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核酸知识点总结
小学渣的临床生化核酸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指正。通过这个思维导图,便能更好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技能哟!!
编辑于2020-10-11 13:53:58核酸
定义
定义: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
元素组成:C、H、O、N、P(9~10%)
分子组成:磷酸、戊糖、碱基
功能
DNA:携带遗传信息,将遗传信息进行传代,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团型
RNA: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达,某些病毒RNA(如丙肝、艾滋病毒、新冠等)的遗传信息载体
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碱基
共轭双键,存在共振互变异构体
嘌呤
腺嘌呤(A)
鸟嘌呤(G)
嘧啶
胞嘧啶(C)
胸腺嘌呤(T)
尿嘧啶(U)
核糖
C-1'原子上的半缩醛羟基反应活性高
脱氧核糖
C-2'原子所连羟基脱氧
C表示碱基上的碳,C'表示核糖上的碳
核糖
C-2'原子连羟基
C表示碱基上的碳,C'表示核糖上的碳
核苷
核糖/脱氧核糖C-1'原子与嘌呤的N-9原子缩合形成β-N-糖苷键, 与嘧啶的N-1原子缩合形成β-N-糖苷键
核糖脱羟基,碱基脱氢,形成C-N-糖苷键
核苷酸
脱氧核苷的C-5'原子上的羟基与磷酸脱水形成磷酯键
核苷酸衍生物
ATP、cAMP、cGMP
NAD+、NADP+、FAD、CoA
多聚核苷酸链
5'➡️3',5'端游离磷酸、3'端游离羟基
通过3'-5'-磷酸二酯键聚合形成
缩写
DNA
脱氧核苷(dAR、dGR、dCR、dTR)
脱氧核苷酸(dAMP、dGMP、dCMP、dTMP)
RNA
核糖核苷(AR、GR、CR、UR)
核糖核苷酸(AMP、GMP、CMP、UMP)
一级结构
定义
从5'端至3'端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
具有方向性
缩写
nt
b
单链
bp
双链碱基对数
寡核苷酸
长度短于50个核苷酸的核酸的片段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二级结构
Chargaff规则
不同生物个体的DNA,其碱基组成不同
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或不同组织的DNA具有相同的碱基组成
碱基组分不随其年龄、营养状态和环境而变化
对于一个特定的生物体,A=T,G=C
双螺旋结构
DNA由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反平行右手螺旋
直径为2.37nm,螺距为3.54nm
DNA的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碱基对
碱基对平面、氢键方向与螺旋轴垂直
每个螺旋有10.5个碱基对,碱基对平面间距0.34nm
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的亲水性骨架将互补碱基对包埋在DNA双螺旋结构内部
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亲水性骨架
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一个大沟、一个小沟
蛋白质识别、结合位点
两个碱基对平面重叠产生了碱基堆积作用
相邻碱基对平面彼此重叠产生疏水性碱基堆积力(范德华力)
碱基堆积力与氢键共同维持双螺旋结构稳定
多链结构
Hoogsteen氢键
C+GC三碱基平面
TAT三碱基平面
端粒
染色体3'端的高度重复富含GT
人体端粒序列(TTAGGG)n
G-四链
高级结构
正超螺旋: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同(绕上) 负超螺旋: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结构相反(解开)
原核生物DNA
环状双螺旋DNA(cccDNA)
平均每200个碱基一个负超螺旋
真核生物DNA
细胞周期大部分时间为染色质,细胞分裂期形成染色体
染色质(串珠状)
基本单位:核小体
200bp双链DNA
四种组蛋白(H1、H2A、H2B、H3、H4)
核小体形成
八聚体核心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个)
146bp的DNA双链盘绕1.75圈
H1盘绕于DNA双链进出口(稳定核小体)
染色体
端粒
由端粒DNA与DNA结合蛋白构成
富含GT,有G-四链,人体端粒序列(TTAGGG)n
稳定性、完整性、衰老与肿瘤
着丝粒:富含AT序列,细胞分裂时分开
功能
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以基因形式荷载遗传信息)
基因:DNA分子中的特定区段,其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功能
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
高度稳定性:保持遗传特征相对稳定
高度复杂性:发生重组和突变,适应环境
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特点
比DNA小
比DNA种类、大小、结构多样
通常以单链形式存在,可形成局部双链二级结构和特定空间三级结构
分类
编码RNA
mRNA
种类最多,丰度最小(2%~5%) 更新最快,寿命最短
产生
核内初级产物hnRNA(不均一核RNA)
包括内含子(非编码序列,剪切)和外显子
5'-端帽结构
m7Gppp(反式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
5'-端无磷酸基团,形成5'-5'三磷酸键
与帽结合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
3'-端尾结构
AAAAAAAA(多聚腺苷酸尾)
每20个与1个poly(A)结合蛋白(PABP)结合
共同点
不来源于DNA,是RNA加工而成
功能
mRNA核内向胞质转运
mRNA稳定维系
加速翻译起始调控
相关概念
5'-非编码区:成熟mRNA帽结构到核苷酸序列第一个AUG
可读框: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三联体密码)
3'-非翻译区:可读框下游至多聚A尾
非编码RNA
组成性非编码RNA
tRNA
分子量最小,74~95个核苷酸组成 重量占比15%
5'-端:pG;3'-端:CCA-OH
含多种稀有碱基:占所有碱基的10%~20%
特定空间结构
局部链内双螺旋
茎环(发卡)结构
互补双链为柄
不互补双链鼓出为头
二级结构:三叶草形(三环一臂一附加环) (DHU、TΨC、反密码子环、附加叉、氨基酸臂)
三级结构:倒“L”形
3'-端连接氨基酸
氨基酸通过酯键连接在腺嘌呤的C-3'原子上,生成氨酰-tRNA
反向互补配对:tRNA右侧为5'-端
rRNA
丰度最高(80%以上)
与核糖体蛋白构成核糖体,为蛋白质生物合成提供必需场所
由大亚基和小亚基组成
二级结构:多茎环结构(如:18SrRNA)
其他
催化小RNA:核酶,催化,RNA剪切修饰
核仁小RNA:核仁,参与rRNA加工、甲基化
核小RNA:内含子加工剪切
胞质小RNA:细胞质,引导含有信号肽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合成
调控性非编码RNA(丰度随外界环境和细胞性状改变)
功能:转录调控、RNA剪切和修饰、mRNA翻译、蛋白质稳定和转运、染色体的形成和结构稳定
miRNA(微RNA):结合mRNA选择性调控基因表达
siRNA(干扰小RNA):外源性siRNA具有特定长度和序列,诱导外源入侵的mRNA降解
piRNA
非编码小RNA
理化性质
特性
260nm紫外吸收
单核苷酸>ssDNA(或RNA)>dsDNA (双螺旋结构碱基分子包埋在内部,生色效果受影响)
决定因素:碱基共轭双键
标准
A260=1.0对应50μg/mldsDNA、40μg/mlssDNA或RNA 20μg/ml寡核苷酸
DNA纯品A260/A280=1.8;RNA纯品A260/A280=2.0
酸性
双性大分子,有磷酸基和碱基,酸性更强
黏滞度
DNA>RNA;dsDNA>ssDNA
引力场中可沉淀
不同构象核酸分子沉降速率有很大差异 (超速离心法提取和纯化不同构象核酸)
可与金属离子成盐,不溶于乙醇或异丙醇
变性
定义
某些极端理化条件下可以断裂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及碱基堆积力,使一条DNA双链解离成两条单链
手段
酸、碱、加热(最简单直接)、尿素、酰胺、乙醇、丙酮
变性后理化性质
增色效应
定义:260nm处吸光度增加的现象
DNA解链曲线:温度相对于A260值作图所得曲线
DNA解链温度(Tm):在解链曲线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一半时对应的温度(Tm时50%的DNA双链解离成单链)
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离子强度越高,Tm值越高
小于20bp的寡核苷酸片段:Tm=4(G+C)+2(A+T)
黏度下降
比旋度下降
浮力升高
酸碱滴定曲线改变
生物活性丧失
复性
定义
变性条件缓慢除去后两条解离的DNA互补链重新配对形成DNA双链,恢复双螺旋结构
退火
热变性DNA迅速冷却至4℃不能复性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复性
核酸分子杂交
不同种类DNA单链或RNA单链混合,若存在一定程度的碱基互补关系,可能形成杂化双链
核酸酶
分类
核酸内切酶:在DNA或RNA分子内部切断磷酸二酯键
核酸外切酶:水解核酸分子链末端的磷酸二酯键
功能
参与DNA的合成、修复、RNA的剪接
清除多余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核酸以及侵入细胞的外源性核酸
降解食物中的核酸
体外重组DNA技术中的重要工具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