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泌尿生殖系统实验室检测
泌尿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测Common laboratory tests of Renal system,全面总结尿液检查Urine testing和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知识,细致精简,可入手😘。
编辑于2023-09-20 03:09:53 天津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肾病综合征相关的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名解)、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的知识。
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的思维导图,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这一病理过程称为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
生殖系统疾病,分享了子宫颈、子宫体及妊娠滋养叶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的概念、发生人群、临床表现、病程进展、病理变化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肾病综合征相关的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名解)、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的知识。
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的思维导图,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这一病理过程称为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
生殖系统疾病,分享了子宫颈、子宫体及妊娠滋养叶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的概念、发生人群、临床表现、病程进展、病理变化知识。
泌尿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测 Common laboratory tests of Renal system
尿液检查 Urine testing
尿液一般检测
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粪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月经血可污染标本
尿液检查前24h避免剧烈体育运动
清洁干燥容器留取中段尿标本,尽快送检,最长不能超过2h
首次(晨)尿
随机尿:急诊和门诊
清洁中段尿:用于细菌培养
餐后尿:餐后2h
24小时尿:定量
标本保存
冷藏
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置于4℃冷藏保存但不得超过6h
加入化学试剂
防腐剂 适用范围 甲苯 尿肌酐、尿糖、尿蛋白 浓盐酸 17-羟类固醇,儿茶酚胺等 冰乙酸 尿醛固酮和5-羟色胺检测
一般性状检测
尿量
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Hydrostatic pressure of glomerular capillary
肾球囊内压 hydrostatic pressure in Bowman‘s space
肾小球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 oncotic pressure of glomerular capillary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功能的完整性
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保持一定比例→球—管平衡→urine volume 保持正常
参考值Reference values
adults 1000-2000ml/24h
临床意义
尿量增多
成人24h 尿量超过2500 ml,称为多尿(polyuria)
暂时性多尿
见于饮水过多或应用利尿药后 Neurotic states (compulsive water drinking)
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
肾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衰多尿期) Some types of tubular necrosis
尿量减少
成人尿量<400ml/24h或<17ml/h:oliguria少尿
成人尿量<100ml/24h:anuria无尿
肾前性少尿 prerenal cause
休克、心力衰竭、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的疾病 prerenal cause:Cardiac insufficiency
肾性少尿 Intrinsic renal causes
各种肾脏实质改变导致少尿
肾缺血 Renal ischemia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肾后性少尿 Postrenal cause
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 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 Obstruction (mechanical) of some area of the urinary tract or system
外观
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
颜色一般呈淡黄色pale yellow至深黄色
新鲜尿液发生混浊
尿酸盐沉淀
酸性尿冷却后,可有淡红色的尿酸盐结晶析出, 加热或加碱皆可溶解
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
碱性尿中,可有磷酸盐、碳酸盐结晶析出呈 灰白色,加酸后可溶解,碳酸盐遇酸后可 产生气泡。
病理性尿液外观
血尿(hematuria)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可呈淡红色云雾 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肉眼血尿Gross hematuria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 ml,即可出现淡红色
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
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3 RBCs/hpf(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
可见于
泌尿系统
炎症
急性尿道感染Acut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acute or chronic)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
尿路结石(间歇性血尿)Urinary calculi (intermittent hematuria)
尿道或肾的肿瘤Urinary tract or renal tumors
结核
外伤Trauma
血液系统疾病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leukemia等
其他
剧烈运动Strenuous exercise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恶性高血压Malignant hypertension
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及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
正常尿液隐 血试验为阴性
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 酱油色
正常人剧烈运动后,也可偶见肌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
主要见于严重血管内溶血
溶血性贫血
镰刀型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
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Transfusion reactions (incompatible blood products)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aroxysmal hemoglobinuria
剧烈运动Strenuous exercise
肌红蛋白尿常见于
物理原因
外伤trauma
挤压伤crush injury
中暑heatstroke
体温过低hypothermia
恶性体温过高malignant hyperthermia
大面积烧伤extensive burns
癫痫发作seizures
剧烈运动strenuous exercise
非物理因素
缺氧损伤hypoxic injury
代谢紊乱metabolic disturbances
遗传病genetic disorders
感染、药物和毒素infections, drugs, and toxins
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 尿胆原尿urobilinogenuria
胆红素尿
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 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参考值
尿胆红素定性阴性;定量≤2mg/L 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mg/L
尿胆原、尿胆素、胆红素在不同类型黄疸病人产生的尿中情况分析
尿胆原与空气接触变成尿胆素
脓尿(pyuria)和菌尿(bacteriuria)
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 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脓尿)或云雾状(菌尿), 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混浊消失
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
乳糜尿(chyluria)
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 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为乳 糜血尿(hematochyluria)
见于
丝虫病(filariasis)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脂肪尿(lipiduria)
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为 脂肪尿
见于
脂肪挤压损伤、骨 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乙醚(diethylether)等有机溶剂提取乳糜微粒、脂肪小滴,震荡尿液变清,可与其他混浊尿鉴别
气味 (尿味Urine Odor)
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尿中挥发性的酸性物质(挥发性酸(volatile acids))(芳香味)
长时间放置分解产氨,氨臭味
新鲜尿液氨味
慢性膀胱炎、尿潴留等
急性有机磷中毒acut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AOPP)
蒜尿臭味 garlic urine odor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烂苹果味(Rotten apple odor)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鼠臭味(mousiness)
酸碱反应
参考值
4.5-8.0,pH平均6.5
尿液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成碱性尿
临床意义
食物摄入影响
肉食者
偏酸性
素食者
偏碱性
尿pH减低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呼吸性酸中毒(CO2潴留) Respiratory acidosis (carbon dioxide retention)
高热Pyrexia
痛风uarthritis
糖尿病酮症diabetic ketosis
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
腹泻 diarrhea
饥饿starvation
尿毒症uremia
大肠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UT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肾结核Renal tuberculosis
尿pH升高
碱中毒alkalosis
尿潴留
膀胱炎
应用利尿剂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由分解尿素的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药物干预
氯化铵酸化尿液,可促使碱性 药物中毒时药物从尿中排出
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使酸 性药物中毒时药物从尿中排出
尿比重(specific gravity,SG)
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质量之比
参考值
成人1.015~1.025,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尿比重增高
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尿比重降低
婴幼儿比重偏低
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 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化学检查
尿蛋白urine protein
产生机制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 大量蛋白滤出(高中低分子量蛋白), 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肾小管功能受损,近端小管对蛋白的重吸收障碍 (原尿中95%蛋白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异常增多, 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
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起始部分泌的T-H蛋白增加
蛋白尿(proteinuria)
定性Qualitative
positive
定量Quantitative
>100mg/L (random urine) >150mg (24-hour urine)
种类
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 proteinuria)∶以白蛋白为主
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tive proteinuria)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的损伤断裂, 尿中有大中小分子量的蛋白
临床意义
生理性蛋白尿(physiological proteinuria)
功能性蛋白尿(functional proteinuria)
无实质病变,暂时升高,程度轻,时间短,原因解除消失
剧烈运动(或劳累)、受寒、发热、 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
多见于青少年,尿蛋白定性不超过 (+),定量不超过 500mg/L(24h)
体位性蛋白尿(postural proteinuria)
又称为直立性蛋白尿 (orthostatic proteinuria)
人体直立,前突的脊柱压迫左肾静脉,局部静脉压升高
卧位消失
多发生于瘦高体型的青少年(3-15%)
病理性蛋白尿(pathologic proteinuria)
持续性
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
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
常见
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肾小球肾炎 Glomerulonephritis, acute and chronic
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
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高血压 Malignant hypertension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
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 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
常见
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
间质性肾炎 Interstitial nephritis
肾小管性酸中毒 Renal tubular acidosis
重金属中毒(汞、镉、铋)
药物(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
肾移植术后
混合性蛋白尿(mixed proteinuria)
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
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后期
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 proteinuria)
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 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
eg: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
常见
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
BJP,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 链病
组织性蛋白尿(histic proteinuria)
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 所致的蛋白尿
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
以 T-H 糖蛋白为主要成分
假性蛋白尿(false proteinuria)
尿中混有大量血、脓、黏液等成分而导致 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肾以下泌尿道疾病
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及尿内掺入阴道分泌物 Cystitis, urethritis, urethral bleeding and incorporation of vaginal secretions in urine
病理性蛋白尿类型、机制及常见疾病总结
分析方法
24h蛋白定量
轻度蛋白尿:<0.5g/24h 中度蛋白尿: 0.5-2g/24h 重度蛋白尿: >2g/24h
尿微量白蛋白 micro albuminuria
正常生理状况,白蛋白(负电荷)几乎不滤出,即使滤出也会被肾小管重吸收
参考值
尿白蛋白排出率UAE:5-30mg/24h
UAE超过30mg/24h
临床意义
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早期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
放免法测定持续大于30-300mg/24h
大多数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剧烈运动、饮酒
心力衰竭、隐匿性肾炎
尿蛋白电泳 electrophoresis
尿糖
正常:微量 血糖浓度超过肾糖域或血糖浓度不升高但肾糖域降低:尿糖增多
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0.56%-5.0%mmol/24h
临床意义
尿糖定性阳性,称糖尿(glycosuria),一般指葡萄糖尿
血糖增高性糖尿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 Endocrine disorders (thyrotoxicosis, Cushing’s syndrome)
肝和胰腺疾病 Liver and pancreatic disease
血糖正常性糖尿
又称肾性糖尿
常见
范可尼综合征 Fanconi’s syndrome
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
暂时性糖尿
生理性糖尿
妊娠期糖尿 gestational glucosuria
进食碳水化合物过多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的一过性升高
应激性糖尿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损伤、中风)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brain injury, stroke)
其他糖尿
进食过多或体内代谢失调
乳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及一些戊糖
假性糖尿
维生素C(Ascorbic acid)、尿酸、葡萄糖醛酸
一些随尿液排出的药物(异烟肼、链霉素、水杨酸、阿司匹林)
班氏定性试验假阳性; 大量维生素C时,干化学法定性试验假阴性
还原试验假阳性、试纸酶试验(dipstick enzyme tests)假阴性
酮体(ketone bodies)
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脂肪代谢中间产物)的总称 β-hydroxybutyric acid, acetoacetic acid,acetone
尿中大量酮体,称酮尿(ketonuria)
检测测定:乙酰乙酸、丙酮
临床意义
糖尿病性酮尿
常伴有酮症酸中毒
酮尿时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此时多伴有高糖血症和糖尿
非糖尿病性酮尿
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分节食、妊娠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中毒
氯仿、乙醚麻醉后和磷中毒等
药物影响
服用降糖药的病人,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也可出现尿酮 体(ketone bodies)阳性的现象
亚硝酸盐(nitrite, NIT)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筛检
与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相关性很强
阳性结果常提示细菌存在,但阳性程度不与细菌数量成正比,结合尿WBC可用于 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尿沉渣(显微镜)检测
细胞
参考值
White blood cells: negative or rare (0~5/HPF)
Epithelial cells: few
红细胞
尿沉渣中不染色红细胞(erythrocyte)典型形状为浅黄色双凹盘状
受pH、渗透压及红细胞来源影响,发生变化
碱性尿:边缘不规则
高渗尿:脱水皱缩,呈表面带刺、颜色较深的桑葚状
低渗尿:吸水胀大,血红蛋白溢出,呈大小不等空环形,称红细胞淡影(blood shadow)
参考值
Red blood cells: negative or rare (0~3/HPF)(每高倍镜视野)
临床意义
肾小球源性血尿 glomerular origin of the hematuria
多形性细胞>80%
常见于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紫癜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
急进性肾炎
慢性肾炎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Non-glomerular origin of the hematuria
多形性红细胞<50%
常见于
肾结石
肾孟肾炎 Pyelonephritis
泌尿系统肿瘤
急性膀胱炎
肾结核 Renal Tuberculosis
白细胞和脓细胞
新鲜尿中,白细胞(leucocyte,leukocyte)外形完整,无明 显的退行性改变,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胞核清楚,常分散存在
中性粒细胞多见,少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脓细胞系
指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 外形多不规则,结构模糊,胞质内充满粗 大颗粒,核不清楚,细胞常成堆簇集,细胞间界限不明显
参考值
平均0-5个/HP
临床意义
大量白细胞
泌尿系统感染
肾盂肾炎
肾结核
膀胱炎
尿道炎
Glitter cell(闪光细胞)
尿中出现呈布朗分子运动的闪光颗粒,是炎症过程 中发生脂肪变性的中性粒细胞,由于光的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 称为~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的诊断标准,也可见于膀胱炎、前列 腺炎及低渗尿等
成年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时
常有阴道分泌物混入尿内,除成团脓细胞外,并伴有多量扁平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
来自肾至尿液的整个泌尿系统
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来自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
较大的圆形细胞核,胞质不规则颗粒和小空泡
尿中出现提示肾小管病变
脂肪颗粒细胞(fatty granular cell)
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胞质中充满 脂肪颗粒,称为脂肪颗粒细胞(fatty granular cell)
复粒细胞(compound granular cell):颗粒较多充 满胞质,甚至覆盖于核上
移行上皮细胞(transitional epithelial cell)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又称大圆上皮细胞,主要来自膀胱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又称尾形上皮细胞,主要来自肾盂,有时 亦可来自输尿管及膀胱颈部
常呈鱼形、梨形、纺锤形或蝌蚪形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又称小圆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膀胱、尿道
正常尿中无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在输尿管、膀胱、尿道有炎症时可出现, 大量出现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复层扁平上皮细胞(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al cell)
又称鳞状上皮细胞(Squamous epithelial cells)
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 是尿路上皮细胞中体积最大的
尿中大量出现或片状脱落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见于尿道炎
正常尿液中含有少量以上两种上皮细胞
管型cast
参考值:occasional hyaline casts 0-1/LPF
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 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
管型的基质构成:尿中白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 T-H 糖蛋白
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
前者: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 缩
后者:促进蛋白变性聚集
有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 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形成管型
常见管型特征及临床意义
透明管型(hyaline cast)
T-H 糖蛋白、白蛋白和氯化物构成
临床意义
老年人晨尿
一过性增多
运动
重体力劳动
麻醉
使用利尿剂
发热
病理性增多
肾病综合征
满心肾炎
恶性高血压
心力衰竭
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
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 形物凝聚于 T-H 蛋白上而成
颗粒总量超过管型的1/3
粗颗粒管型coarsely granular casts
在蛋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粗大而致密的颗粒, 外形较易断裂,可吸收色素而呈黄褐色
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原因(药物中毒等)引起 的肾小管损伤
细颗粒管型finely granular casts
粗大颗粒在肾脏停滞时间较长后,粗颗粒碎化为细颗粒
在蛋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细小而稀疏的颗粒
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 肾炎后期
尿中出现少量细颗粒管型,可见于健康人,特别是应激、运动后、 发热或脱水时
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
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损伤
红细胞管型(erythrocyte cast):常与肾小球性血尿同时存在,临床意义与血尿相似
白细胞管型(leukocyte cast):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混合管型(mixed cast):同时含有各种细胞和颗粒物质的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蜡样管型(waxy cast)
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或 直接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呈质地 厚、有切迹或扭曲、折光性强的浅灰或浅黄色蜡烛 状
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脂肪管型(fatty cast)
管型中含有大小不一、折光性强的椭圆形脂肪小球
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肾小管损伤性疾病
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管型是脂肪管型的 过渡型
宽幅管型(broad cast)
由蛋白质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构成,外形宽大, 不规则,易折断
常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提示预后不良,故又称肾功能不全管型
细菌管型(bacterial cast)
含有大量的细菌、真菌的管型,见于感染性疾病
结晶管型(crystal cast)
含盐类、药物等化学物质结晶的管型
结晶crystal
参考值:阴性(无)
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怀疑患有肾结石的可能
易在碱性尿中出现的结晶体有
磷酸钙、碳酸钙和尿酸钙结晶等
易在酸性尿中出现的结晶体有
尿酸盐、草酸钙、胆红素、酪氨酸、亮氨酸、 胱氨酸、胆固醇、磺胺结晶等
鉴别
草酸钙结晶(calcium oxalate crystal)
溶于盐酸而不溶于乙酸和氢氧化钠; 与红细胞的区分,加乙酸后红细胞溶解而草酸钙保持不变
尿酸结晶( uric acid crystal)
常出现于酸性尿中
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 加氨水溶解后又形成尿酸铵结晶
常用肾脏功能 实验室检测
肾小球功能检测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评估滤过功能最重要的参数
单位时间(min)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容量(ml),称为 GFR
肾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双肾于单位时间(分钟)内,将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通过 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处理,被清除出体外,称为肾对某一 物质的清除率,结果以毫升/分(ml/min)或者升/24小时(L/24h)表示
不同物质经肾排出方式
全部由肾小球滤出,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不排泌,如菊粉。完全反映GFR
全部由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很少被肾小管排泌,比如肌酐。基本代表 GFR(eGFR)
全部由肾小球滤过后又被肾小管全部吸收, 如葡萄糖。反映肾小管最大吸收率测定
大部分通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向肾小 管分泌后排出,如对氨基马尿酸。可作为肾 血流量测定试剂
血清肌酐(creatinine,Cr)测定
20g肌肉产1mgCr/天,速率为1mg/min,生成总量相对恒定
排泄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不重吸收且分泌量较少
肌酐摄入稳定,肾实质损伤,GFR降低到常人的1/3, 血Cr明显升高
GFR受损指标,但非早期诊断指标
敏感度较血尿素氮(BUN)好
参考值
全血Cr:88.4~176.8μmol/L(1-2 mg/dL)
血清肌酐:60-110 μmol/L (0.6-1.2 mg/dL)
临床意义
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
慢性肾衰
代偿期: 血Cr<178μmol/L; 失代偿期:血Cr>178 μmol/L; 肾衰竭期:血Cr>445μmol/L
急性肾衰
血Cr明显进行性升高(器质性损害的指标),可伴少尿或非少尿
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
器质性肾衰
血Cr>200μmol/L
BUN和Cr同时增高,BUN/Cr≤10
肾前性肾衰
如心衰、脱水、肝肾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有效血容量下降,肾血流量减少
血Cr浓度上升但≤200μmol/L
肾外因素所致氮质血症→BUN快速上升,BUN/Cr>10
生理变化
老年人、消瘦者偏低
药物影响
西咪替丁抑制肾小管分泌Cr
血肌酐升高,肾小管代偿分泌Cr甚至超过GFR。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
肌酸→(磷酸激酶作用)磷酸肌酸→释放能量再脱水→Cr
肾单位时间内将若干毫升血液中的肌酐清除(Ccr)
基本代表GFR
计算方法
标准24h留尿计算法
3天低蛋白饮食并禁食肉类,避免剧烈运动
第4天晨8h尿液排尽,收集24h尿(包括次日8h尿),甲苯4-5ml防腐, 取血2-3ml,与尿同时送检
测定血和尿中肌酐浓度
4h留尿改良法
严格条件控制,24h内尿和血中Cr含量稳定
4h尿和空腹一次性取血,同上述操作相同计算Ccr
血Cr计算法
计算公式
参考值
成人80-120ml/min
临床意义
判断肾小球损害程度
GFR降低到正常的50%时
Ccr可低至50ml/min
Scr、BUN处于正常范围内
Ccr是判断肾小球早期损害的指标(较早反映)
评估肾功能分期
肾衰竭代偿期: 51-80ml/min
肾衰竭失代偿期: 20-50ml/min
肾功能衰竭期: < 20ml/min
尿毒症终末期: < 10ml/min
临床治疗治疗
Ccr小于30-40ml/min应限制蛋白摄入
<30ml/min氢氯噻嗪治疗无效
<10ml/min对袢利尿剂的反应极差应进行 肾替代治疗
据Ccr调节用药剂量和时间间隔
尿素氮(BUN)测定
蛋白质代谢终末产物
生成量取决于
蛋白摄入量
组织蛋白分解代谢状况
肝功能状况
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30%-40%和少量分泌
参考值
1 mmol/L = 2.8 mg/dL 1 mg/dL = 0.36 mmol/L
成人:3.2-7.1mmol/L(6-20mg/L)
临床意义
BUN增高
生理性增高:高蛋白饮食
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代偿期:血BUN<9mmol/L
失代偿期:血BUN>9 mmol/L
肾衰竭期:血BUN>20μmol/L
鉴别肾前性少尿和器质性肾衰
器质性肾衰
BUN与Cr同时增高,BUN/Cr(mg/dL)≤10:1
肾前性少尿
BUN升高,但Cr升高不明显,BUN/Cr(mg/dl)> 10∶1,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
肾后性因素:尿路梗阻
蛋白分解或摄入过多
肾衰透析充分性指标
KT/V>1.0表示 透析充分
K=透析器BUN清除率(L/min)
T=透析时间(分钟)
V=BUN分布容积(L)
BUN降低
妊娠期
GFR测定
99mTc-二乙三胺五醋酸(99mTc-DTPA)几乎完全经肾小球滤过而清除,最大清除率为肾小球滤过率。
参考值
总GFR (100±20)ml/min
临床意义
30岁以后每10年下降10ml/min.1.73m2,男性较女性稍高10ml/min 妊娠升高,产后降至正常
GFR降低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盂肾炎(晚期)、糖尿病(晚期)、高血压(晚期)、甲减、糖皮质激素缺乏
GFR升高
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糖尿病肾病早期
慢性肾病分期(单位相同为ml/min.1.73m2)
1期:GFR≥90
2期:GFR 60-89
3期:GFR 30-59
4期:GFR 15-29
5期:GFR<15或透析
血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
几乎所有有核细胞都能产生的细胞膜上的小分子蛋白,电泳时出现在β2区带
正常生成量150-200mg/d,自由滤过肾小球
参考值
成人血清1-2mg/L
临床意义
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
Ccr<80ml/min时出现升高,较Cr灵敏
血尿同时升高,且血β2-MG<5mg/L: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
生成增多:IgG肾病、恶性肿瘤及多种炎性疾病
移植术后检测
急性肾排异反应,生成增多,血β2-MG增多
胱抑素C(cystatin C, cys C)测定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的简称
自由滤过肾小球,近曲小管内几乎全被上皮细胞摄取分解,微量排出
血清Cys C是灵敏且特异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个指标
参考值
成人血清0.6~2.5mg/L
临床意义
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判断较BUN和Cr更灵敏
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时,Cys C在血液中浓度增加10多倍
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肾小管功能损伤时,Cys C在尿中浓度可高达100多倍
Cys C作为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肾脏滤过功能早期损伤的评价 Cys C与肾移植 快速诊断出急性排斥反应或药物治疗造成的肾损伤 Cys C在血液透析、化疗中的肾功能改变监测
血清Cys C作为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首选指标
肾小管功能检测
近端小管功能检测
尿β2-MG蛋白测定
原尿中99.9%被肾小管重吸收且在上皮细胞中被分解破坏,仅微量排出
酸性环境中易分解破坏
参考值
成人尿β2-MG 低于0.3mg/L
临床意义
敏感反映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肾小管重吸收β2-MG阈值为5mg/L,只有当血β2-MG小于阈值时,尿β2-MG 升高才有意义,同时测血和尿中β2-MG
反映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控制:使用其抑制剂,尿中含量仍高,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α1-微球蛋白(α1-MG)测定
肝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游离α1-微球蛋白可自由透过肾小球,但原尿中99%在近曲小管被吸收
参考值
成人尿α1-MG<15mg/24h 血清游离α1-MG为10~30mg/L
临床意义
尿α1-MG升高
各种原因所致早期近端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灵敏指标
与β2-MG相比:不受恶性肿瘤影响,酸性尿中不出现假阴性
血清α1-MG升高
GFR降低的灵敏指标
Ccr<100ml/min时,α1-MG出现升高
血清和尿中α1-MG均升高
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血清α1-MG降低
严重肝实质性病变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测定
视黄醇(维生素A)转运蛋白,肝细胞合成
游离RBP肾小球滤过,大部分由肾小管重吸收,微量排出
诊断早期肾功能损伤和疗效判定的灵敏指标
参考值
血清约45mg/L
尿约0.04-0.18mg/L
临床意义
尿液RBP升高
早期肾小管损伤
血清RBP升高
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肾衰
特异性反应机体营养状态,血清RBP水平是诊断早期营养不良的指标
NAD测定
各组织细胞中高分子量溶酶体酶
肾小球不滤过,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含量丰富
尿NAG活性升高,反映早期肾小管损伤(排除肾小球病变)
临床意义
肾小管毒性损伤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
上尿路感染,活性上升
肾移植检测
远端小管功能检测
昼夜尿比重(Specific gravity)试验 又称莫氏试验或毛森试验
生理情况下:夜间水摄入减少且生成减少,滤过 量较白昼低,浓缩-稀释功能正常,夜尿较昼尿尿量少而比重高
参考值
1000-2000ml/24h
夜尿量<750ml
昼尿量/夜尿量=3-4:1
夜尿或昼尿中至少一次尿比重>1.018
昼尿中最高与最低尿比重差值>0.009
临床意义
浓缩功能受损的早期改变
夜尿>750ml或昼夜尿量比值降低,尿比重值及变化率仍正常
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早期损害肾小管
稀释-浓缩功能严重受损
夜尿增多,尿比重无一次>1.018或昼尿比重差值<0.009
稀释-浓缩功能完全丧失
每次尿比重均固定在1.010-1.012的低值,称为等渗尿
肾小球病变
尿量少而比重增高、固定在1.018左右(差值<0.009)
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其他降低GFR的情况
尿崩症
典型表现:尿量明显增多(>4L/24h),而尿比重均低于1.006
尿渗量(尿渗透压)(Urine osmolarity, Uosm)测定
参考值
尿渗量:Uosm为600-1000mOsm/kgH2O,平均800mOsm/kgH2O
血渗量:Posm275-305 mOsm/kgH2O,平均300mOsm/kg H2O.
Uosm/Posm为(3~4.5):1
临床意义
禁饮尿渗量<600 mOsm/(kgH2O),尿/血浆渗量≤1,表明肾浓缩功能障碍
等渗尿:禁饮尿渗量在300mOsm/(kgH2O),与正常血浆渗量相等
低渗尿:<300mOsm/(kgH2O)
鉴别肾前性和肾性少尿
肾前性少尿
浓缩功能完好,尿渗量较高,常>450mOsm/(kgH2O)
(肾小管坏死致)肾性少尿
尿渗量降低,常<350mOsm/(kgH2O)
肾小管酸中毒(RTA)检测
肾小管酸中毒(RTA)
由于肾小管重吸收H+或重吸收HCO3-的功能减退,使尿酸化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慢性酸中毒
分型
I型
远端小管功能缺陷
泌H+及生成NH4+减少,H+滞留体内引起酸中毒
又称远端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 dRTA)
II型
近端小管性酸中毒
近端小管重吸收NaHCO3-的功能降低,导致近端小管泌H+减少,产生酸中毒
鉴别诊断
III型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近远端小管均有功能障碍
IV型
高血钾型肾小管酸中毒:既有代谢性酸中毒又有高血钾表现
氯化铵负荷(酸负荷)试验
协助诊断远端小管酸中毒
参考值
成人短程法或长程法的5此尿样中至少有一次pH≤5.5
口服氯化铵2h之后,尿pH应低于5.3
临床意义
5次尿样均>5.5
可诊断远端RTA
可见于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药物或 化学物质中毒、狼疮性肾病、干燥综合征等
只适用于不典型或不完全的 RTA,即无全身性酸中毒表现的病人
HCO3-重吸收排泄试验(碱负荷试验)
HCO3-大部分(85%~90%)由近端小管重吸收;小部分(10%~15%)远端小管重吸收
正常人 HCO3-的肾阈值约为26mmol/L,而近端 RTA 患者其 HCO3-的肾阈值下降低于20 mmol/L,甚至16 mmol/L 以下
参考值
成人尿HCO3—部分排泄率≤1%,即原尿中的 HCO3—几乎 100% 地被重吸收
临床意义
II型RTA:尿HCO3—部分排泄率>15%,是主要影响近端肾小管功能的II型 RTA的确诊标准
I 型 RTA :碱负荷试验可正常或仅轻度增多(<5%)
Ⅳ型 RTA :多为5~15%
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常规检查或健康查体
尿常规检查
尿沉渣镜检
已确诊可导致肾病变的全身性疾病者
敏感指标:尿微量白蛋白、α1-MG 及 β2-MG、Cys C 等
为了解肾脏病变严重程度及肾功能情况
肾小球
肾小管
急慢性肾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