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红细胞检查
临床检验基础红细胞计数思维导图,汇总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指数、血细胞比容测定知识。
编辑于2023-10-15 14:59:46红细胞检查
红细胞计数
定义: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是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 通常与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比容测定结合,作为诊断贫血,红细胞增多的主要指标之一。
当各种生理或病理原因导致单位容积血液中细胞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低于参考区间低限时称为贫血。
计数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
①定义: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后,充入血细胞计 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计数区域)内的红 细胞数目,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牛鲍计数板
②操作步骤: 1.准备计数板:清洁计数板和盖玻片,采用推压法从计数板下缘向前 平推盖玻片,将其盖在计数池上。 2.加稀释液:取小试管1支,加入2ml红细胞稀释液。 3.加血:用微量吸管吸取10ul血液,加至稀释液内,充分混匀。 4.充池:用微量吸管将稀释血液滴入计数板和盖玻片交界处,利用虹 吸作用让液体顺其间隙充满计数池 5.静置计数板:充池后平置于桌面上静置2-3min,待细胞下沉。 6.计数:先用低倍镜(10倍物镜)观察整个计数板的结构(大、中、小 方格)及特征,再用高倍镜(40倍物镜)观察红细胞计数区域。 7.计数原则:遵循一定的方向逐格进行;对压线的细胞采用数左不 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 8.计数:在高倍镜下,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的4角和正中5个中方 格内的红细胞数 9.计算: 红细胞数 /L=N × ×10 × 201 × 106
③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所用器材必须清洁。 2.红细胞稀释液应等渗、新鲜、无杂质。 3.应避免以下情况的出现:稀释液放置时间过长,蒸发浓 缩吸血时有气泡未擦去吸管外余血④血液加入稀释液后 ,吸管带出部分稀释血液。 4.红细胞数量明显增高时可增大稀释倍数,反之减少。稀释 倍数可通过改变稀释液加样量和血液加样量进行适度调节 5.充池前应将细胞悬液充分混匀,但不能剧烈震荡;充池一 次完成,不能有气泡、满溢或不足。 6.若红细胞分布不均应重新充池计数,参考区间内,两次红 细胞计数相差不能超过5%。 7.白细胞数在正常范围内时,对红细胞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但当白细胞>100×109/L时,应对计数结果继续校正:实际 RBC=计数RBC-WBC。 白细胞比正常红细胞大,中央无凹陷,无草黄色折光,可见细胞核
血液分析仪法
综合运用电学、光学、化学原理
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1. 显微镜计数法:传统、经典、耗时、成本低廉等。
2. 血液分析仪法:简便、快速、对环境要求高、检测参数多等。
质量保证:
1. 避免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规范和技术不熟练所造成的误差。 2. 纠正仪器误差:仪器不够准确与精密度不高引起的误差,或者由于显微 镜计数法所用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微量吸管等器材不符合规格要求而带 来的误差。 3. 缩小计数域误差:血细胞在充入计数池后,呈随机分布,而计数的细胞 分布范围是有限的,由此造成的计数误差即计数域误差
参考区间:
1. 血细胞分析仪法: 成年男性(4.3~5.8)×1012/L 成年女性(3.8~5.1)×1012/
2. 手工法: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医学决定水平: 高于6.8×1012/L,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低于3.5×1012/L可诊断贫血; 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临床意义:
(一) 生理性变化
1)红细胞生理性增多 2)红细胞生理性减少
1)红细胞生理性增多 主要见于机体生理性缺氧而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多,如新生儿、高山居民(增高14%)、运动员剧烈运动等、雄激素水平增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长期重度吸烟等。 2)红细胞生理性减少 主要见于生理性贫血,生长发育过快导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如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造血功能减退,如老年人;血容量增加引起血液稀释等。 红细胞生理性变化与临床意义 增多:①缺氧,如新生儿(增高35%)、高山居民(增高14%)、登山运动员、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等②雄激素增高,如成年男性高于女性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如情绪波动(感情冲动、兴奋、恐惧等)①长期重度吸烟⑤静脉压迫时间>2 min(增10%)⑥毛细血管血比静脉血测定结果增高(增高10%~15%)7日内差异,如同一天内上午7时的红细胞数量最高⑧药物影响,如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药物等 减低:主要见于生理性贫血①生长发育过快,导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如6个月~2岁婴幼儿②造血功能减退,如老年人③血容量增加,如妊娠中晚期血浆量明显增多,红细胞被稀释而减低(减低达16%)④长期饮酒(减低约5%)
(二) 病理性变化
1)红细胞病理性增多 2)红细胞病理性减少:按病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3大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2)红细胞破坏过多 (3)红细胞丢失(失血)
1)红细胞病理性增多 (1)相对性增多 主要见于大量失水或血浆量减少所致的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严重腹泻、高热、尿崩症、多汗、大面积烧伤以及大剂量使用利尿药等。 (2)绝对性增多 即患者体内红细胞总数增多,包括继发性增多和原发性增多 2)红细胞病理性减少:按病因不同可将贫血分为3大类。 ★红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类型 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如呕吐、高热、腹泻、多尿、多汗、大面积烧伤等包括继发性和原发性增多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增多①主要见于组织缺氧、EPO代偿性增高,如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发甜型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等②EPO非代偿性增高,也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肾癌、肝癌、子宫肌瘤、卵巢癌、原发性增多肾胚胎瘤、肾积水、多囊肾和肾移植术后等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②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缺乏)、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DNA合成障碍)等。 (2)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破坏过多的原因与临床意义见表2-6。 (3)红细胞丢失(失血):如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的原因与临床意义原因 临床意义: 红细胞内在缺陷,膜缺陷酶缺陷: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口形、棘形红细胞增多症如遗传性红细胞G-6-PD缺乏症、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血红蛋白异常①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血红蛋白C、D、E(HbC,D,E)病(珠蛋白合成减少)②不稳定Hb所致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结构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对补体过敏) 红细胞外在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贫血如新生儿溶血病、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病、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损伤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烧伤所致溶血性贫血疾病所致溶血疟疾和多种细菌所致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所致溶血性贫血。 此外,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贫血 ★抑制骨髓:如阿司匹林、链霉素、消炎痛、洋地黄、苯妥英钠等 引起维生素B,2、叶酸吸收障碍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降糖灵、新霉素、异烟胖等 引起铁吸收障碍:如皮质类固醇等 引起贫血:如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磺胺药、抗过敏药、维生素A/K、奎尼丁类、水杨酸类、呋塞米、异烟、利福平、驱灵、马利兰等。
血红蛋白测定
概念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或HGB)是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由亚铁血红素和珠蛋白组成,色素部分是亚铁血红素, 蛋白质部分为组成血红蛋白的多肽链即珠蛋白。 l 血红蛋白是成熟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占红细胞干重的96%,占红细胞容积的35%。 HbO2,Hbred,HbCO,Hi l 每个Hb分子含有4条珠蛋白肽链,每条肽链结合1个亚铁血红素,形成具有四级空间结构的四聚体
方法
比密法、折射仪法 全血铁测定法 血气分析法 比色法(临床实验室常用)
质量保证
★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保证 1. 采血部位:采血部位不同,血标本的测定结果也存在差异。 2. 血液标本:血红蛋白测定原理多为比色法,引起血清浊度增大的因素均可 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假性增高,如高脂血症、高球蛋白血症、高白细胞等。 3.器材及试剂:定期校准分光光度计、试剂质量、合格的微量采血管、刻度吸管及比色杯。 4. 技术操作: 消毒、采血、稀释、混匀等要求同红细胞计数,标准曲线或K值应定期检查并校正。 5.废弃物处理: HiCN转化液中KCN是剧毒品,配制转化液时要按剧毒品管理程序操作
参考区间
1. 血细胞分析仪法 成年人:男性130~175 g/L,女性:115~150 g/L 新生儿:180~190 g/L 婴儿:110~120 g/L 儿童:120~140 g/L
2. 手工法( HiCN测定法和SDS-Hb测定法) 成年人: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 新生儿:170~200 g/L 老年人(70岁以上):男性 94~122 g/L,女性 87~112 g/L
临床意义
判断贫血程度:判断贫血程度时,血红蛋白浓度优于红细胞计数。 轻度贫血:男性90~120g/L 女性 90~110g/L 中度贫血:60~90g/L 重度贫血:30~60g/L 极重度贫血:Hb< 30g/L。 当RBC<1.5×1012/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 同时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条件允许的话,再结合其他红细 胞相关参数,对贫血程度及贫血类型的诊断更有意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原理
对血涂片染色后,不同形态的细胞,由于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不同,对酸性及碱性染料的亲和作用、吸附作用就不一样, 从而使不同形态的细胞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利用光学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并识别出异常红细胞。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变化
红细胞大小异常:小、大、巨、大小不均 • 红细胞形状异常:球、椭圆、靶、口、镰、棘、钝锯齿、 泪滴、裂片、形态不整 • 血红蛋白充盈度与着色异常:低色素、高色素、嗜多色、 着色不一 • 红细胞内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豪焦小体、卡波环、 寄生虫 、疟色素
(一)大小异常
(1) 小红细胞:直径<6µm。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直径>10µm。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见于溶血性贫血。
(3) 巨红细胞:直径>15µm。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红血病
( 4 ) 超 巨 红 细 胞 : 直 径>20µm。常见于红血病、红白血病
(5) 细胞大小不均:RBC之间直径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骨髓造血功能紊乱,严重增生性贫血,尤其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形态改变
(1) 球形红细胞:直径<6µm,厚度>2µm,>20%有诊断价值。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贫血,也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 椭圆红细胞:椭圆形或长圆形,>25%有诊断价值。见于遗传性椭圆细胞贫血。
(3) 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10%有诊断价值。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贫血或溶血性贫血
(4)镰状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月牙形。见于镰状细胞贫血。
(5) 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部位深染,其外周苍白,而细胞外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20%有诊断价值。见于地中海贫血、脾切除后。
6)棘形红细胞: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和形状不一。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也见于乙醇性肝病、脂质代谢紊乱及脾切除术后
(7)锯齿状红细胞:细胞周边呈钝锯齿形,突起排列均匀、大小一致。见于制片不当、高渗、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细胞内低钾、胃癌、出血性溃疡等。
8) 泪滴状红细胞:形如泪滴,见于骨髓纤维化
(9) 缗钱状红细胞:红细胞相互串联,似缗钱状,见于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10) 裂红细胞:破碎状,三角形、盔形、逗点形等。见于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三)染色改变
(1)染色过浅:红细胞中心苍白区扩大,仅边缘着色较深,呈环状,提示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2)染色过深: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着色较深,而且胞体也大,系胞体内血红蛋白含量增高所致,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 嗜多色红细胞:红细胞未成熟,尚存嗜碱性物质。红细胞呈灰蓝色,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常见于溶血性贫血。
(4)细胞着色不一:同一血涂片RBC色素不一致,Hb充盈度偏离较大,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四)异常结构
(1)Howell-Jolly小体: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内出现圆形紫红色小体,大小1~2µm,数量不等,为核残余物。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之后。
(2)Cabot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系脂蛋白变性所致。
(3)点彩红细胞:红细胞内有多数蓝黑色颗粒,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铅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
(5)寄生虫:疟原虫、微丝蚴、杜利什曼原虫感染时可见红细胞质内相应病原体
实验参考区间
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正常成熟红细胞呈淡粉红色;呈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相似;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直径为6.7~7.7μm(平均7.2μm)胞内不含异常结构。正常成人外周血涂片无有核红细胞。
注意事项
1.一些人为因素可造成红细胞形态异常 一般真的异形红细胞全片都可见到同样的异常,而假异形红细胞常局限于个别区域。 2.应认真浏览全片,因异常成分常集中在血片的边缘,容易漏检
网织红细胞计数
升高好
概念
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其细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新亚甲蓝,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在网织红细胞相对幼稚阶段,其RNA含量较为丰富,然后逐渐减少,至细胞完全成熟后,即网织红细胞中RNA含量越高,表示细胞越幼稚,据此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4型
Ⅰ型(丝球型):沉淀颗粒呈致密结块 Ⅱ型(网型):沉淀颗粒呈疏松结构 Ⅲ型(破网型):沉淀颗粒呈散在结构,在外周血中仅占0.15% Ⅳ型(点粒型):沉淀颗粒呈少数散在分布,多见于外周血
检测目的
①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增生增高性)
②评价骨髓的功能
③观察贫血的治疗效果
④评价骨髓移植后,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后的红细胞生成情况
检测原理及方法
普通显微镜法:活体染料(新亚甲蓝或煌焦油蓝)的碱性着色基团(带正电荷)可与网织红细胞RNA的磷酸基团(带负电荷)相结合,使RNA胶体间的负电荷减少而发生凝缩,形成蓝色的点状,线状或网状结构
血液分析仪法:特殊染料(碱性怀黄荧光染料)与网织红细胞中RNA结合后进行RNA定量分析,可精确计数并可根据RNA含量将网织红细胞分类及计算网织红细胞其他参数。
计数: 常规法:在油镜下对所选部位计数至少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数。 Miller窥盘法:将窥盘置于接目镜内,在小方格内计数所有成熟RBC,在大方格内(含小方格)计数网织红细胞数。 计算: 常规法:Ret%=(网织红细胞数/1000)*100% Miller窥盘法:Ret%=(B内网织红细胞数/9*A内红细胞数)*100% 网织红细胞绝对数:网织红细胞/L=红细胞数/L*网织红细胞百分数
参考区间
成人,儿童:0.5%-1.5% 新生儿:2.0%-6.0% 成人绝对值:(24-84)*109/L
方法学评价
①普通显微镜:操作简便,成本低,可观察细胞形态,但影响因素多,重复性差
②Miller窥盘法:规范计算区域,减少试验误差,ICSH推荐的方法
③玻片法:水分易蒸发,染色时间短,结果偏低
④试管法:易掌握,重复性好,易复查
⑤血液分析仪法:检测细胞多,精密度高,与手工法相关性好,易标准化,适合批量检测,豪焦小体,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等可致计数结果假性增高
质量保证
选择染料,识别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方法,
注意事项
1.煌焦油蓝溶解度低,易形成沉渣;新亚甲蓝对网织红细胞着色力强且稳定,是WHO推荐使用的染液。 2.染色时间不能过短,室温低时,可放置37℃温箱或适当延长染色时间。 3.染液与血液的比例以1:1为宜。 4.标本采集后应及时处理,因网织红细胞在体外仍会继续成熟。标本染色后也应及时测定,因染料吸附可使计数结果偏高。 5.凡含有2个以上网织颗粒的细胞均应计为网织红细胞。因网织红细胞体积偏大,应兼顾血涂片边缘和尾部。
临床意义
一,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⒈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增多尤为显著。 ⒉网织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无效造血的指证,见于非增生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⒊鉴别贫血:①小细胞贫血:当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时,网织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血红蛋白病,网之红细胞正常常见于慢性炎症性疾病。 ②正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出血和溶血综合征。 ③大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长低时使用维生素B12或叶酸治疗。
二,评价疗效 ⒈观察贫血疗效:网织红细胞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⒉骨髓移植后检测骨髓造血情况。
三,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监测
四,药物影响:导致网织红细胞技术假性升高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氯奎,左旋多巴,奎宁等, 导致王者红细胞技术假性降低的有硫唑嘌呤,氯霉素,甲氨蝶岭等。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概念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ESR是传统且应用较广的指标,用于诊断疾病虽然缺乏特异性,但操作简便,具有动态观察病情与疗效的实用 价值
检测原理及方法
魏氏(Westergren)法
将一定量的枸橼酸钠抗凝全血置于一特制的血沉管中,直立于血沉架上,由于红细胞比重大于血浆,能够克 服血浆阻力靠重力作用下沉,上层留下一层黄色透明的血浆。1小时末,读取上层血浆高度的毫米数值,即为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测定实际上是测量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后血浆段的高度,而并非真正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操作步骤
1.采血:用黑色帽采血管采集适量静脉血,混匀。 (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 2.吸血:将上述全血吸入血沉管内至刻度“0”处,拭去管外残留余血。 3.立血沉管:将血沉管直立于血沉架上。 4.读数:1h末准确读取红细胞下沉后露出的血浆段高度,即为红细胞沉降率。 5.报告方式:XXmm/h
注意事项
1.所用所有器材必须清洁干燥,以免溶血,血沉架要平稳。 2.应严格控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1:4),抗凝剂多,血沉加快,抗凝剂少,血沉减慢。 3.抽血应在30s内完成。 4.在采血后3h内完成实验。若冷藏,可延至6h,但测定时应将血液标本恢复至室温。 5.吸血时,避免产生气泡。 6.血沉管应严格垂直放置,若血沉管倾斜,血沉将大大增加(倾斜3°时,沉降率可增加30%)。 7.测定温度:要求18~25℃,稳定在 1℃。室温过高,血沉加快,需要校正;室温过低,血沉减慢,无法校正。 8.测定时间:严格控制在60min 1min。绝不能只观察30min的沉降率,再乘以2作为最终结果。
自动血沉仪法
全自动血沉仪根据红细胞下沉过程中血浆浊度的改变,采用光电比浊法、红外线扫描法或摄影法,动态分析红细胞下沉各 个时段血浆的透光度,以微电脑记录并打印结果
评价
魏氏法为传统方法,为国内规范方法。 但全自动血沉仪法应用越来越普遍。
质量保证
血沉测定迄今仍未建立决定性方法,目前首选参考方法,其次为标准 化方法(相当于二级参考方法),再次为选择方法即常规工作方法。
1.ICSH规定的参考方法 可用于验证其他方法的可靠性 未稀释标 本结果纠正公式为: 纠正ESR(mm/h)=(未稀释标本ESR×0.86)-12 其结果在95%限定值范围内(表2-30),表明方法满意。因ESR影响因素复杂,新方法应建立特定的自身参考区间。 2.魏氏法对抗凝剂、血液标本及物理条件的要求魏氏法对抗凝剂、血液标本及物理条件的要求见表2-31。 3.质控方法 参考方法常作为常规试验的质控方法,但参考方法费 时、费力,通常采用替代的稳定化全血质控品作为每日质控。 进行质控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EDTA抗凝,HCT为0.35左右,ESR在15~105 mm/h范围,检测前将标本颠倒混匀16次。 4. 血沉测定影响因素 影响血沉测定的因素见表2-32
参考区间
魏氏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血沉是一项常规筛检试验,虽然特异性差,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临床上,血沉主要用于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区别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等。
1.血沉加快 (1)生理性血沉加快:血沉受年龄、性别、月经周期等影响。 (2)病理性血沉加快:对于疾病鉴别和动态观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病理性血沉加快的临床意义见表2-33。
2.血沉减慢 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形态异常等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概念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 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 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检测方法及原理
①制备血涂片,甲醇固定,亚甲蓝染色。 ②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数量, ③或油镜下计数50个视野中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同时计数5个视野中的正常红细胞数量,计算百分率
参考区间:<0.03%
临床意义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增高主要见于铅、汞、银、铋等重金属及硝基苯、苯胺中毒,对慢性重金属中毒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时也可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高。
红细胞平均指数
概念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平均指数有助于深入认识红细胞特征,尤其是形 态特征,为贫血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检测原理
1.手工法根据RBC、Hb、HCT测定结果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表2-20)
2.血液分析仪法 MCV由血液分析仪直接测定导出;由仪器测定HGB、RBC可计算出MCH=HGB/RBCMCHC=HGB/(RBC×MCV)。
方法学评价
手工法:红细胞平均指数由RBC、HGB、HCT测定后计算而来,因此,必须采用同一抗凝血标本,且所检测的结果必须准确。
仪器法: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测定同样依赖于RBC、HGB和MCV测定的准确性
参考区间
1.血液分析仪法: 成人:MCV82-100fL,MCH27-34pg,MCHC316-354g/L
2.手工法:
临床意义
红细胞平均指数可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表2-22)及提示贫血的可能 原因。但红细胞平均指数仅反映了红细胞群体平均情况,无法阐明红 细胞彼此之间的差异
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 临床意义 正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大细胞性贫血: 增高 增高 降低 叶酸、维生素B,缺乏或吸收障碍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降低 降低 降低 铁缺乏、维生素B。缺乏、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等
血细胞比容测定
概念: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HCT;packed cell volume,PCV) 又称红细胞压积。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Hct常用于血液分析仪测定所得结果的表示,PCV被ICSH推荐使用。
方法:
离心沉淀法
微量法和温氏法(二者检测原理基本相同,离心条件不同)
检测原理:以不改变红细胞体积及血容量的抗凝剂(EDTA-K2)处理静脉血,将EDTA-K2抗凝血注入标准的毛细玻璃管或Wintrobe管, 在一定转速下,离心一定时间和次数后,计算红细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
血液分析仪法
检测原理:仪器用微量的血液标本测定出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平均体积两项指标后, 通过计算得出Hct。 Hct = 红细胞计数 × 红细胞平均体积
质量保证:
1. 操作规范化:避免操作误差,如抗凝剂用量不准确、混匀不充分、离心速度不均匀等。
2. 干扰因素: ①假性增高: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小红细胞、大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或镰形红细胞等)应注明, 因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可使血浆残留量增加。②假性降低:主要见于体外溶血、自身凝集等
参考区间
1. 血细胞分析仪法 成年男性 0.40~0.50 成年女性 0.35~0.45
2. 离心沉淀法 成年男性 0.40~0.50 成年女性 0.37~0.48 新生儿 0.47~0.67 儿童 0.33~0.42
临床意义
血细胞比容的高低与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血浆量有关, 其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主要用于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红细胞增多的 诊断、血液稀释和血液浓缩变化的测定、MCV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的计算
Hct测定的临床应用如下:
1. 临床输液的参考 在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等原因 导致血液浓缩时,Hct都会增高,可通过监测Hct值决定是否静脉输液 及输液量。Hct恢复正常表示血容量得到纠正
2. 疗效观察的指标 Hct可用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重度贫血、临床输 血及输液治疗的疗效观察
3. 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基础数据 Hct可用于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计算,用于贫血的 形态学分类。
4. 血液流变学的指标 倘若Hct升高是由红细胞数量绝对偏高所致, 则可导致全血黏度增加,重者表现为高黏滞综合征,易引起微循环 障碍,进而导致组织缺氧、损伤。Hct与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联合应 用,可用于监测某些血栓前状态。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emoglobincyanide, HiCN)测定法(试剂有毒) 2. 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odium dodecyl sulfatehemoglobin,SDS-Hb)测定法
1★. HiCN测定法 血液经过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转化液稀释后,表面活性剂溶解红细胞膜, 红细胞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Fe2+被高铁氰 化钾氧化为Fe3+ ,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高铁血红蛋白与氰 离子(CN-)结合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HiCN,HiCN在540nm波长处有 最大吸收峰,且吸光度值与血红蛋白浓度成比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 吸光度值,在特定条件下,HiCN的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cm), 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g/L)。 1)直接定量法 以不含有血红蛋白的空白溶液作为参比,测出待测血红蛋白 溶液的吸光度A,直接计算出待测血红蛋白浓度(g/L)。 计算根据待测标本的吸光度值A直接计算出待测血液标本中的血红蛋白浓度(g/L) 计算公式如下: Hb(g/L)= A×251×64458/44000 = A×367.7 式中: A为待测标本在540nm处的吸光度值,251为血液的稀释倍数, 44000是摩尔消光系数,64458是浓度为1mol/L的Hb溶液中所含的Hb克数。 2)标准曲线法 在所用分光光度计上,以不含有血红蛋白的空白溶液作 为参比,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组的HiCN标准液(50 g/L 、100 g/L 、150 g/L 、200 g/L)的吸光度值(A),然后以血红蛋白标准溶液的浓度(C)为横坐 标,以相应的A为纵坐标,绘制A-C标准曲线。在A-C标准曲线制作相同条件下 ,测定待测血红蛋白样品溶液的A,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待测血红蛋白对应 的浓度。或者按照以下公式求出吸光度血红蛋白换算常数(K值),根据K值计 算出待测的血红蛋白浓度 Hb(g/L)=K×A待测 3)专用血红蛋白测定仪测定法 根据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专 用血红蛋白比色仪采用交流蠕动泵自动进液排液,流动比色池微量比色,半导 体冷光源及光电转换器件,电子线路采用模拟桥式光电转换。信号经处理放大 , 送至模/数转换液晶显示器,直接显示出所测血红蛋白浓度值(g/L) ★2. SDS-Hb测定法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具有轻度氧化作用,血液中除SHb以外的血红蛋 白均可与低浓度的SDS作用,亚铁血红素被氧化成稳定的棕红色高铁血红素样 复合物(SDS-Hb),其最大吸收峰在538nm处。由于目前SDS-Hb的摩尔消 光系数尚未确认,所以不能以所测得的吸光度值直接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可 取4~5份血红蛋白浓度不同的抗凝血或溶血液标本,用HiCN法测定每份血液 标本的血红蛋白浓度,用本法测定每份血液标本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通 过比对间接得出待测血标本的血红蛋白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