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课程知识总结
考编重要知识总结,《教育学》第七章内容,主要关于课程概述、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等。
考编《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情绪、情感过程知识总结。
考编《普通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思维导图。
考编《教育学》第12章《德育》(概述、过程、原则、方法、途径、模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课程
概述
词源
中国
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治。”
非现代意义上的
宋·朱熹《朱子全书·论学》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此“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
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专业术语
美国·博比特《课程》
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我们所研究的)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类型
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学习间接经验
特点: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
活动课程
学习直接经验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特点:强制性
选修课程
特点:自由选择
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
别名: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正式课程
特点:计划性
隐性课程
最早提出:1966美国杰克逊《班级生活》
别名:潜在课程、无形课程、隐蔽课程
特点:计划外
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国家课程(一级)
都是必修课程
地方课程(二级)
有选修、有必修
专家制定
学校课程(三级)
都是选修
学校老师开发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基础学力、三基(读写算)、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
拓展知识与视野
横向
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创新精神)
纵向
古德莱德
理想的课程
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提出
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所理解、领会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制约因素
社会需求
学科知识水平
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课程理论
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主义
代表理论
要素主义
巴格莱
永恒主义
赫钦斯
结构主义
布鲁纳
其他代表人物
施瓦布、赫尔巴特、斯宾塞
学生中心主义
经验主义
杜威
存在主义
奈勒、萨特
社会改造主义
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美国)、弗莱雷(巴西)
课程资源
核心是教材
含义
广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
狭义: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分类
空间分布
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
存在方式
显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
存在形式
物质形态课程资源
精神形式课程资源
课程目标
价值取向
普遍性目标
总括性、原则性、指导所有学科
行为性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具体、明确
生成性目标
过程中生成,参与、尝试
表现性目标
个性化表现,创造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评价
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
泰勒
“教育评价之父”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CIPP
背景评价(content evaluation)
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
CSE评价模式
四个阶段
需要评定阶段
方案计划阶段
形成性评价阶段
总结性评价阶段
课程实施
基本取向
课程忠实取向
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
相互调适取向
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
目前最符合新课改
课程创生(缔造)取向
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
结构
是一个序列化的动态过程,七个动态结构循环往复
安排课程表时间安排
首要环节
原则
整体性原则
着眼全局
迁移性原则
考虑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
生理适宜原则
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研究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组织教学活动
最基本途径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最后环节
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
科学文化知识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侧重知识自身的体系和深度
横向: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心理: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螺旋: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
泰勒“目标模式”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确定目标
最重要
选择内容
组织内容
评价课程
斯滕豪斯“过程模式”
提出“教师是研究者”
鼓励进行探索、研究
目标宽泛可调整、可丰富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又叫“三个结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所有学科)的总体规划、总体安排。
组成部分
课程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核心、首要问题
学科开设的顺序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考试考查的科目、要求和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地位: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它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前言(说明)
核心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术语解释)
教材与教科书
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 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主体是教科书和讲义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文字教材
目前使用最多(教科书)
音像教材
编写原则
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最基本原则
内容的基础性
适用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编排形式合理
各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上一层是下一层的依据,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