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殖系统疾病
生殖系统疾病,分享了子宫颈、子宫体及妊娠滋养叶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的概念、发生人群、临床表现、病程进展、病理变化知识。
编辑于2023-09-20 03:15:32 天津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肾病综合征相关的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名解)、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的知识。
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的思维导图,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这一病理过程称为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
生殖系统疾病,分享了子宫颈、子宫体及妊娠滋养叶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的概念、发生人群、临床表现、病程进展、病理变化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肾病综合征相关的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名解)、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的知识。
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的思维导图,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这一病理过程称为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
生殖系统疾病,分享了子宫颈、子宫体及妊娠滋养叶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的概念、发生人群、临床表现、病程进展、病理变化知识。
生殖系统疾病
子宫颈疾病
慢性子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
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疾病
病因
感染
慢性损伤
激素紊乱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
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白带增多
病理变化
肉眼
子宫颈粘膜充血、肿胀,呈颗粒状或糜烂状
镜下
粘膜充血肿胀
宫颈上皮存在不同程度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
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
常见类型
子宫颈囊肿(cervical cyst)
增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和阻塞子宫颈管腺体的开口,使黏液潴留,腺体逐渐扩张成囊状。称为纳博特囊肿(Nabothian cyst)
子宫颈息肉(cervical polyp)
子宫颈粘膜上皮、腺体和间质结缔组织局限性增生形成的息肉状物,常伴有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
肉眼:灰白色,表面光滑,有蒂
良性病变切除后即可治愈,极少恶变
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
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增生、下移而取代。 柱状上皮较薄,上皮下血管易暴露显现红色,病变黏膜呈边界清楚的红色糜烂样区
继而柱状上皮鳞化,称为糜烂修复
真性糜烂:指子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坏死脱落,形成的浅表缺损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epithelial dysplasia,CIN)
癌前病变,指子宫颈鳞状上皮部分为不同程度的异型细胞所取代
包括: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
增生细胞大小形态不等,细胞核较大、深染,核膜不规则,细胞浆稀少,可见核分裂相,出现单细胞角化,细胞排列极向紊乱(增生从基底层开始)
分级
CIN I级
轻度非典型增生,局限于上皮的下1/3
CIN II级
中度非典型增生,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层的下1/3~2/3
CIN III级
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重度非典型增生: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层超过2/3,但未累及上皮全层
宫颈原位癌(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异型增生的细胞累及子宫颈鳞状上皮全层,但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
好发部位
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部
碘液试验(Schiller)
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富含糖原,对碘着色如不着色则为异常
子宫颈癌(与HPV感染有关)(cervical carcinoma)
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子宫颈早期浸润癌或微小浸润癌(microinvasive cervical cancer,MIC)
概念⭐
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癌细胞巢或条索,但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毫米,宽度不超过7毫米,一般肉眼不能判断。
浸润癌(invasive carcinoma)
癌组织向间质内浸润性生长,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毫米
子宫颈浸润癌
大体分型
糜烂型
粘膜潮红,呈颗粒状,质脆,触之易出血。属于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
外生菜花型
癌组织在子宫颈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或菜花状,表面常有坏死或溃疡
内生浸润型
癌组织向子宫颈深部浸润,子宫颈前后唇增厚变硬,表面较光滑
易漏诊
溃疡型
向深部浸润外,表面同时有大块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似火山口状
组织学分型
鳞状细胞癌
最常见
好发部位
鳞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处
高分化中分化(60%)低分化
子宫颈腺癌(cervical adenocarcinoma)
起源于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向子宫内膜延伸
扩散
直接蔓延
向上——浸润破坏整段子宫颈(很少累及子宫体)
向下——累及阴道穹窿和阴道壁
两侧——累及宫旁和盆壁组织。侵犯或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
前——侵及膀胱
后——侵及直肠
淋巴道转移
子宫颈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转移途径
子宫旁淋巴结,闭孔,髂内,髂外,髂总,腹股沟,骶前淋巴结,晚期至锁骨上淋巴结
血道转移
少见,晚期至肺、骨、肝
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白带增多(似宫颈糜烂)
阴道不规则出血和接触性出血
(继发感染,腺体受肿瘤刺激分泌亢进)白带增多且带有腥臭味
晚期:癌组织浸润盆腔神经,出现下腹部疼痛及腰骶部疼痛,或广泛浸润导致盆腔脏器固定——“冰冻骨盆”
子宫膀胱瘘或子宫直肠瘘
临床分期
o期:原位癌
I期:癌局限于子宫颈以内
II期:癌超出子宫颈,进入盆腔,但未累及盆腔壁,侵及阴道但未累及阴道下1/3
III期: 癌扩展到盆腔壁及阴道下1/3
IV期:癌组织已经超越骨盆或累及直肠或膀胱
预后
取决于临床分期
子宫体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于子宫内膜以外的地方
80%发生于卵巢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于子宫肌层中(距子宫内膜基底层3mm以上)
好发:青年女性或不孕妇女
临床表现:痛经或月经不调
病因(几种学说)
月经期子宫内膜经输卵管反流至腹腔器官
手术种植或经血液播散到远处器官
由体腔上皮化生而来
病理变化
肉眼
紫红色或棕黄色,结节状,可与周围粘连
异位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反复出血卵巢增大成囊腔,内含黏稠的咖啡色液体,为巧克力囊肿
镜下
可见子宫内膜间质、腺体及含铁血黄素
子宫内膜增生症(edometrial hyperplasia of uterus)
概念
由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增高引起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的增生
临床表现
功能性子宫出血
发生人群
育龄期妇女和更年期妇女
发展
子宫内膜增生——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
病理学类型
单纯性增生(simple hyperplasia)
轻度增生和腺囊性增生
腺体(显著)和间质弥漫性增生
复杂性增生(complex hyperplasia)
以往称腺瘤性增生
间质减少
非典型增生(dysplastic hyperplasia)
癌前病变
分类
单纯性增生伴非典型增生
复杂性增生伴非典型增生
有时与子宫内膜癌难以鉴别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癌(edometrial carcinoma)
起源
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多见于绝经期或绝经后期妇女
分型
I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
占子宫内膜癌80%-85%, 与子宫内膜腺体相似
雌激素长期作用有关
高危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不孕
病理变化
肉眼
弥漫型和局限型
镜下
高分化(居多)、中分化、低分化
高分化:腺癌组织腺体出现“背靠背”,没有间质分隔
II型子宫内膜癌:非雌激素依赖性
包括
浆液性癌(serous carcinoma)
透明细胞癌
癌肉瘤
孕激素治疗不敏感
扩散
直接蔓延
上——子宫角、输卵管、卵巢、盆腔
下——宫颈管、阴道
外——侵透肌层,累及腹腔和大网膜
淋巴道转移
宫底部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宫角癌——腹股沟淋巴结
累及宫颈管癌——宫旁、髂内外和髂总淋巴结
血道转移
晚期:肺、肝、骨
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无症状
阴道不规则流血,或阴道分泌物多,呈淡红色
继发感染,呈脓性,有腥臭味
晚期,侵犯盆腔神经引起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
子宫平滑肌肿瘤(leiomyoma ofuterus)
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
雌激素可刺激生长
红色变性:肌瘤间质血管内有血栓形成时,肿瘤局部发生梗死伴出血和溶血,肉眼呈暗红色
很少恶变
妊娠滋养叶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
葡萄胎(hydatidiform)
又称水泡状胎块(良性病变)
育龄期妇女,20岁以下,40岁以上多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染色体异常是葡萄胎发病的重要原因
分类
完全性葡萄胎
85%——核型46XX(单倍体精子自我复制)
15%——核型46XY(两个精子结合)
部分性葡萄胎
几乎都为69XXX或69XXY,正常的卵细胞和双倍体精子或两个单倍体精子结合
病理变化
肉眼
病变局限宫腔内,不侵入肌层
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内含清亮液体,形成葡萄状
不完全葡萄胎部分绒毛呈葡萄状,仍保留部分正常绒毛,伴有或不伴有胎儿或其附属器官
镜下
绒毛因间质高度水肿而增大
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或见少量无功能的毛细血管,内无红细胞
滋养层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增生的细胞包括合体滋养层细胞和细胞滋养层细胞
滋养层细胞增生是葡萄胎最重要的特征
三个特点
细胞滋养层位于正常绒毛内层,立方形或多边形,胞浆淡染,核圆居中,核染色质稀疏
合体滋养层位于正常绒毛外层,细胞体积大不规则,胞浆嗜酸呈深红色,多核,核深染而不规则
正常3月妊娠后只剩合体滋养层,葡萄胎时两种持续存在,活跃增生,失去正常排列,呈多层或片状聚集
彻底清宫,绝大多数能痊愈; HCG水平持续升高,有恶变倾向
侵袭性葡萄胎(invasive hydatidiform mole)
介于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之间的交界性肿瘤
与良性葡萄胎的主要区别
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引起肌层坏死出血,甚至累及阴道
与绒毛膜癌的主要鉴别点
有绒毛结构
化疗敏感
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
滋养叶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
多数与妊娠有关
50%继发于葡萄胎
25%继发于自然流产
20%发生于正常分娩
5%发生于早产和异位妊娠
病理变化
肉眼
癌结节呈单个或多个,位于子宫的不同部位,大者可突入宫腔,常侵入肌层,甚至穿透肌壁达浆膜外
出血坏死明显,质软,呈暗红色或紫蓝色,似血凝块
镜下
瘤组织由高度异型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合体滋养层细胞两种瘤细胞构成 癌细胞呈团、片状排列,核分裂象多见
肿瘤自身无间质血管,依靠侵袭宿主血管获取营养,故癌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出血坏死
不形成绒毛或水泡状结构(与侵袭性葡萄胎不同)
常侵犯子宫肌层,病灶周围有大片出血坏死
扩散途径
破坏血管能力很强,极易经血道转移
肺、阴道壁最常见,其次为脑、肝、脾、肾、肠
淋巴道转移极少见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主要表现
葡萄胎流产和妊娠数月甚至数年后,阴道出现持续不规则流血,子宫增大,血或尿中的HCG持续升高
血道转移是绒毛膜癌的显著特点,不同部位有相应症状
肺转移——咳血、胸痛
脑转移——头痛、呕吐、瘫痪及昏迷
肾转移——血尿
化疗敏感,预后改善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
由中间型滋养叶细胞构成
免疫组化染色大多数中间型滋养叶细胞人胎盘催乳素(HPL)阳性
病理变化
肉眼
肿瘤位于胎盘种植部位,大小不一,结节状,棕黄色,可侵入子宫肌层甚至全层,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一般无明显出血
镜下
细胞介于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之间。一般无坏死或绒毛
无坏死和绒毛
与绒毛膜癌鉴别
单一增生的胎盘中间型滋养叶细胞(比细胞滋养层细胞体积大),其他两种细胞成分少
免疫组化染色大部分细胞HPL阳性,少部分细胞HCG阳性
临床病理联系
肿瘤浸润性生长,但一般较局限
临床表现为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