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过程
考编《普通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10-11 09:30:46认知过程
知觉
概念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联系
不可分割,相互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发展
区别
感觉作用于个别器官,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作用于多个器官,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沃克、吉布森“视崖实验”
时间知觉
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
如:电影制作、霓虹灯、闪光融合
诱导运动
一动一静,同时进行(A动→B似动)
如:云移月动
自主运动
一个静止的盯久了,仿佛在动
如:暗室香烟
运动后效
一动一静,先动后静(先看A动→后看B似乎朝着相反方向动)
看完瀑布看田野
社会知觉
首因印象
如:先入为主、一见钟情
晕轮效应
如:以偏概全、爱屋及乌、一白遮百丑
刻板印象
如:东北人豪爽,南方人文雅
近因效应
如:文章的最后一段让人印象深刻
投射效应
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补充
错觉
不正确、歪曲的知觉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难以克服
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错觉不是幻觉
特性
整体性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部分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知觉
整体知觉有时会优先于部分知觉
对象的特点
A 13(B) C
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如:一个人只要脸不变,就能被识别出
结构关系
如: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曲子
残缺补全
如:英语完形填空
理解性
原有的知识经验
同一事物,经验不同,看法不同
如:一个对象,多个结果
言语解释,加深理解
如:风景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
区别:需不需要补充完整
选择性
背景中选择对象
两个以上事物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如:红花绿叶、迷彩服(反例)
活动与静止
相对的
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
如:在嘈杂环境中听见自己名字
恒常性
条件变化,知觉对象不变
高度恒常性
如:黑、白、灰
颜色恒常性
如:以上颜色之外的色彩
形状恒常性
如:开关门时门形状的变化
大小恒常性
如:远近看事物
声音恒常性
观察
知觉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知觉”
知觉的品质
目的性
客观性
精细性
条理性
敏捷性
如何培养观察力
明确目的与任务
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
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记忆
概述
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用信息加工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种类
★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
容量较大,保持时间0.25s-1s
短时记忆
容量为5-9个组块,保持时间30s左右
转化途径:注意
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1分钟以上
转化途径:复述
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
视、听、触、味、嗅等,具有典型的直观性
如:对一幅画、一首歌的记忆
逻辑记忆
思想、概念、命题等
如:对数学公式、定理、哲学命题等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自己过去体验的情绪情感
如:对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喜悦的记忆
动作记忆
最难忘
过去的操作行为
如:体操动作、做实验额操作过程等
品质
敏捷性
识记速度快慢
如:过目不忘
持久性
长短保持时间
如:经久不忘
准确性
正确精确
如:倒背如流
准备性
输出、提取和应用
如:出口成章
过程
识记(编码)
有无目的性和需不需要一直努力
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是否理解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保持(储存)
遗忘
种类
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规律
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识记后立即开始
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遗忘的材料先多后少(负加速)
影响因素
兴趣需要
材料的意义、性质、数量
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50%
序列位置效应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学说
消退说
(记忆痕迹衰退说)永久性
桑代克、亚里士多德、巴甫洛夫等
干扰说
詹姆士、达伦巴希
压抑说(动机说)
可恢复,暂时性
弗洛伊德
同化说
是积极的遗忘
奥苏贝尔
提取失败说
暂时性
图尔文
缺乏线索 舌尖现象
再认或回忆(提取)
回忆比再认难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适当过度学习
注意
概念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
类似于“选择性”
集中性
对特定对象和范围保持一定意识强度或紧张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目不窥园”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人对食物的需要和兴趣,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主题的知识经验、期待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条件
对活动目的的理解
间接兴趣
对事物结果感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
排除内外干扰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条件
直接兴趣
熟练
系统化
品质
广度/范围
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
生理现象,不能避免,积极的
注意的分散
分配
转移
思维
★特点
间接性
概括性
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基础
种类
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
感知动作思维
思维伴着动作进行
具体形象思维
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
(语词逻辑思维)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借助语词、符号)进行
根据思维活动指向性或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
集中性思维(聚合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性思维(分散思维、求异思维)
“条条大路通罗马”
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
常规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过程
分析与综合
思维的基本过程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派生过程
品质
广阔性
反面:片面或狭窄
深刻性
反面:肤浅性
敏捷性
反面:优柔寡断,草率行事
灵活性
反面: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独立性(独创性)
反面:固执己见,人云亦云
批判性
反面:迷信权威
表象与想象
表象
含义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心理旋转实验”
想象
含义
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种类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梦”也属于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积极的幻想:理想
消极的幻想:空想或妄想
功能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替代功能
调节功能
培养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想象力训练
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感觉
概述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分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
运动感觉、平衡感觉、肌体感觉等
一般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呈反比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
所需时间较长
暗适应
所需时间短暂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
味觉适应
触压觉适应
温度觉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后像)
听觉后像
视觉后像
正后像
负后像
彩色视觉一般都是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如:望梅止渴
相互补偿
如:盲人听觉对视觉的补偿作用
联觉
如:甜言蜜语;语义的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