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编《教育学》第一张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知识总结。
考编《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情绪、情感过程知识总结。
考编《普通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思维导图。
考编《教育学》第12章《德育》(概述、过程、原则、方法、途径、模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
教育的由来
首提出:《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首解释: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与,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主导:教育者
主体:受教育者
中介、桥梁: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内容
教育措施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根本特征)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长期性、民族性、生产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论:朱熹
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最古老
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动物的本能行为(否认社会性)
第一个正式提出
心理起源论:孟禄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否认目的性)
劳动起源论:米丁斯基、凯洛夫
源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
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理解教育起源的金钥匙)
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产生: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工具:文字
历史形态
原始形态教育
特点:两生三没
没有独立的形态
没有专门的教育者和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场所,更没有教育制度
没有阶级性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了生产生活
Sub Topic
古代教育
中国
夏
“成均”:乐教机构
“庠”:养老兼教育机构(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商
“序”:教射场所➡️贵族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贵族)
“校”:养马场所➡️地方乡学➡️军事训练和习武场所(平民)
“学”:学习一般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成熟的标志)
小学(最早的小学)
大学:瞽宗
西周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
国学和乡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儒、墨显学
稷下学宫:官学/齐桓公/临淄/祭酒/兼有资政议政作用
两汉
察举制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中央最高教育机构
文翁兴学:地方官学
鸿都门学:中国最早专科大学;世界最早文艺专科大学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太学、国子学
隋唐
科举制
隋炀帝设进士科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
六学二馆(等级性)
太学、国子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弘文馆、崇文馆
宋代
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明清
八股取士
1905年废科举
古印度
宗教教育
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教材:《吠陀经》
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钻研经义
古埃及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学校
古代西方最古老的学校:宫廷学校
设置最多的学校:文士学校
僧侣学校
职官学校
古希腊
雅典
培养商人和政治家
斯巴达
培养强悍的军人
中世纪
教会学校
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弈棋、吟诗
古代教育特点
“统治阶级像板砖”
道统性
阶级性/等级性
象征性
刻板性
专制性
近代教育
“公义世俗”
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及(普鲁士)
教育世俗化
教育立法
现代教育
全民多现身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终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