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美术史
考编考研适用,完整中国美术史框架(外美史也有)
编辑于2020-10-26 09:50:01中国美术史
一、原始社会美术
1. 磨制石器与玉器 (实用性、象征性)
1. 红山文化(圆雕)
1.1. 1.长城以北、晚期 2.大量祭祀遗迹 3.玉龙
2. 良渚文化 (平面浅浮雕+线刻)
2.1. 1.新石器末期 2.贫富分化。原始-阶级过渡 3.玉琮
2. 彩陶与黑陶
1. 仰韶文化
1.1. 简答
a. 新石器时代文化 彩陶文化 河南渑池仰韶村 以半坡和庙底沟最为杰出。
1.2. 彩陶文化 彩陶: 1.陶器最重要艺术形式 2.研究重要依据
a. 半坡文化 (鱼纹或打渔相关纹样)
a.1. 彩陶鱼纹盆(西安半坡)
a.2. 人面鱼纹彩陶盆(西安)
a.3. 网纹船形彩陶壶
a.4. 彩陶盆绘五鱼纹(姜寨)
b. 庙底沟类型 (鸟、花瓣、蛙纹)
1. 花瓣纹彩陶盆
2. 彩陶缸外壁绘"鹳鱼石斧图”
2. 马家窑文化 (分石岭顶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2.1. 舞蹈彩陶纹盆 (青海大通孙家寨)
2.2. 彩陶旋涡纹尖底瓶
2.3. 半山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黄河上游:彩陶
3. 大汶口、龙山文化
3.1. 黑陶:典型器物
a. 黑陶蛋壳杯 造型和青铜器相似
b. 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
黄河下游:素面纹
3. 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
4. 岩画与建筑
1. 稷神崇拜图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1.1. 带人面的植物纹样
二、先秦美术
1. 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
1. 青铜
1.1. 青铜(合金)=红铜 +锡
2. 爵“二里头爵”
2. 青铜器的分类
2.1. 石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礼器
3. 青铜器形制
1. 司母戊方鼎
1.1. ①商代后期 ②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 ③现存商周青铜器 最大最重的方鼎
2. 毛公鼎
3. 莲鹤方壶
3.1. ①春秋时期 ②河南新郑出土 ③新的青铜器 艺术总体风格 标志
4. 大编钟
4.1. ①战国时代 ②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
4. 青铜器的纹饰主要分类及其特征
4.1. 动物纹
4.2. 几何纹样
4.3. 特征: 根据动物形态造型的被称为尊 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 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
5. 雕塑艺术
1. 玉石雕刻
1.1. 玉凤鸟
1.1.1. ①商代 ②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2. 青铜雕塑
2.1. 人虎相抱卣(you)
2.2. 四羊方尊
2.2.1. ①商代 ②湖南宁乡
2.3. 犀尊
2.3.1. ①商代 ②山东梁山
6. 壁画、帛画和漆画
1. 帛画
1.1. 《人物龙凤图》 ①战国时期 ②湖南长沙陈家大山
1.2. 《人物驭龙图》 ①战国时期 ②湖南长沙子弹库
简答题: ①文献记载中的“铭旌(jing)" 放入墓室目的-引魂升天 ②反映人物肖像画新水平 ③写实和夸张变形、墨线勾勒 局部施彩
2. 漆画
2.1. 《车马人物出行图》
2.1.1. ①战国时期 ②湖北荆门包山大冢 ③迄今发现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三、秦汉美术
1. 绘画艺术
1. 帛画
1.1. 西汉帛画“铭旌” ①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②别称“非衣”
2. 汉代墓室壁画
2.1. 受壁画盛行风气的影响 出于宣教或政治目的
2. 雕塑艺术
1. 仪卫性、纪念性雕塑
1.1. 《马踏匈奴》 ①西汉 ②陕西兴平县霍去病墓前石雕
a. 简答题 ⑴纪念性石雕最具代表性的 ⑵没有直接塑造形象--品格与精神--联想 ⑶浪漫主义的象征性--揭示主题
1.2. 《石兽》 ①东汉 ②陕西咸阳
2. 雕塑
2.1. 《秦始皇兵马俑》 ①陕西临潼出土
a. ①秦兵马俑的塑造--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具有高度的写实性, ②其造型准确,姿态自然,技法精练,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臻于成熟。 ③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生动的艺术形象塑造上, 更重要的是这些丰富的艺术形象统一在浓重的精神气氛之中 整体上形成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 ④反映了封建社会 上升时期、 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
2.2. 《说唱俑》 ①东汉 ②四川成都天回山
2.3. 《马踏飞燕》 ①东汉 ②甘肃武威雷台
3. 画像石画像砖
3.1. 概念
3.1.1. 画像石:以石为底,以刀代笔 画像砖:秦汉时代的建筑装饰构件
3.2. 题材与内容
3.2.1. 反映劳动与生活情景 反映历史故事和宗教神话
3.3. 画像石画像砖
3.3.1. 《二桃杀三士》 ①东汉 ②河南南阳出土
3.3.2. 《荆轲刺秦王》 ①东汉 ②山东嘉祥县武梁祠
3.3.3. 《弋射收获》 ①东汉 ②四川成都
4. 建筑艺术
5. 工艺美术
5.1. 长信宫灯 ①西汉 ②河北满城窦绾墓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1. 佛教美术
1. 早期的石窟壁画
1.1. 莫高窟 ①敦煌
a. 简答 ①佛本生故事--反复表现的题材 ②开凿时间最早,所存壁画--最多、最完整、最具代表性 ③被誉为举世无双的东方艺术宝库
2. 石窟造像 ①兴盛于魏晋南北朝
2.1. 云冈石窟
a. 简答题 ①整个北方修造--形制、造像内容、风格 有新特色--昙曜五窟(yao) ②昙曜五窟造像-代表当时我国佛教雕塑的新水平 标志着佛教艺术北朝风尚的形成-- 深深地影响其它地区的石窟造像和其它门类的佛教造像
b. 风格特点:气势雄伟,内容丰富,继承发展秦汉传统融合外来精华
2.2. 龙门石窟 ①洛阳南郊伊水两岸
a. 简答题 ①标志--外来佛、民族传统--鲜卑审美风尚、南方汉民族的崇尚相融合而生发的 --新的大都会风尚的确立 ②北魏统治者--汉化政策、吸取南方汉文化的必然结果
b. 风格特点:风格汉化,表现手法更加纯熟精巧
我国古代三大佛教艺术石窟
2. 人物画的新发展
1. 南朝的人物画
1.1. 曹不兴 佛像画家、外域画家
1.2. 卫协 曹不兴之徒,《张仪像》《史记伍子胥图》
1.3. 顾恺之 ①东晋 ③“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a. 艺术创作 《女史箴图卷》绢本、墨画淡彩、横卷12段 《洛神赋图》 《烈女传·仁智图》用笔刚劲、强调晕染
b. 《洛神赋图》--2012.4、2013.4、2015.4、2015.10 ⑴此图是作者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采用勾染的表现手法。 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オ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形象生动地将原文的精神实质托展出来。 ⑵作者把不同的情节在一幅画卷中展示出来,以装饰性手法处理山水树石, 一方面使画面连成整体,同时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而且表现出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幻境,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氛
c. 理论建树--“传神写照” 《论画》 《画云台山记》 《魏晋胜流画赞》
1.4. 陆探微 ①师承顾恺之 ②图画古今名人肖像 ③画风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砖印壁画得到印证
1.4.1. 风格:秀骨清像
1.5. 张僧繇
1.5.1. 他绘画的主要内容是佛教人物,也很善画龙, 画龙点睛 致使两龙破壁腾空而去的传说 --就是人们对他画龙艺术的赞誉。
1.6. 谢赫 《古画品录》
a. ①以探讨 人物画理论 为主的专著 ②我国 现存最早的 较系统的 美术史专论专著
b. 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 山水画的兴起
1. 山水画论
1.1. 宗炳 《画山水序》
a. 简答题 ①刘宋时期有名的高士--一生隐居不仕--酷爱自然山水 ②晚年所作的《画山水序》--重要的 早期山水画文献 --文中最重要的是提出山水画艺术“畅神”功能观 ③此文献是当时 山水画实践 和 表现技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 理论总结
1.2. 王微 《叙画》 早期山水画重要文献
4. 南朝陵墓雕塑
4.1. 梁武帝陵石兽
五、隋唐美术
1. 人物画
1. 唐代
1.1. 初唐画坛
1.1.1. 阎立本 --肖像画、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 --《步辇图》《历代帝王图》
1.2. “画圣”吴道子 (盛唐)
1.2.1. 成就 ①“吴带当风”之称 ②“吴家样”--用笔遒劲、白描为主,创造的宗教绘画风格 ③ 标志--民族化的宗教画、以至整个人物画--已完全成熟
两吴标
1.2.2. 《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画圣” 写实性强、设色浓重、圆润粗重
1.3. 尉迟乙僧
1.3.1. 佛教画为主、西域特征
1.4. 仕女人物图——丰腴华贵 (中唐)
1.4.1. 张萱
a. 作品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
b. 风格:工整精巧、肥硕浓丽
c. 特点 妇女的温柔与妩媚 歌颂歌舞升平的一面
1.4.2. 周昉
a. 介绍 出身贵族 擅画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 --以仕女画突出
b. 艺术特色 ⑴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的艺术风格, 他笔下的仕女,以贵妇为形象依据,体现了中晚唐时期官僚贵族的审美情趣 ⑵不仅描写了当时贵族妇女的在外形象,而且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一定程度的内心刻画、揭露了社会的内在矛盾。 ⑶在宗教人物画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他创造的“水月观音”的形象,很接近现实生活中像人的形象,被称为“周家样”。
口诀:张萱外表宗教
c. 《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
c.1. 具有以“丰厚为体”、“衣裳简劲,彩色柔丽”的特点,
1.5. 孙位及其《高逸图》 (晚唐)
2. 山水画
2.1. 唐代
2.1.1. 青绿金碧山水画
a. 展子虔 (隋代)
a.1. 《游春图》 ①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的一幅 --画家留存下来的唯一作品 ②描写许多士人在山水间纵情游乐的景象。 --追求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③透视关系--注意到空间的深度
b. 李思训 ①初唐 ②“北宗” “青绿山水画派之鼻祖”
b.1. 《江帆楼阁图》
c. 李昭道 (李思训儿子)
c.1. 《明皇幸蜀图》
2.1.2. 水墨山水画
a. 王维 水墨山水画鼻祖 “文人派”-“南宗”之祖
a.1. 《江山霁雪图》 《雪溪图》
南北宗论(董其昌)
3. 花鸟杂画
3.1. 画马画牛名家及代表作
3.1.1. 韩干--唐代 《照夜白》--马
3.1.2. 韩滉--唐代 《五牛图》
双韩马牛
4. 绘画理论的深化
4.1.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4.1.1. ①我国第一部 系统的完整的 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 ②我国历史上 最早的 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5. 雕塑
5.1. 唐太宗昭陵
5.2. 雕塑家:吴道子
6. 工艺美术
6.1. 唐三彩
六、五代两宋美术 (重中之重--熟背)
1. 书法
1.1. 四大书法家 “尚意”一派
1.1.1. 苏轼
1.1.1.1. 之首,尚意书风的倡导者;“侧卧笔”《黄州寒食诗帖》
1.1.2. 黄庭坚
1.1.2.1. “尚意”书风倡导者、草书大家、“辐射式书体(楷书)”《诸上座帖》
1.1.3. 米芾
1.1.3.1. 传统“尚意”、擅长临摹、行书成就好、《蜀素帖》
1.1.4. 蔡襄
1.1.4.1. 楷行草皆能、风格和平端庄,运笔严谨《自书诗卷》
2. 花鸟画
2.1. 五代“黄徐”
a. 黄筌(quan) 《写生珍禽图》 --宫廷
b. 徐熙 --大自然
b.1. 何为“徐熙野逸” ①花鸟画主要特点是“落墨为格”--用墨勾出花或鸟的内外轮廓 --用不同墨色分阴阳凹凸 --某些部分略加一点颜色 ②墨--主要地位 色彩--次要地位 ③质朴、精谨的手法--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 朴实淡雅的格调 --创“野逸”风格 --开了以后水墨花鸟画之先河
徐、黄异体 社会地位不同接触的环境、事物不同,人生态度、思想意识也不同。
2.2. 北宋
2.2.1. 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画
a. 机构:翰林图画院
b. 崔白:体质清淡,体风疏通 《双喜图》(《禽兔图》)
c. 赵佶(ji):工整细致、色彩绚丽、写实 《柳鸦芦雁图》;《芙蓉锦鸡图》
c.1. 用于粉饰太平、“瘦金体”题字
2.2.2. 文人花鸟画——追求笔墨意趣
a. 文同
a.1. 《墨竹图》
b. 苏轼
b.1. 《木石图》:怪诞生涩
b.2. “诗画一律”:自然、纯朴、清美的境界
b.3.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重要审美特征——“平淡”
b.4. “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
b.5.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神似才是终极目的
b.6. “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3. 山水画
3.1. 五代
a. 荆浩 唐末隐居
a.1. 《匡庐图》
a.2. 《笔法记》:六要(气韵思景笔墨)是对人物画“六法”的继承和发展
b. 关仝(tong) 荆浩弟子
b.1. 《关山行旅图》
北方: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深远见长
c. 董源 (南唐)
c.1. 山村鱼舍,江南美景;点子皴,披麻皴
c.2. 《潇湘图》
d. 巨然 (董源弟子)
d.1. 构图北方、技法南方
d.2. 《秋山问道图》
南方:山势高耸、结构圆浑
3.2. 宋初期
3.2.1. 李成
3.2.1.1. 《读碑窠石图》
3.2.1.2. 寒林平远风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墨法精微
3.2.1.3. 李成的艺术特点(应用--未考过)
3.2.2. 范宽
3.2.2.1. 《溪山行旅图》
3.2.2.2. “以天合天”“山川传神”
3.2.3. 郭熙
3.2.3.1. 民间画家,变化多端,将草书笔法画树枝,笔调苍劲
3.2.3.2. 《林泉高致集》--理论著作 (提出:高平深“三远法”;强调时间地点天气条件…) 《早春图》山石如乱云,变化多端
3.3. 北宋 第一种艺术境界(客观自然整体)
a. 米芾(fu)
a.1. 理论著作《画论》
b. 米友仁(米芾之子)
b.1. 《云山墨戏图》
c. 王希孟
c.1. 《千里江山图》--献给宋徽宗
c.1.1. 没骨法、写意笔趣
d. 赵伯驹
d.1. 《江山秋色图》
3.4. 南宋 第二种艺术境界(诗意细节真实)
a. 李唐
a.1. 简答题:(预测考点) ①南宋四家之一,开创南宋山水画”刚健峻锐,水墨苍劲”--新风格 ②山水画自创一格, 擅画人物故事等题材 ③是南宋画院的领袖和宗师 口诀:刚劲人物成宗师
a.2. 《万壑松风图》
a.2.1. 艺术特色 画面采用中景法,以浓墨淡色画出深壑群松,深谷中泉水迂回曲折,观者仿佛被带入一个深幽清凉的世界,俗虑尽消,精神顿爽。 画面上巍然而立的主峰劲峭壮丽,气势非凡,山腰间山雾漫漫,山脚间小径曲折,使景物具有活力。 图中不仅表现出李唐高度融会了北宋山水画的皴法、笔法,而且还 发展了山水画的技法,强调斧劈皴的视觉效果,启发了马远的“大斧劈皴”。 此外,李唐特別善用一种“骷髅皴”画雪景山水,十分别致
b. 刘松年
b.1. 擅长画界画,用笔工整有诗意般的美化
b.2. 清丽细润、工整不苟
b.2.1. 《四景山水图》
c. 马远
c.1. 艺术特色:(预测考点) ①作山水画--大胆取舍,构图简洁、以山川之隅作为表现的对象,大量留白、突出主景 ②画山石树木:简洁明快、从容而有力;烘染手法:逐渐淡化为朦胧的远树、雨雾 ③通过点缀小人物将注意力,引向虚旷的空间,任意遐想,极其富有诗意。 口诀:大山空、建树木
c.2. 《踏歌图》
d. 夏圭
d.1. 善于半边取景,水墨苍劲,用笔细挺,显得抑扬顿挫
d.2. 《溪山清远图》、《长江万里图》
“马一角夏半边”
4. 人物画
4.1. 五代
4.1.1. 顾闳中 (南唐)
a. 《韩熙载夜宴图》
a.1. 论述题 ①描写当时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 揭示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 的作品 ②在艺术处理上,作者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 而每一段又以屏风隔开使其具有独立性,但全画组织连贯流畅。 ③画面情节复杂,人物虽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当。 各段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可一一辨认,说明画家传神写真的高度水平 ④全画:情节的描绘、人物形象、衣服纹饰的刻画、道具的选择---和谐的整体效果 ⑤重要历史文献价值:杰出艺术成就---古代人物画精品
描写全画文献
4.1.2. 周文矩
a. 《重屏会棋图》
4.1.3. 中国人物画四家样:张僧繇、曹仲达、周昉、吴道子
4.2. 两宋
4.2.1. 武宗元
a. 1、道教壁画稿《朝元仙仗图》 2、《八十七神仙卷》
4.2.2. 石恪
4.2.2.1. 形象幽默怪异,充满趣味
4.2.2.2. 《二祖调心图》
4.2.3. 李公麟
a. 《五马图》《维摩诘图》
b. 简答题 ⑴善学前人之长以为己用 ⑵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创作--善于塑造形象,能表现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特点。 ⑶他很注重画的立意,构思出人意想之外,新颖而有深度。除取传统外,他还重视写生,敢于独创。 (4)他的人物画很多用白描来表现,精密严格,又具有文人画的审美趣味。
4.2.4. 梁楷
a. 《太白行吟图》简笔画的代表作,泼墨大写意 《泼墨仙人图》:潇洒自由,夸张大胆
b. 艺术特点:在石恪的基础上发展了水墨简笔画,用笔刚劲老辣,既简廓又有气势,寥寥数笔就塑造出神韵十足的人物
c. 《泼墨仙人图》简答 ①以饱满淋漓、简约夸张的笔墨传神地表现出仙人步履蹒跚、有幽默感的醉态。 ②人物造型奇特,形体充实,一改传统人物画的瘦弱习气,富于整体感,感染力强。
幽默、造型
5. 风俗画
5.1. 张择端
a. 宋代风俗画高度发展的杰出代表
b. 艺术特点 ①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 ②用全景式构图,高度概括和集中地展现了北宋都城各阶层人物的世俗生活和社会风貌;是宋代社会一部形象化的百科全书。 ③全卷分三段: 首段--为市郊风景,通过描绘自然风景突出了特定的时节一一清明;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贸活动 后段--写市区街景,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繁华热闹,井然有序 这幅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极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③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疏密有致,自然和谐。 ④笔墨技巧极为精熟,线条遒劲老练,兼工带写,设色朴素,显然有别于一般界画。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详尽观察,饱满的创作激情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5.2. 苏汉臣
5.2.1. 以儿童为主《秋庭戏婴图》《货郎图》
6. 历史故事画
6.1. 李唐
6.1.1. 《采薇图》——借古喻今
7. 工艺美术
8. 雕塑艺术
七、元代美术
1. 元初画坛的“复古思潮”
1.1. 赵孟頫(fu)
a. 绘画主张
a.1. ”复古”倡导”古意”取法唐人,力排南宋之风;
a.2. 以书入画,认为“书画等同”是复古的途径和手段
b. 山水画
b.1. 融合青绿与水墨,水墨晕皴为主,线为辅 确立平远小景式构图,强化线的媒介功能 简中求繁,清幽淡雅的意境
b.2. 《鹊华秋色图》 《秀石疏林图》
c. 人物画
c.1. 造型准确,生动细致,笔法苍劲,设色明快
c.2. 《秋郊饮马图》
1.2. 钱选
1.2.1. 师承赵伯驹,《归去来兮图》《浮云山居图》
1.3. 高克恭
1.3.1. “南赵北高”,初学米芾;后学董、巨 《秋山暮霭图》
2. 文人画
2.1. 反映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苏轼提出
3. 山水画
1. 黄公望
a. 注重观察,写生、师承赵孟頫
b. 浅绛
b.1. 多岩石,点线兼并,笔势雄伟
b.2. 《富春山居图》
b.2.1. 论述题 ①黄公望以湿笔披麻皴与干笔皴融合,表现富春江一带两岸峰峦,丛树村舍,渔舟小桥种种景色。 ②作者没有过多地拘泥于物象表面的细微描画,而是着重把握住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 ③此山水画笔法随意潇洒,画面明净疏朗,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线条和墨色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画史上有着祟高的地位。
c. 水墨
c.1. 皴法极少,笔意简远
c.1.1. 《九峰雪霁图》
2. 王蒙
a. 艺术特色 ①宗法董源、巨然,气势磅礴,结构繁密 ②皴擦点染交互使用,画山石用“解索皴”,又创“牛毛皴” ③加以善用破笔点苔,章法稠密
a.1. 《青卞隐居图》
3. 倪瓒
a. ⑴宗法董源,用笔方折, 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枝兼师法李成。 ⑵多取材于太湖一帯景色,意境清远,朴实无华但内涵精深。 寄情山水表达孤寂苦闷之情。
a.1. 《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
4. 吴镇
a. 艺术特点 ⑴水墨山水师法巨然,兼泼墨之法 ⑵墨色浑厚,笔力雄劲,墨气沉厚,苍茫淋漓。
a.1. 《渔父图》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①四人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②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 ③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 --属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口诀:荒芜你往 口诀:最高个强
4. 花鸟画
4.1. 王渊(画花鸟)
a. 《桃竹锦鸡图》
4.2. 王冕(画墨梅)
a. 《墨梅图》
5. 宗教壁画
5.1. 道教:永乐宫壁画
5.1.1. 三清殿
5.1.1.1. 玉清,太清,上清 (8个主像为中心,共286人,每个3以上高,布局宏伟、气势非凡)
5.1.2. 纯阳殿
5.1.2.1. 宋代风格:虚构吕洞宾故事,共52幅故事画,富有生活气息,用笔奔放、气势壮阔
5.2. 喇嘛教:莫高窟
5.2.1. 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白描淡彩,造型生动,仪态端庄 采用湿画法(非传统,唯一的) 第465窟:欢喜佛(喇嘛教的象征)
6. 工艺美术
6.1. 北方:钧窑:粗
6.2. 南方:景德镇、龙泉窑 厚重、朴素
七、明清美术
1. 明代绘画
1. 明初画院及浙派
1.1. 戴进
a. 《关山行旅图》 《春游晚归图》
1.2. 吴伟
a. 江夏派《渔乐图》
1.3. 蓝瑛
1.3.1. 《华岳秋高图》
2. 吴门画派
艺术作品商品化,属于文人画
2.1. 沈周
a. 《庐山高图》 《沧州趣图卷》
b. 艺术特色: ①他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师承董、巨; 大多描绘江南风光或园林景物,善诗书画结合一体的文人画风 ②40岁前:小幅、工整、 晚年:大幅、疏简,以表现意境趣味为重 爱用粗笔皴点,厚重古朴
2.2. 文征明 《霜柯竹石图》
2.2.1. 常用青绿,受赵孟頫影响;笔墨分粗细;多表现幽雅深静的自然境界
2.3. 唐寅
2.3.1. 《秋风纨扇图》兼工带写、写意 《孟蜀宫妓图》工笔
2.3.2. 艺术特点: 1、山水画:承南宋四家之画法,对各家融会并用,或细润秀雅,或苍劲活泼。 出自南宋院体画又摆脱院画风气。 2、人物画:善画婀娜的仕女,细眉小眼,面颊清瘦,弱不禁风。 3、画法具有刚柔相济、描写并用的特点抒发情怀,具有思想性。 口诀:山水两宋、人物刚描、情怀思想
2.4. 仇英
a. 《捣衣图》工笔重彩 《柳下眠琴图》粗笔水墨 《桃源仙景图》
b. 艺术特色: ①画传统题材--章法严谨,笔力刚健,结构准确 ②刻画人物--自然亲切--与世俗相通的审美情感, ③他的画带一种雅俗共赏的格调,其中含有文人修养的画涵。 口诀:传统刚健,人物格调,青绿水墨
“吴门四家”: ①又称“明四家”--代表着明代文人山水画派 ②继承董、巨;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在诗书画的结合方面更进一步 ③虽没有走出前代文人画的程式,但体现出新的倾向——在选材和境界方面: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和社会理想
3. 董其昌及其绘画理论
3.1. 绘画理论:著有《画旨》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 绘画方面:不重写实,提倡书法入画,强调笔墨虚实关系,讲究章法形势,对文人画趋于写意形式热心推崇。 表现手法:山水集宋元诸家技法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笔力遒劲,墨气苍润,明洁自然。
3.2. ”南北宗论” 董其昌想通过对千年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批评的新标准。 南北宗论借禅宗南北的修行方式比喻画派,将唐朝以来的山水画中文人画水墨画与院体化两大体系归纳出一个轮廓 文人画等于禅之南宗(天趣、顿悟);院体画等于禅之北宗(功力) 认为山水画中必须有禅意才是最高境界,王维在禅意方面初露端倪,被认作南宗之祖;李思训的画有纵横之气,没有禅意,被列为北宗。 禅意禅境,旨以简代繁,以拙代巧,以虚代实,以少胜多的手法表现出含蓄,宁静,平远的境界 ”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应,所以得到文人画家的推崇,树立了温和文雅的作风 局限性:只抬高文人画具有片面性,崇南贬北思想导致正邪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界,停止了画法的改进,有一定消极影响。
4. 写意花鸟画
4.1. 陈淳
a. 《墨花八种图卷》
a.1. 花卉写生、自然洒脱
4.2. 徐渭
a. 《黑葡萄图轴》 《杂花图卷》
b. 1、把水墨写意花鸟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2、主张“本色”强调抒发自己的情感,反映真实社会 3,绘画具有寓意性,表现性,不重形式重气韵
c. 取得成就的因素:1前辈影响2知识渊博3创新精神
5. 南陈北崔
5.1. 陈洪绶 擅长人物花鸟山水,特色版画人物,爱画插图 选材上寄托了他在明末黑暗社会下的悲愤,希望和理想,带有一定反封建色彩。
5.1.1. 《屈原行吟图》用笔简括,人物变形,风神生动
5.2. 崔子忠 师法周文矩,擅长人物、仕女、肖像画,衣纹多曲折,笔墨清丽
5.2.1. 《云中玉女图》、《长白仙迹图》
5.3. 南陈北崔(名词解释) 南:陈洪绶、北:崔子忠,二人均擅长人物画,各具风格。 陈洪绶:人物成就凸显在版画方面,取法李公麟,表现手法:简洁质朴,衣纹细劲,形体伟岸。造型夸张变形,反应画家对现实的否定和讽刺。 崔子忠:师法周文矩,擅长人物仕女,衣纹曲折、笔墨清丽《云中玉女图》
2. 清代绘画
1. 清初画派
1.1. ”清初六家“ 四王,吴,恽
a. 王时敏
a.1. 《溪山楼观图》
a.2. 画风虚灵松秀,墨气醇厚,气势磅礴
b. 王鉴
b.1. 《梦境图轴》
b.2. 大量临古,缺乏写生创新,有明显程式,缺乏自然生动
c. 王原祁
c.1. 师法黄公望,渴笔蘸墨,层层皴染,浅绛为主
c.2. 《仿高房山云山图》
d. 王翚(hui)
d.1. 最杰出,掌握历代名家技法,取法自然;作品有一定的生趣真实感;写生取景还没跳出古人的圈子
d.2. 《江山纵览图卷》
"清初四王” 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⑴在王原祁影响下的画风称“娄东派”,追随王鉴的一派叫“虞山派”。 ⑵都受明末董其昌的影响,主张摹古仿古,十分看重笔墨。 ⑶重视继承宋元传统,创作不重写生,较少反映与表现现实生活。 ⑷在清政府的扶植与提倡下影响画坛达百年之久。
e. 吴历
e.1. 早年:皴法细致、清润秀丽;晚年:重取实景,风味醇厚 给人安静、古朴之感
f. 恽(yun)格
f.1. “南田派”:没骨笔法,墨色并用、点染淡雅,色彩鲜润
f.2. 《梅竹图》《南田集》
1.2. “清四僧’
a. 朱耷(da)
a.1. 《晚安帖》 《荷兰水鸟图》
a.2. 八大山人 用强烈的笔墨效果和象征手法,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作品个性特征突出; 常常画一尾孤鱼,塑造他孤独者的形象 艺术格调:荒寒孤寂
b. 石涛
b.1. 苦瓜和尚:创造精神
b.2. 山水画:师法自然,实践写生,大胆创新,注重形式美(善于用点) 《黄山图》 《余杭看山图》
b.3. 1、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 2、美学思想: A提出“有我”:强调艺术贵在创新,贵在有我精神。注重“师造化”并化山川为用,“天人合一”思想 B提出"一画"论:强调对骨法用笔的概括,一画要“意明笔透”,“一画”蕴含在万物之中
c. 髡(kun)残
c.1. 《苍翠凌天图》
c.2. 干笔皴擦,布局严谨,墨气沉着“坠石枯藤”
d. 弘仁
d.1. 《黄海松石图》 《梅屋松泉图》
d.2. 以线造型,以画黄山景观出名,与石涛,梅清合称“黄山派”
“清初四僧” 1、指:朱耷、石涛、髡残、弘仁,他们具有反清意识,心怀亡国之痛,在笔墨之中抒发激越、压抑的情感。 2、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 3、绘画形式不限临摹古法、突破四王派的表现风格,有强烈的个性。 4、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作用的基础上,推崇笔墨技巧,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3. 龚贤
a. 《千岩万壑图》 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一,成就最高
2. 扬州画派
2.1. 郑燮
2.1.1. 号板桥、反对摩古,主张革新,重视写生;擅将诗书画三者结合,注重构图;擅画兰竹表达思想、追求气韵;书法(六分半书)
2.1.2. 《竹石图》 《兰竹图》
2.2. 金农
a. 八怪之首 著作:《冬心画记》《论画杂诗》 《梅清图》
b. 以书入画,画风古拙、书写如刷漆——“漆书”;擅画竹,借物喻人
扬州八怪:金农、黄慎、郑燮(xie)、李鱓(shan)、李方膺、汪士慎、罗聘
3. 清代人物画
3.1. 陈洪绶体系
3.1.1. 高古雄伟、笔力健劲
3.2. 仇英体系
3.2.1. 精密工丽、灵秀艳逸
3.3. 宫廷人物画
3.3.1. 改琦,费丹旭——仕女人物图
4. 版画
4.1. 天津杨柳青:北方,人物,工整纤巧,优美
4.2. 苏州桃花坞:城市风光,世俗气息敷色和彩色套印;欧洲线性版画
5. 宫廷绘画与郎世宁
5.1. 郎世宁--意大利 将西方焦点透视觉、明暗调子、色彩空间与中国用线用墨结合 丰富了中国画的画法
a. 《太师少师图》油画 《乾隆平定准格尔回部战图》
八、中国近代美术
1. 晚清上海画派
1.1. 上海画派--“海派”
1.1.1. 海派画家更职业化,生计主要靠卖画维持。 在合作中逐渐形成了尊重个人独立价值的风气。 面对资本主义的侵人,这些画家能吸收外来艺术成分,但主要是从传统中借鉴,追求创新和变化,不论工笔、写意,都有新的进展。 在反映时代的同时,抒写个性,借助诗书画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生机勃勃、不守陈规。 口诀:求变、喜新、生机、无规
1.1.2. 代表画家:任熊、任薰、任(颐)伯年、赵之谦、吴昌硕、虚谷
1.2. 赵之谦
1.2.1. 创立海派基调
1.2.2. 《墨梅图》
1.3. 任伯年(任颐) 《寒酸尉像》 《吴石农画图》
1.3.1. 艺术特色: 1、人物画:取陈洪遗风,主题性创作,作品具有精神寄托 2、肖像画:在传统基础上吸收外来画法,新颖别致,高度概括 3、花鸟画:取材于生活,创造诗的意境,“雅俗共赏”方面开辟新径 4、作品:主次分明,取舍得当,设色丰富,对比鲜明,用变化的线条表达感情,富于变化。
1.4. 吴昌硕 一生靠卖艺为生
a. 吴昌硕年专攻篆刻,长期致力于金石碑刻的研究,在书法篆刻方面成就卓越。
a.1. 《红梅图》《葫芦图》
b. 艺术特色: 1、题材:画梅竹松石荷花,寓意高节,刚正不阿 2、经营位置力求新意,提款位置煞费苦心,以气势为主。 3、笔墨有变化多端的姿态与节奏。画藤本植物:一气贯通,画花果杂卉:古朴生动。 4、用色独特,“西洋红”(古厚)与“浓绿”(浑厚强烈)对比强烈,生机盎然。 5、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追求真情实感的表现,书法篆刻对后世影响巨大
2. 蔡元培
2.1. 美育救国
3. 变异中的传统绘画
3.1. 黄宾虹
a. 《空山鸣琴图》
b. 艺术特色:黑、密,厚、重 ①早期:作品疏朗淡雅--“白宾虹”; ②晚年:画风变为沉厚浓郁--“黑宾虹“
3.2. 张大千
3.3. 傅抱石
3.3.1. 《听瀑图》
江南画家
3.4. 齐白石 (领会)
a. 艺术特色: 1、题材:追求真情实感,所画即所见 2、笔墨:万虫写照,百鸟传神 3、意图:追求不似但又不阻碍形似,且更利于神似 4、艺术形象:将诗化为画,引发观众联想 5、客观景物:将伤感变为爽健盎然,根据真实情感作画,是传统写意山水与民间艺术的结合 6、人物画:简练粗犷,内容诙谐,发人深思
a.1. 《借山图》 《群虾图》
b. 成就: ①继承了 传统文人画--抛弃了文人画的 僵化程式; ②继承了 传统民间美术--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 低俗因素 ③将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凝结成新的生命 --给20世纪的中国画注入了健康的生命活力
3.5. 溥儒
a. 《松荫高士图》
b. “南张(张大千)北溥” “小北宗”
3.6. 徐悲鸿 (应用)
a. 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现实主义绘画,一意孤行,将写实绘画的精神、技巧带回国内。 认为“素描写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b. 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中影响最大的人 徐悲鸿终生格守“致广大、尽精微、格高明、道中庸“的艺术主张
b.1. 《田横五百士》
c. 《愚公移山》
3.7. 蒋兆和
3.8. 王悦之
a. 中国油画的先驱--提倡油画民族化的第一人
4. 新中国初期的绘画
1. 新国画
1.1. 林风眠
a. 《人道》 《痛苦》 《民间》
1.2. 潘天寿
a. 《小憩(qi)》
b. 绘画风格 选择了马、夏和“浙派”作为他的参照,专注于强悍、尖锐奇险、冷俊等审美品格的追求。 用墨讲究,果断精炼,生辣古拙,追求骨力和险峻。 善用泼墨、苍茫厚重。
c. 主张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个人风格要有独创性” “我向来不赞成中国画‘西化’的道路
1.3. 黄胄
a. 《柴达木的风雪》
1.4. 石鲁
a. 《转战陕北》
1.5. 方增先
1.5.1. 《粒粒皆辛苦》
1.6. 刘文西
a. 《祖孙四代》
2. 油画
2.1. 吴作人
a. 《齐白石像》
2.2. 王式廓
a. 《血衣》
2.3. 董希文
a. 《开国大典》
2.4. 詹建俊
a. 《狼牙山五壮士》
5. 雕塑
1. 最具代表性的雕塑
1.1.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五四运动》滑田友
1.2. 北京农展馆前组雕
1.3. 四川大邑安仁镇收租院泥塑群像
五代:山水: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南宋四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明代: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伯虎、仇英 清六家:四王(王鉴、王时敏、王原祁、王翚)、吴历、恽格 清初四僧:朱耷、石涛、髡残、弘仁
EDgJPSTf
购买后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