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思维导图,如栓塞是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
编辑于2023-10-12 15:47:0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和瘀血
充血
定义
器官或局部组织因动脉输入量增加而发生的局部含血量增多。又称动脉性充血,主动性充血
分类
生理性充血
进食后胃肠道黏膜
运动时骨骼肌
妊娠时子宫
情绪激动时面部充血,脑血管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如绷带包扎肢体,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内脏器
病理变化
体积增大:微循环内血液灌注量增多,
鲜红色:充血时,局部微循环内氧合血红蛋白增多
体温升高:局部代谢增加
镜下:毛细血管和局部细动脉扩张,大量红细胞聚集
后果
去除原因后,局部血流量可恢复正常。
瘀血
定义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为静脉性充血和被动性充血。
病因
静脉受压
肿瘤压迫局部静脉
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髂总静脉
肠疝嵌顿,肠套叠,肠扭转时压迫肠系膜静脉
静脉阻塞
静脉血栓形成,未建立有效侧支循环
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导致肺瘀血
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脏器瘀血
全心衰竭导致全身瘀血
病理变化
体积增大
紫蓝色: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发绀
体温下降: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体表温度下降
镜下: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组织水肿和出血,出血灶内红细胞碎片被吞噬,血红蛋白被溶酶体分解,析出含铁血黄素,堆积在巨噬细胞内
后果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瘀血性水肿
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漏出性出血
缺水缺氧,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器官纤维化,瘀血性硬化
侧支循环建立,新生毛细血管内皮薄弱,破裂出血
重要脏器瘀血
肺瘀血
原因
主要为左心衰竭,其次是静脉受压,静脉阻塞
肉眼
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见泡沫状液体流出。晚期肺质地变硬,棕褐色,称肺褐色硬化
镜下
急性肺瘀血
肺泡壁毛细血管和肺静脉扩张明显,肺泡腔内可见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红细胞和水肿液混合)
慢性肺瘀血
肺泡壁增厚,肺泡腔中有水肿液,红细胞,以及心力衰竭细胞
长期肺瘀血
肺泡腔和肺间质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
临床表现
气促,缺氧,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
肝瘀血
原因
主要为右心衰竭,其次是静脉收压,静脉阻塞
肉眼
急性肝瘀血
体积增大,暗红色
慢性肝淤血
小叶中央部高度瘀血暗红色,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i槟榔肝
长期肝瘀血
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消失,网状支架塌陷,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可形成瘀血性肝硬化
镜下
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血窦扩张瘀血,,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周边区脂肪变性。
血栓形成
定义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条件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主要的)
血液状态的改变
现象
血流减慢,产生漩涡
部位
静脉(常发生)
静脉内有静脉瓣,瓣膜囊内血流缓慢,出现漩涡,有利于血小板析出。静脉血栓形成常以瓣膜囊为起始点
静脉血流可出现短暂的停滞
静脉壁较薄,容易受压
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静脉后,血液黏度增加
动脉和心房
二尖瓣狭窄的左心房,动脉瘤内,血管分支处或动脉粥样硬化脱落形成的溃疡内局部血流缓慢并出现漩涡
常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
血液凝固性增加
遗传性高凝状态
获得性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合成增加,抗凝血酶减少,或新生幼稚血小板增多
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过程
血栓类型和形态
白色血栓
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以及动脉内或静脉性血栓的起始部,形成延续血栓的头部
肉眼,灰白色小结节,表面粗糙质实,与发生部位紧密黏着
镜下,无结构淡红色
组成:血小板和少量纤维素
混合血栓
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肉眼,灰白色血小板和红褐色红细胞交替的层状结构,
镜下,血小板小梁呈淡红色无结构不规则状,小梁边缘是中性粒细胞,小梁中间是充满红细胞的纤维素网
例如
附壁血栓:心脏和动脉内的混合血栓,如室壁瘤,动脉瘤,常因血栓底部与心壁或血管壁相连,称为附壁血栓
球状血栓:扩张的左心房形成的混合血栓呈球形
红色血栓
主要见于静脉,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肉眼,暗红色,湿润,有弹性,
透明血栓
主要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又称为微血栓,纤维素性血栓
主要有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素构成,最常见与DIC
延续性血栓
在静脉内,常依次形成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这种具有头,体,尾三部分的完整血栓称为延续性血栓。
血栓的结局
软化,溶解,吸收
溶解过程取决于血栓的大小及新旧程度
新进形成的血栓可完全溶解
较大血栓溶解不完全,被血液冲击成碎片脱落,造成血栓栓塞
陈旧性血栓有较多纤维蛋白多聚体,不易溶解吸收
纤溶酶,溶蛋白酶
机化,再通
血栓机化:由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
钙化
钙盐沉积于血栓内,称为血栓钙化(静脉石,动脉石)
脱落
血栓因折断或软化而脱落形成栓子,可引起栓塞。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
止血作用
有害
阻塞血管
栓塞
心瓣膜病: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反复发作的血栓形成及机化,可使瓣膜粘黏,增厚,变硬,腱索增粗,缩短,引起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心瓣膜病
出血:血栓形成,消耗大量的凝血物质,继发性引起全身广泛性出血和休克。
栓塞
定义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
形式
固体,液体,气体。如脱落的血栓,脂肪滴,空气,羊水,肿瘤细胞团。
栓子运行途径
静脉系统及右心:栓塞于肺动脉及其主干
左心或体循环系统:栓塞于各器官的小动脉内。
门静脉系统:栓子来自于肠系膜静脉,栓塞于肝门静脉分支
交叉性栓塞:见于房间隔,室间隔缺损或动静脉瘘
逆行性栓塞:胸,腹压增高,下腔静脉血栓逆血流方向进入肝,肾,髂静脉分支。
栓塞类型
血栓栓塞
肺动脉栓塞
90%来自下肢膝以上深部静脉,如腘静脉,股静脉,髂静脉,少数来自盆腔静脉或右心附壁血栓
后果
中,小栓子引起的栓塞,可栓塞肺动脉小分支,,一般情况下,可以存在代偿作用,当肺组织有严重瘀血时,可引起肺出血性梗死。
大的血栓引起的栓塞,可栓塞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及,形成骑跨性栓塞,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即猝死
大量小栓子形成的栓塞,广泛栓塞肺动脉小分支,因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衰竭而猝死。
体循环动脉栓塞
80%来自左心,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的心瓣膜赘生物,二尖瓣狭窄时的左心房附壁血栓,心肌梗死时的附壁血栓;少数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溃疡或主动脉瘤表面的血栓。极少数来自腔静脉。
后果
累及下肢和脑
脂肪血栓
定义
循环血液中出现脂滴阻塞小血管
来源
创伤性
长骨骨折,脂肪组织挫伤,脂肪肝挤压伤
非创伤性
糖尿病等
后果
常见于肺,脑
脂滴直径>20微米,可引起肺动脉分支或毛细血管栓塞
脂滴直径<20微米,脂滴栓子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经肺静脉至左心到达体循环的分支,引起全身多器官栓塞。
气体栓塞
空气栓塞
常见于静脉损伤破裂,如头颈,胸壁,心肺手术或肺创伤损伤静脉,使用正压静脉输液或气胸误伤静脉。
减压病(沉箱病,潜水员病)
原因
人体从高气压环境迅速进入低气压或常压环境,氮气在体液内溶液缓慢
常见于潜水员,航空者
羊水栓塞
指含有胎儿细胞等成分的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栓塞
原因
羊膜破裂,胎儿阻塞产道,子宫发生强烈收缩,羊水压入子宫壁破裂的静脉窦内
梗死
定义
局部组织或器官因血管阻塞,血流中断导致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原因
血管阻塞
血管受压闭塞
动脉痉挛
有效侧支循环未建立
局部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和全身血液循环状态
梗死的形态学特征
梗死的病变类型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发生条件
双重血液循环
组织疏松
静脉阻塞,严重瘀血
发生部位
肠出血性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
败血性梗死
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