胸部剧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难与发绀
疼痛持续时间
阵发性
持续性
影响疼痛因素
心绞痛发作可在劳力或精神紧张时诱发,含服硝酸甘油缓解,而对心肌梗死所致疼痛效果较差
食管疾病多在进食时发作或加剧,服用抗酸剂减轻或消失
胸膜炎及心包炎的胸痛可因咳嗽或用力呼吸加剧
伴随症状
咳嗽、咳痰和(或)发热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困难
咯血
休克
心肌梗死、夹层A瘤、主A窦瘤破裂、大块肺栓塞
吞咽困难
食管炎
心悸
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
病因
心脏搏动增强
生理性
运动、紧张
兴奋饮料
药物
妊娠
病理性
心脏肥大
高血压
主A瓣狭窄——心脏收缩力增强
瓣膜关闭不全、A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增加心脏负荷量
其他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贫血
发热
低血糖症
心律失常(最常见)
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其他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心房扑动或颤动
心力衰竭
心脏N官能症
青年女性
β-受体亢进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
胸腔大量积液、高原病、胆心综合征
伴随症状
心前区疼痛
心肌炎
发热
晕厥或抽搐
心室颤动
贫血
呼吸困难
消瘦及出汗
甲亢
肥胖
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呈现的一种状态
肥胖的测量
按身高体重
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肥胖
体重指数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其他
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腰围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内分泌因素
生活方式
药物因素(医源性肥胖)
脂肪cell因子
临床表现
单纯性肥胖(最常见)
继发性肥胖
下丘脑肥胖
间脑性肥胖
垂体性肥胖
库欣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肥胖型生殖无能症
性幼稚-色素性视网膜炎-多指(趾)畸形综合征
双侧多囊卵巢综合征
性腺性肥胖
痛性肥胖综合征
颅骨内板增生症
肥胖-通气·不良综合征
伴随症状
家族史或营养过度
单纯性肥胖
饮水、进食、睡眠及智力精神异常
下丘脑性肥胖
食欲波动、血压易变、性功能减退及尿崩症
间脑性肥胖
溢乳、闭经
垂体性肥胖
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的向心性肥胖
库欣综合征
颜面、下肢黏液性水肿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性功能丧失、闭经不育
肥胖性生殖无能症、双侧多囊卵巢综合征
消瘦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体重低于正常低限的一种状态
低于标准体重10%即可诊断为消瘦;BMI<18.5
病因与机制
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吞咽困难
口腔疾病
食管、贲门疾病
N肌肉疾病
进食减少
N精神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肾脏疾病
慢性感染性疾病
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
胃源性
肠源性
肝源性
胰源性
胆源性
营养物质利用障碍
糖尿病
营养物质消耗增加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
大面积烧伤
负氮平衡
高热
减肥
体质性消瘦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疾病
N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爱迪生病)
希恩综合征
生育期妇女,消瘦、性功能减退、闭经、厌食、恶心呕吐、毛发脱落
1型糖尿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
结核,肿瘤,慢性感染
N精神疾病
伴随症状
吞咽困难
上腹部不适、疼痛
慢性胃炎
下腹部不适、疼痛
慢性肠炎
上腹痛、呕血
黄疸
腹泻
便血
咯血
发热
多尿、多饮、多食
畏热多汗、心悸、震颤多动
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低血压
情绪低落、自卑、食欲不振
晕厥
一过性广泛脑供血不足所致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
发病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为突发,迅速恢复,少有后遗症
机制
血管舒缩障碍(全脑血流减低)
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性晕厥)
青年体弱女性;迷走N兴奋,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骤变
颈A窦综合征
迷走N兴奋、心率减慢
排尿性晕厥
咳嗽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
Adams-Stokes综合征
脑源性晕厥
偏头痛及颈椎病时基底A舒缩障碍
血液成分异常
低血糖
通气过度
哭泣性晕厥
贫血
伴随症状
自主N功能障碍
血管抑制性晕厥或低血糖性晕厥
苍白、发绀、呼吸困难
急性左心衰
心率和心律明显改变
心源性晕厥
抽搐
中枢N系统疾病,心源性晕厥,颈A窦综合征
呼吸深而快、手足发麻
通气过度综合征、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