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
包含了哲学的含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等。
编辑于2021-11-24 23:27:55哲学
总论
哲学的含义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想法决定做法)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根据某人具体做法就可以推断他是怎样想的,即他的世界观,如看到某人在祷告,可以推断出他信教,如信基督、信耶稣)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意识和物质的 关系问题,唯心主义)
何者是本源(第一性)存在第一性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同一性)世界能否被我们彻底地认识
可知论(世界能够被 我们彻底地认识,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能够被我们研究明白,只是时间的问题)
不可知论(总有一些很神秘的东西我们是无法研究明白的,冥冥之中存在的神秘 力量是我们不能了解的)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的立场
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提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从浅到深)根据客观事实判断,着重于寻求事物的本质,现代科学的论证、量力而行、一意孤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实物
金木水火土、气、形、阴阳、五行、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缺陷
机械性
机械唯物主义,最简单的空间位移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如“只见树木,不见 森林”、管中窥豹、盲人摸象、刻舟求剑、断章取义等)
★不彻底性
自然唯物观(原子)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故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半截子唯物主义”
历史观唯心
强调个人英雄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怎样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主张人民群众创造 了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主义:根据自身感受来判断,更看重自己看待这个事物的感受,宗教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人 /我/吾/心/思想/感知/观念)“吾心即宇宙”“我思故我在”“人是万物的尺度”“心想事成”“心诚则灵”“存在即被感知”(被人感知),关键词表明从人的精神出发。无中生有、指鹿为马、削足适履
客观唯心主义
人之外的客观精神(理/道/绝对精神理念/神/天/命)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老子的“道”,朱熹的“理”,神(与神相关的,如上帝创世、造人)柏拉图、听天由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技术社会形态:渔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唯物论
物质(世界的本原)
含义
不依赖感情所存在,为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定义的提出者:列宁
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含义:运动是标志一些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EG: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空间位移)
物理运动(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化学运动(有新的物质生成)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最高级、最复杂)
★运动和静止
静止
含义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错误观点
否认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
否认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
★意识
产生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产物(劳动起决定作用)
★生理基础
人脑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志源泉
★本质
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源于客观世界
★作用
能动
计划性(计划学习)、目的性 (上岸)
主动创造性(龙是由各种生物组成)、自觉选择性(人们主管意识下的选择)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想要去考试,指导自己努力学习)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吓得我腿都软了、出冷汗了)
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一意孤行)
社会是以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步性 1.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落后于意识存在
★物质和意志的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可”即规律可以被认识、利用,并且我们要尊重规律;“三不可”即不可以创造新的规律、改变/改造现有的规律、消灭某些不喜欢的规律
唯物辩证论
唯物辩证的特征
★联系(荣辱与共)
含义(哲学联系的原理)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相互影响、作用、制约
★特征
普遍性(蝴蝶效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在这个世界上都或多或少与周围事物存在一定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客观性(喜雀报喜乌鸦报丧)事物本身固有的本性,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联系就是有联系,没有联系我们也不能主观地强加联系。
条件性(中介)任何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需要一定中介去搭桥,在这种前提 下两个事物就能产生一定的联系
多样性(形式多种多样)万事万物是多种多样的,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必然联系(守株待兔)
直接联系(时间空间层次上接近的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鱼离不开水,唇亡齿寒)
内部联系(同一事物现象内部要素)
外部联系(事物或者现象之间表面的现象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大局、全局、整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 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构成,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木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序的/合理的部分大于整体,无序的/不合理的部分小于整体
★发展
含义
前进性质和上升性质的运动,螺旋形上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展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联系和发展是基本观点,对立和统一是实质与核心
三大规律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含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基本属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长短相形、离不开、难易相成)
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斗争性
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含义
普遍性(共性):矛盾时时有处处有,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矛盾运动
方法论:不能逃避矛盾,始终都有矛盾运动
特殊性(个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各方面都有其特点(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点到面)(白马非马割裂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不平衡性
原理
复杂事物(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语境(办事情)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决定作用)和次要矛盾(从属地位,不起决定性作用)
一个事物(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语境(看问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地位,主导作用)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被支配地位,次要作用)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老虎苍蝇一起打,重拳出击打老虎)
两点论(看的比较全面)全面备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重点论(突出重点,把握重点)冲刺把握重点备考,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须系铃人
内因EG:出淤泥而不染、打铁必须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外因EG: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质变
含义
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愚公精神,一茬接一茬)
质变是根本性的变化
★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一定限度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欲速则不达,把握分寸,把握火候),注意事物数量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的否定事实--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即克服又保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形式上是曲折的,内容是前进上升的)
★方法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好事多磨;自古雄才多磨难;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辩证的否定:1.实质是扬弃 2.事物的自我否定 3.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事物发展的环节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
现象和本质
含义
现象有真像(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和假象之分象(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 的本质)
关系
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示本质
原因和结果
条件
时间先后次序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可能性和实现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守株待兔)
认识论
★实践(马哲首要/基本观点)实践的主体必须是人
实践的含义
人类(主体)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客体)
实践的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客观)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想*(有志者,事竟成;望梅止渴)
社会历史性(受到历史条件制约,秦始皇玩手机)
直接现实性(观念--现实)*想--做*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人和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
社会实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验(探索规律)
认识(思想理论属于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1.认识的低级阶段 2.各种事物的表面初步认识
形式:1.感觉(特别层面)2.知觉(综合)3.表象(回忆和再现)
理性认识
1.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形式:1.概念(本质属性)2.判断(区分和识别)3.推理(已知--位置)
※两者的辩证关系
理性(本质)认识依赖于感性(表面)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EG:这是一只黑色(感性)的笔(理性))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条件:1.占有大量感性材料 2.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次飞跃(最重要)
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反复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没有终点(无限性)
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时间不会间断的)和顺序性(过去流向未来)
一维性(不可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多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根源)(EG: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依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应用到实践当中/学以致用)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即认识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靠 实践来检验)
认识反作用与实践
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避免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找动词)
真理
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使用一种特殊的认识,真理指代的是正确的一部分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不依赖任何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无数个具体事实抽象了真理,所以真理和事实不能等价的
根本属性
客观性(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真理的具体性
条件性/相对性
真理和谬误关系
一定范围内---绝对对立(1+1=2)
超出一定范围---相互转化(二进制1+1=10)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劳动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时势造英雄)
历史唯心主义(英雄造时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两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不完全同步性,超前,落后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
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要素
★实体性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必须是人)
劳动者
最活跃,起主导作用、决定作用、最重要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
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
含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构成
★静态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性作用)
人与人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动态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两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
分类
政治上层建筑
1.国家政治制度 2.立法司法制度 3.政府机构 4.党团 5.军队 6.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
1.政治思想 2.法律思想 3.哲学思想 4.文艺思想 5.道德思想 6.宗教思想
核心
国家政权
两者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辨析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体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性质(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第一位
自我价值
三大形态
人的依赖性社会
物的依懒性社会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法律
法理学
宪法
行政法
民法典之总则
民法典之合同
民法典之婚姻继承
民法典之物权
民法典之人格权
民法典之侵权责任
刑法
商法
经济法与社会法
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处罚法
著作权法
专利法
商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