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汉语》第一章绪论
整理黄廖版教材为参考的《现代汉语》第一章的所有内容,一个字不差,可直接拿去套用。
编辑于2020-10-15 16:37:25绪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的定义
广义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又包括多种方言和民族共同语
狭义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普通话的定义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交际工具
普通话还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全国通用的含义 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地区可以同时使用普通话。本民族的通用语言和方言。
推广普通话的目的
不是为了消灭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而是为了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
并且使公民自觉使用普通话,消除交际障碍
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汉语方言都可以在特定地区一定范围内继续使用
语言的共同属性 汉语的属性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从结构上看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
词汇为建筑材料
以语法为结构规律
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从功能上看
人与人的关系上 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上 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
人与文化的关系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凭借语言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现代汉语的形式
口语
定义 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
风格特征 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
风格的形成原因 口语常呈现为当面交谈,有特定的语境衬托,又有身手姿态和语音变化的帮助,因而具有较多的辅助性信息作为支持
缺点 口语的声音一发即逝,难于长久流传
书面语
定义 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
风格特征 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风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书面语缺少不同语境下当面会话所具备的种种辅助信息,不得不要求语句自身严谨与完备
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
定义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
内容:文学语言也包括优秀的、典范的文艺著作的语言。
注意:文学语言不是文艺作品的语言 文艺作品的语言是文艺作品表达手段的总体,文艺作品语言的表达手段和系统
形成和发展
以书面语的产生与演进为先决条件
在书面语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对语言进行加工,并把它的成果定型和保存下来
文学语言与书面语的比较
比一般书面语更丰富,更具表达力
文学语言不局限于书面语
文学语言有书面语形式也有口语形式
只要是合乎文学语言规范的,都属于口语形式的文学语言 口语形式的文学:科学报告,新闻广播,口头声明,答记者问,优秀文艺作品朗诵,戏剧和电影的台词,相声和说书
文学语言的意义
文学语言能在书面上、口头上服务于汉民族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标准语,文学语言正是以其典范性特征区别于一般的书面语与口头语,对于现代汉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定义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方言与民族共同语之间的关系
方言定义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民使用的语言
有些方言形成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在民族共同语形成之后,方言仍然可以与共同语同时存在
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的条件 取决于某种方言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取决于这个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于人口的条件
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民族共同语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就是基础方言
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的条件 取决于某种方言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取决于这个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于人口的条件
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发展
先秦时代即存在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名称的发展
春秋时代称雅言
汉代起称通语
明代起称官话
辛亥革命后称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称普通话
书面语的发展
殷商时代就存在
先秦时代较为成熟
后来脱离了口语的书面语称之为文言文
唐宋时代出现了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文出现
唐代变文
宋元话本
宋金元诸宫调和元曲
明清小说
都是用北方方言写成的,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使北方方言在各地方言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北京话在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唐代,北京五京之一
金元以来,北京成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此北京话的影响逐渐显著
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府通用语言被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官话”
一方面数百年前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20世纪,五四运动之后
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为白话文最后在书面上取代文言文创造了条件
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就使得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确定
历史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一人民的团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共同语的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地人民对于学习民族共同语也有了迫切的需要
正式确定 时间:1955年北京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1.确定汉民族共同语成为普通话,主张大力推官汉语普通话 2.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的含义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基础方言 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现代汉语方言
定义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方言
历史长,使用人口多,通行范围广的语言,往往会出现较多的方言
古老汉语发展到了今天,存在多种方言
形成方言的因素
社会历史地理因素
长期的小农经济
社会的分裂割据
人口的迁徙
山川的阻隔
语言本身的因素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
方言的系统
语音结构系统
词汇结构系统
语法结构系统
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的关系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汉语方言的差异性
语音的差异最大
词汇的差异次之
语法的差异最小
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 (官话方言)
现代汉民族的基础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 内部一致性强 分布地域最广 使用人口最多汉族总人口的73%
四个次方言
华北-东北方言 分布在京津地区,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西北方言 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的汉族使用的语言也是西北方言
西南方言 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以及湖北大部分地区(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部等地区
江淮方言 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于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和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地区、浙江的大部分地区,
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但也有说法认为上海话是吴方言的代表
吴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2%
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以长沙话为代表
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新湘语通行在长沙等大城市,受北方方言影响较大
湘方言的使用人口是占汉族总人口的3.2%
赣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长江地区和和南部地区除外) 以南昌话为代表的
赣方言的使用人口是占汉族总人口的3.3%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人的分布 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 最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为主。
客家方言内部是自成系统的,内部差别不太大 相隔千山万水的客家人碰面之后,仍然可以互相交流
客家方言的使用人口是占汉族总人口的3.6%
闽方言
主要分布 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台湾省的大多数汉人居住区
闽方言的使用人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
闽方言的方言片
闽东 分布在福建东部闽江下游,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南 分布在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及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及浙江南部 以厦门话为代表
闽北
闽中
莆仙
粤方言
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约100来个县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广州话为代表
内部的分歧 四邑话,阳江话和桂南粤方言等,都各有一些有别于广州话的语音特色
粤方言的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
方言区之下
方言片
方言小片
地点方言 某村某地的方言
方言区是十区说
晋语区 北方方言区中的山西部分地区及其临近陕西、河南、内蒙古、河北部分有入声的地区
徽语区 皖南一带徽州方言
平话区 广西北部和南部的“平话”
见于《中国语言地图集》
不是学界一致认同的说法
现代汉语的特点
语音方面的特点
音节界限分明
乐音较多
噪音少
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具体特点
没有复辅音 音节内辅音不连用,没有str,sp等,所以噪音少 zh ch sh ng等是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不是复辅音
元音占优势 汉语音节中复元音占比例高,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的乐音成分比例大 汉语音节中必须出现一个元音,辅音可以没有
音节整齐简洁 多数音节一个辅音在前,一个单元音或者复元音在后,辅音在后头的很少,音节结构整齐而简洁,音节数目较少
有声调 每个音节都有几个固定音高型式的声调,表示不同的意义。声调还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使得语言富有高低升降的变化,所以音乐性强
词汇方面的特点
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汉语词形简短,古汉语单音词更多,发展到现代汉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 目-眼睛 石-石头
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 外交部长-外长 彩色电视机-彩电
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词 离休 电脑
三音节词很少
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
运用复合法 使词根语素构成的合成词最多
运用附加法 用词缀语素和词根语素构成的合成词特别少
同音语素多
这个特点使汉字长期适用于汉语
语法方面的特点
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 形态是指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英语法语的第三人称等等,汉语里的语法意义无论是做主语还是作宾语词的形态是不变的。
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语素组合成词,词组成短语,词或短语形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 词,地震;短语,地面震动;句子,地面震动了;都是具有陈述关系的主谓结构
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英语中一类词充当一类成分;汉语里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同一种句法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 汉语中的兼类词(同词异类)比较多
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在汉语中数词和名词相结合的时候,往往都要在数词和名词中间加入量词,而加入的量词又随后边的名词而不同。语气词常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
文字方面的特点
一直使用表意文字 汉语是世界上惟一的几千年来一直使用表意文字的语言
汉字具有在书面上区别汉语众多同音词和同音语素的重要作用 汉字是表意文字,表示语素意义的汉字字符数数以万计
汉字具有超时空性 汉字能够超越时空,他能记录语音上差别极大的古今汉语(古今汉语方言)乃至于记录不同语系的外族语言
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汉语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国内的表现
我国各兄弟民族的语言在发展中自然地、更多地接受了汉语的影响
现在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
有的少数民族已经把汉语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不少地区出现了双语现象
事实上,汉语已经成了我国各民族间的交际语,并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协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汉语都是我们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
在国外的表现
汉语和国外的许多民族的语言有过接触,并且互相影响。
汉语的“丝”“茶”等词就为英美俄意等许多语言所借用
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与汉语的关系都尤为特殊
这些语言都吸收过大量的汉语词,甚至在汉语词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词
这些国家以前都长期使用汉字,直到现在
日本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 2010年提出的修订方案,拟收的字增至2136个
韩国现在仍可通行汉字
新加坡甚至通用简化汉字
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
具体表现
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之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
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
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空前的幅度增长,全球学习汉语的总人数2010年已经达到一亿人
联合国发表的《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使用力调查报告》,汉语仅次于英语排名第二
为了适应汉语热的国际形势需要,国家自2004年起设立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了各国人民学习汉语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第二节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国家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5年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同时决定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第二阶段
1985年12月国务院决定把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即国家语委
1986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找来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规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当时的主要任务
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997年12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了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1998年设立推广普通话周每年9月的第三周
第三阶段
2000年10月根据我国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经人大会通过,于2001年1月1日施行
地位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
意义 她首次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的管理和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现代汉语规范化
定义 语言规范化就是确定并推广某一语言内部统一的标准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同时对它的书写符号—文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制定标准进行规范
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 依据汉语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汉语的习惯用法,对普通话内部(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所存在的某些分歧和混乱现象进行研究,选择其中的一些读法或用法作为规范,并加以推广 确定其中的另一些读法或用法是不规范的,应舍弃的,从而使汉语沿着健康和规范的道路向前发展,使人们在使用与原文字是有明确一致的标准。
普通话的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 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不规范的
这是一个就整体而言的的观点
不是说北京话的任何一个语音成分都是标准的,都是普通话成分
在北京语音里,由于各种原因,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比如说异读现象和土话成分等,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曾经对词加以审定
北京语音中的轻声和儿化音特别多,普通话没有必要将其吸收进来,需要吸收成标准与规范的语法现象也需要通过调查和研究确定下来。
普通话的词汇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的
北方话词汇有着极大的普遍性,但是不代表着所有的北方方言中的词都可以进入普通话
因为北方话地区范围很广,各地区使用的词也有分歧,有些地方性很强的词,说出来只有小范围地区的人懂,不能吸收
丰富词汇,普通话从方言,古代语和外来语中吸收一些所需要的词
排除某些词存在的分歧现象
普通话的语法“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以现代著名作家的优秀的白话文作品,以及国家正式的文件报刊社论等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用例作为语法规范
清除普通话里语法上、逻辑上有毛病的某些流行的说法,注意普通话中某些表达同一意思有两种完全截然相反说法的现象 如难免犯错误和难免不犯错误
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明确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现代汉语需要规范化的原因
信息化,科技化时代发展的需求
科技现代化要求必须有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
文字所承载的信息需要被人们广泛共同认知
信息化道路需要文字承载的信息被人们广泛共同认知
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推广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的原因
普通话的地位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法律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全面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推广普通话非常有必要
责任 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是我国每个公民的医务,更是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原因
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人们的交际困难 有利于社会交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
在蓬勃发展的21世纪,文化教育的普及 和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声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语言输入和语言识别问题的研究,对推广普通话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国际往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可以减少语言交际的困难,促进国际交往。
国家为推广普通话所制定的方针政策
20世纪50年代
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20世纪80年代
方针 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需要做好的工作
以汉语授课的各级学校使用普通话教学,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
县以上各级以汉语播放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均须使用普通话教学,使普通话成为宣传工作的规范语言
全国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务活动时必须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
不同方言区及国内不同民族的人员交往时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全国的通用豫园。
20世纪90年代
1995年起逐步实行按水平测试结果颁发普通话等级证书的制度
对象
县以上广播员、节目主持人、普通话教师、影视演员和有关院校的毕业生,以及中小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和毕业生
措施
对上述岗位人员逐步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
成立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委员会,领导全国各地测试工作
依据
《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
意义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举措
是使普通话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1997年国务院决定,自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普通话推广周
推广普通话的成果
2004年12月发布的数据
普通话全国普及率53.06%城镇普及率较高为66.03%
文化教育领域普及率80%以上
我国人口众多,方言复杂,教育欠发达的我国来说,成就显著
新形式下推广普通话的重点
各级各类学校
与人民群众接触面较广的部门
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城市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
定义 现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等有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现代汉语课的教学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为依据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现代汉语课的内容
绪论
现代汉语概述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语音
《汉语拼音方案》
语音学原理
词汇
现代汉语语素
现代汉语词
现代汉语构词法
现代汉语词义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义素的分析和运用
语义场
语境
词义
词汇的构成
词汇的变化
词汇的规范化
文字
汉字的性质和作用
汉字的结构和形体
汉字的整理
汉字的规范化
有关汉字的国家政策和方针
语法
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有关基础理论知识
词的用法
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
标点符号的用法
修辞
词语和句式的选用
常用的修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