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学·秦汉史(上)
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王朝灭亡结束,中间包括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新莽(公元8年~公元23年)和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共约440年。
编辑于2023-04-10 10:04:11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考研历史学·秦汉史(上)
一、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
一、统一以前
“秦与戎狄同俗,贪戾好利而无信。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今秦,虎狼之国也。”——《史记·孟尝君列传》 “秦以虎狼之心,蚕食诸侯。”——《盐铁论》
何晋:《秦称“虎狼”考:兼论秦文化遇到的对抗》
“秦之先祖与西戎相处,关系十分紧密,或和或战,在秦和西戎长期相处接触的过程中,秦受到西戎文化上、风俗上的影响是明显的,一些与中原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已开始根植入秦。” “‘虎狼之秦’的观念,是在战国晚期六国与秦之间产生的,是东方六国只针对秦一国而产生的观念。” “‘虎狼之秦’这一观念的产生,除了与秦有军事上对抗的因素外,还存在着非军事方面的因素,即六国对秦国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秦与六国文化差异的强烈对抗性
二、秦统一之原因分析
地理因素与尚武精神
西部:孤立
行政体制和法制的高效严密
善用人才
重视外来人才
统治者的因素
五世贤君
技术层次的优越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君主集权的官僚制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废分封,行郡县
整齐制度
“法令由一统” 户籍管理制度 “使黔首自实田”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统一车轨 统一思想
开拓、稳定边疆
北防匈奴,修建长城 统一两越,开通灵渠 通西南夷,开五尺道
其他措施
收缴、销毁兵器 强制迁徙贵族、豪富 频繁出巡,威慑地方
秦是以咸阳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其疆域东起大海、西至陇西、北抵阴山、南到岭南,有效统治范围大大超出周代。为巩固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四、秦统一的历史影响
(1)秦始皇的统一事业奠定了中国版图和民族的基础:到秦王政26年,灭六国而统一天下。通过夏商周以来的民族发展,华夏民族及其居住的地域已经大体确定。但是列国分立妨碍进一步的民族发展,秦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2)秦国的制度建设确立了中华帝国的基本政治架构:秦朝时确立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乡里制、户籍制以及什伍制等政治制度对我国以后历代王朝都有重要影响。
(3)秦的文化措施和行政管理推动了共同文化的发展: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促进了行政的标准化,在文化上促进共同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的措施使车同轨、书同文,大大促进了文化统一,使中华民族初次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心理和风俗的整体。
五、秦朝覆亡与楚汉之争
秦朝暴政
赋役繁重 刑法残酷 高度专制
灭亡原因
不施仁义,攻守同术 关东政策的失败 大兴土木,战事频起 文化意识形态矛盾
《陈苏镇:“天下苦秦”辨》
“非张楚不能灭秦”,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楚地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便是最好的证明。 楚人反秦之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楚人反秦表现出鲜明的自发性。其次,楚地百姓积极支持并参与反秦。再次,楚军上下皆以“亡秦”为己任,主要矛头始终指向咸阳。 齐、赵、燕、韩、魏等地也暴发了反秦战争,但其激烈程度远不如楚。齐之反秦乃齐国旧贵族和齐地豪强乘乱复国的结果。秦末之赵、燕、魏、韩等国都是从楚派生而来的,是楚军略地的结果。 关中秦人在这场反秦战争中则明显站在秦朝一边。当楚人高喊“天下苦秦久矣”的时候,秦人并无同样强烈的感受。
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
非张楚不能灭秦 非承秦不能立汉
二、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立国
汉承秦制
田余庆:汉承秦制,最重要的是承秦帝业 陈苏镇: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
定都
定陶——洛阳——长安
娄敬(刘敬)
汉初措施
在秦末战争中,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面对这种残破局面,汉高祖刘邦不得不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作为首要任务,陆续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1)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 (2)号召流亡者返乡,复故爵、田宅。 (3)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4)禁止商人衣丝、乘车、骑马、操兵器及做官,商人算赋加倍。以此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 (5)轻田租,十五税一。后降至三十税一。 (6)命丞相萧何制定九章律,代替临时颁行的约法三章。
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三、“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文化低
底层出身让步
四、汉初郡国并行
王国问题
形势所迫封异姓王 翦除异姓王 分封同姓王(白马之盟) 七国之乱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秦朝失败的东方政策
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制,主要意义则是允许东方王国在一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郡国并行是汉初特有的东方政策,是汉初统治者在承秦立汉的过程中为避免重蹈亡秦覆辙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五、文景之治
措施
轻徭薄赋 弛山泽之禁 入粟拜爵 奉行节俭 轻刑慎罚 和平对外
文帝和景帝采取的各项措施,使汉初以来凋敝的经济逐渐恢复过来并持续向前发展,民众生活水平大大提升,汉朝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也为汉武帝时期的大规模征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班固《汉书·景帝纪》
三、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
一、汉武帝的功业
二、亡秦之失与仁圣之悔
潜在危机
连年边疆征伐 大兴土木,屡修宫室 沉溺迷信,信任方士 频繁巡行、封禅 为求良马,远征大宛
拥护武帝的开边、兴利之臣 VS 拥护太子的“守文”势力
田千秋:富民侯;赵过:搜粟都尉-代田法
三、昭宣中兴
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一、社会危机与复古思潮
汉宣帝在位后期,统治危机已经开始呈现。西汉后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土地兼并造成贫富分化严重,农民流亡无法遏止。武帝时董仲舒就曾提出“限田”,哀帝时师丹提出“限奴婢”,但最终未能实行。
王莽篡汉的历史背景
神秘主义思潮活跃,谶纬流行 甘忠可“再受命” 汉哀帝“陈圣刘太平皇帝”-更受命 奉天法古
二、王莽改制
王莽在经学上有深入的研究,且各种行为都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在政治和文化上极力推崇儒学,拉拢儒生并获得其支持; 王莽的各项改制措施都是西汉二百年来儒生的一贯呼吁。
绿林军 赤眉军
五、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
一、“五朵金花”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汉民族形成问题
二、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
第一阶段:3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形态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实际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撰写于1930年,第一部把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应用到中国历史研究的著作。认为殷商是原始社会,西周时奴隶社会,东周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吕振羽提出了殷商奴隶社会论,西周封建说;翦伯赞、邓云特等人基本同意
第二阶段:40年代。具体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上下限问题
第三阶段:建国以后。涉及问题越来越多
三、封建社会开端诸说
三论五说
西周封建论: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 春秋封建说:李亚农、唐兰等 战国封建论:郭沫若、杨宽、孙淼等 秦统一封建说:金景芳等 西汉封建说:侯外庐等 东汉封建说:周谷城、郑昌淦等 魏晋封建论:何兹全、唐长孺、王仲荦、吴荣曾等 东晋封建说:梁作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