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总论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一部分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10-25 10:15:48艺术学概论 艺术总论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关于艺术的本质几种代表性观点
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1.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文以载道说)
1.文以载道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涉及“文”“道”关系时的基本命题之一
2.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南北朝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已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3.宋代理学家将“文”“道”关系推向了极端,趋向重“道”而轻“文”,将文与道的关系看作本末主从的关系
4.总之,文以载道是把艺术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
3.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本质归结为“理念”或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1.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2.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3.南北朝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于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模仿说或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1.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形象是具体的、感性的,体现着一定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是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艺术形象离不开内容和形式,二者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和丰富广泛的社会概括
主体性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
艺术创作是创造性的劳动,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
每件艺术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审美性
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无法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
真、善、美的结晶
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的形式美无法脱离艺术的内容美,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关于艺术起源的⑤种学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
1.徳谟克里特: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2.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
艺术起源于表现
1.克罗齐: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来源情感,直觉即表现
2.科林伍徳:只有表现了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3.朗格:艺术的实质是创造和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艺术起源于游戏
“席勒-斯宾塞理论” 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拥有的游戏本能,表现在
1.人类拥有过剩的精力
2.当人类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无实用,无功利目的的活动中,就呈现为自由的“游戏”,从而产生了艺术
艺术起源于巫术
1.爱德华: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观点,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都可以与人交感
2.弗雷泽:原始部落的所有风俗、仪式和信仰,都来源于交感巫术
3.考古发现:研究表明早期的造型艺术、原始歌舞确实与巫术有关
艺术起源于劳动
1.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2.普列汉诺夫:通过对原始艺术的分析、以大量文献证明,艺术发生于“劳动”,劳动提供了艺术产生的前提:劳动工具的制造和演变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的感觉器官和能力不断发展,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起源的第六种学说
多元决定论(艺术起源多元论)
多元论科学地论证了艺术的起源,艺术的起源经历了有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期间审美价值与实用目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逐渐分化独立,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因此,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劳动实践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社会功能
1.审美认知作用-认识社会、历史、人生,认识自然现象。表现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评价和理解,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
2.审美教育作用-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启迪思想,找到实践榜样。
特点
1.以情感人
2.潜移默化
3.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作用-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悦和休息
功能
1.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2.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
3.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使人们在欣赏艺术时受到教育和启迪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1.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深刻影响着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培养全面的人
2.当代社会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加重了人的精神压力,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恢复心理平衡、精神和谐及自身的全面发展,提升自我价值,实现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
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任务
1.普及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2.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1.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和推动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2.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3.社会文化系统直接约束着作家、艺术家、读者和观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间接对艺术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影响
4.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
艺术与各学科的相互关系
哲学
哲学影响艺术: 1.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中,总是会不自觉或自觉的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 2.出现了一批富有哲理性的艺术作品。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城堡》《审判》。 3.促进艺术潮流的形成,各种艺术思潮都与一定的哲学观相联系,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 艺术影响哲学: 1.启发哲学家思维。 2.传播特定哲学思想。 3.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使其哲学体系更加完善。
区别: 1.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哲学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方式上不同。 2.艺术是具有可感的,鲜明生动的形象,哲学是抽象的。 3.艺术的认识内容则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 4.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则作用与人们的理智同时还,强烈的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审美享受。
宗教
宗教影响艺术: 1.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2.对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和阻碍两种相反作用: ①推动:宗教利用艺术来形象的宣传教义,为艺术家创作提供空间和题材。 ②阻碍:艺术沦为替宗教服务的提线木偶,限制了艺术的发展。 艺术影响宗教: 1.参与宗教活动,为早期艺术的发展及明确的分类做出贡献。 2.宣传宗教思想,让神秘的宗教内容更加生动易懂地展现在人们眼中 3.强化宗教氛围,有力地增强了神秘的宗教情感与宗教色彩。
科技
区别
本质: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 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目的: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艺术更灵活的展现美,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
思维方式: 科学研究与抽象思维为主,强调理性因素 艺术与形象思维为主,强调情感因素
具体操作: 科学主张冷静客观理性的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艺术的主观色彩较浓,主要是反映生活,评价生活,表现情感
成果: 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 艺术作品具有创作性
影响
积极影响: 1.对艺术提供新的物质基础手段,推动新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的产生。 2.被艺术打破,史无前例的文化环境,创造更宽敞的传播方式和平台 3.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美学的相互渗透交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各自的进步和发展。
消极影响: 艺术的商品化和消费化倾向导致了大众审美能力的下降,尤其是大众传媒,计算机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等社会问题。
经济: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影响作用
1.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
2.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经济决定的艺术不同的性质,艺术在社会中的性质也是经济决定的。
3.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
4.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对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国家做横向比较,对艺术内容的种类和比较。
政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他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他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