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中特_道德_党史)_经济-1
中特道德党史--(中特_道德_党史)_经济,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编辑于2023-09-25 09:10:58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及其规律
商品经济的由来
迄今为止两种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
交换
目前仅经历了这两种经济形态,但还有产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前提)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人)
生产者:有价值,无使用价值
消费者:有使用价值,无价值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就是交换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
条件
用于交换
指生产出来的目的是进行交换,目的不是自给自足
劳动产品
一定经过人类劳动创造出的
二重属性
使用价值
有用性-自然属性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特有属性、根本属性、本质属性)
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前提)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指各种形式的有用劳动,指的是看得见的劳动,是一种外 在的表现形式,有用就是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一种体能的消耗,体力、脑力的消 耗看不见,即看不见的劳动,属于内在的消耗。形成的是价值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价值量越高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交换的依据
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棒子”——调节资源配置
“鞭子”——提高劳动生产率
“筛子”——优胜劣汰
部门时间、行业时间指的是平均时间,即社会;“某私营、某企业、某个人”,此时均属于个别,部门研究的是整个部门
货币
本质
一般等价物
职能
基本职能
价格尺度(首要职能)
标价
电脑标价
流通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同时进行
去商场买衣服
衍生职能
支付手段
延期支付(钱货分离):先交钱,后服务;先服务,后交钱
赊账、税款、还账、工资、租金、定金
贮藏手段
足值的金属货币或者金属条块(纸币不行)
黄金、白银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被当做一般等价物
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等
货币是商品,货币≠纸币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来源:工人的剩余劳动
数量上:剩余价值=利润
剩余价值:工人劳动的产物
利润:资本金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资本分类
依据是否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能带来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只有工人工资
不变资本
不能带来剩余价值,如设备、厂房、机器、原材料等
固定资本
周转速度较慢;商品卖出去之后,不能一次收回成本,要 多次回本
流动资本
周转速度较快,只需要周转一次;商品卖出去之后,一次 即可收回成本
剩余价值获取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时间)
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 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含义
剩余价值资本化
动力或目的
赚取更多剩余价值
结果
两极分化(马太效应)
经济危机
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的特征
资本剥削雇佣劳动;无偿占有剩余劳动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区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剩余价值揭示了剥削的实质,利润是掩盖剥削的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进行资源调配
事后调节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经济生活主要是进行资源配置,有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分别是计划和市 场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企业拥有自主决策权
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
市场行为的竞争性
市场缺陷(弱点)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为了牟取暴利会做出一些不正当的事情,就会损人利己、不择手段,也就是不好的事情,即干坏事(假冒伪劣、欺诈、污染环境、非法垄断)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压根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即瞎干事(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完全没有主见)
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计划经济是事前调节,市场经济是事后调节(时间差,事后调节)
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
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市场经济要求必须由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
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
通过价格的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最重要、最核心、最灵活、最敏感、最有效的一种市场机制
供求机制
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反映价格的变化
供>求,价格下降
供<求,价格上升
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反映的是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资金的有机联系
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反映的是经营利益与经营风险(亏损、破产)之间的相互联系
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商品市场(商品交换是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基础) 资本市场(重要地位,货币是所有资源的一般代表形式)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是公有制,资本主义是私有制,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基本特征
1.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 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 公主国导
公有制的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 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策略和方针:巩固和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针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特点)
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有牢固的政治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不等于同步、同时富裕
社会生产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环节起决定作用
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调节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政策:鼓励、支持、引导
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巩固、发展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前提——公有制
形式——工资+奖金+津贴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被社会认可的局部劳动;劳是数量和质量;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管理要素分配
管理者的工资
按资本要素分配
利息收入、分红和股票收入,钱生钱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的收入
按劳动要素分配
私企、外企员工的工资
按土地要素分配
房租、地租
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最低工资
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再分配
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 分配。其工具是国家财政及各种经济杠杆
税收 转移支付(无偿性的福利支出,失业有救济金,在灾区有救助金) 社会保障(社会保险还是社会福利,低保)
三次分配
慈善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十九大报告指出: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最理想的收入类型:橄榄型
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险:基本、核心纲领——五险 2.社会救助:最低纲领——救灾扶贫 3.社会福利:最高纲领——福利制度、机构 4.社会优抚:特殊纲领——对象军烈属 5.社会互助:补充纲领——慈善和公益事业
产业结构划分
我国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直接取自自然界
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加工
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等
第三产业:提供服务
流通部门
服务部门
资源密集程度分类
劳动密集型:人力成本高
子主题
资本密集型:入门门槛高
钢铁业、化工业
技术密集型:高精尖产业
计算机工业、机器人工业、航天生物工业、微电子、现代制药工业
土地密集型:农矿产业
种植业、林牧鱼业、采矿业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资源总是有限的;最重要的生产主体是企业
微观经济
前提假定
经济人假定:只有站在这个角度才能研究微观经济
研究对象
需求(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影响因素
最主要因素:价格
相关商品
替代品
A价格上涨,B需求上涨
互补品
C价格上涨,D需求下降
需求法则
价格越高,需求越少;价格越低,需求越多
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富有弹性——奢侈品
缺乏弹性——必需品
需求收入弹性
正常品:收入增加,需求增加
供给
影响因素
最主要因素:价格
供给法则
价格提高,供给增加
需求增加幅度大——奢侈品
需求增加幅度小——必需品
劣等品:收入增加,需求减少
供求法则关系名词
需求法则相关名词
总效用
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
新增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
消费者新增满足感不断降低
供给法则相关名词
边际成本
增加或减少——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总额的变动数
机会成本
放弃的其他方案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生产)
边际产量先升后降的过程
市场类型与市场失灵
市场类型
完全竞争
最理想的市场类型,不可能实现
产品无差别
极端市场,不需要打广告
农产品市场
垄断竞争
竞争与(>)垄断并存
日用品、零售业、服务业
寡头垄断
几个厂商垄断市场
纯粹寡头:产品无差别(自然资源)
差别寡头:产品有差别
通信、石油、大型制造业
完全垄断
一个厂商垄断整个行业
极端市场,不需要打广告
国企、公用事业
水、电、铁路
市场失灵
含义
市场不能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
原因
垄断
破坏市场机制
外部性
正外部性:行为给其他人带来的收益(好的影响)
负外部性:行为给其他人带来的成本(坏的影响)
公共产品
“搭便车”
信息不对称
“劣币驱逐良币”(逆向选择)
宏观经济
宏观调控概述
概念
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主体
国家、政府(看得见的手)——是市场自发调节(凯恩斯密)
目标(两增一稳保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
最主要的目标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增加就业
失业的四种类型
摩擦性失业 求职性失业
由于人口流动造成的失业也被称为求职性失业
辞职、跳槽、搬家、大学生毕业
结构性失业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升级,最终导致一 部分人个人技能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个人技能不匹配
出现结构性失业时,社会上有空缺的岗位,但同时也会存在大批失业 人口
季节性失业
现实生活中有些行业、部门不是全年都生产的,而是间歇性 的生产,即该行业有淡旺季
农业、建筑业、旅游城市
周期性失业
失业与个人技能无关,与经济大环境有关
经济大环境不好
稳定物价
抑制住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维持币值稳定
通货膨胀
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的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防止过度的贸易顺差和逆差
出口>进口
贸易顺差
出口<进口
贸易逆差
手段
经济手段
最重要、最常用的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最主要的手段
间接手段
法律手段
经济立法(有法可依、制定法律) 经济司法(法律制定出来后运用经济法规,也是法律手段的体现)
行政手段
是最具有强制力的手段
直接手段
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标、禁止、整顿
财政政策
主体:政府
财政收入:税、利、债、费
财政支出: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的种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增加市场中的钱,少收钱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减少市场中的钱,多收钱
基本手段
国家预算(收支计划)
通胀:增收减支
税收(收入)
通胀:增加
三大特性:强制、无偿、固定
政府购买(投资)
通胀:减少
政府(补贴)转移支付
通胀:减少
国债
目的:搞建设
通胀:减少
目的:减少货币流通
通胀:增加
货币政策
主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
工具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
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买卖有价证券(最灵活、最常用)
通胀:卖出
存款准备金率
放在央行的钱(最)
通胀:提高
再贴现率
央行扣的钱
通胀:提高
其他
利率
存贷款利息率(主要手段)
通胀:提高
汇率
应用: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直接标价法
三率一公开,三提高一卖出
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供求曲线
供给曲线与需求交汇处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额数量为均衡产量, 此时商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市场达到“出清”状态
拉佛曲线
税率和税收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
GDP
国内生产总值
地域概念
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核算:最终产品、当期生产、市场价值、正当经营活动
不核算:中间产品、二手产品、自给自足、非法交易
GNP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概念
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居民、物价指标
CPI增幅>3%:发生通货膨胀
PPI
生产价格指数
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
先兆性指数
WPI
批发物价指数
升高发生通货膨胀
先兆性指数
财政赤字
支出大于收入
最佳弥补方式:发行公债
欧盟安全警戒3%
基尼指数
衡量收入分配差异
警戒线:0.4
结论: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差异越小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占总支出的比例
衡量人民生活水平
结论: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成反比
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低于 30%为最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