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绪论
根据中医综合考研学霸笔记整理,高亮以及框选部分为历年考过的考点。
此章节近几年考研考题中均会考察1~2题,颜色高亮于框架标注的知识点为历年真题考点与考点预测。
整理内容紧扣考纲,并标注了历年考点,另在知识点旁的空白区新增记忆歌诀,以期帮助大家完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藏象为中基里面内容最冗长的章节,整理内容紧扣考纲,保证不遗漏任何考点,颜色标注的知识点为1991-2020年考过的知识点,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修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绪论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方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的基础
①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②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③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④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问世。
形成与发展表
先秦至汉
《山海经》——记载38种疾病
《五十二病方》——52病症,病名103个
《黄帝内经》
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难经》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与《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①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②《伤寒论》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 ③《金匮要略》以脏腑论内伤杂病; ④由王叔和整理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被后世医家尊为“医方之祖”。 ⑤张仲景:垂方法,立津梁
《神农本草经》
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收载药物365种; ②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性五味,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③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 ④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晋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脉经》王叔和
①第一部脉学专著; ②提倡寸口诊法; ③阐述二十四种脉象
隋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
①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②提出疥疮是疥虫传染;漆疮发生与体质有关等
唐
《千金方》孙思邈
①包括《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②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③提出大医精诚,开创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
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守真,河间)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为热”
寒凉派
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串联
①火热论—风化火论
②痢疾
调气→调气则后重自除,和血→和血则便脓自愈,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用芍药汤(调气和血,清热燥温)。
李杲(明之,东垣)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代表作《肝胃论》
补土派
张从正(子和,戴人)
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邪去则正安→攻下为主(汗吐下三法)→创立易水学派(注重脏腑学说),医案学思想。
攻邪派
代表作《儒门事亲》
朱丹溪(震亨,彦修)
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
代表作《格致余论》
滋阴派
拓展:风邪伤及肺阴,骨蒸→骨蒸发热、咳嗽→风劳→秦艽鳖甲散
明
吴又可(吴有性)——《温疫论》——创“戾气”说
明清
叶桂——《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湿热条辦》《湿热病篇》——发展了湿热病理论
吴瑭——《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理论
王孟英——《湿热经纬》——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辩证纲领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发展了瘀血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体内部统一性
五脏一体观(消化吸收靠小肠,脾虚实质小肠虚)
形神一体观
物质功能一体观
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整体分析,治疗上整体调节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季节气候
生理
四时出现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人体必须与之相适应。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四时脉象: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人体脉象随四季出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现象。
四时气血: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涘泣而卫气沉也。
病理
春鼽衄,夏胸胁,长夏洞(洞泻),秋风(风疟),冬痹。关节病疼痛在寒冷或阴雨天加重。
2.昼夜晨昏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3.地域环境
4.诊治上因时、因地制宜(阴居以避暑)。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生理影响: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个人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病理影响:“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
辨证论治
病症证
病
邪气作用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全过程)。
症
症状,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是机体发病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症状与体征(现阶段)。
具有主观性,由问诊而来
证
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理本质的概括)。(阶段性)
具有客观性,由望闻问切而来。
概念
辩证
将四诊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与体征,辨清病因、病性、病位、病势,从而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
根据辨证分析去确定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
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
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与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与方法。
运用
同病异治
证异治异
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体质的差异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治法。
异病同治
证同治同
久泻脱肛和子宫下垂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故可均用升提中气的方法
依据:病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