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
1、民法主要保护的是私权,主要保护人身、财产等权益。
2、民法不仅保护权利,而且保护利益。都保护,为保护新型民事权益预留空间
4、在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法主要通过民事责任对权利人进行救济。
2、平等原则,指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1、人格平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限制和剥夺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2、当事人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平等。当然在特殊领域可以给予倾斜保护,消费领域。
3、在补救方法上,贯彻平等性。使用损失填补原则,以弥补受害人损失为宗旨。一般不能施加惩罚性措施,当然追究了民事责任以后,并不影响追究违法者其他公法上的责任。
ps:法律地位平等,不要求承担民事义务都是一样的,在具体民事法律关系中,各个当事人根据法律和自身的意志,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3、意思自治原则: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在法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内容:
当事人可以约定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
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一、当事人有权依法从事某种民事活动和不从事某种民事活动。
二、当事人有权选择其行为的内容和相对人。可以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为自己设定权利和承担义务。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后,也可以依法变更。
三、民事主体有权自主选择其行为的方式。可选择最有利的责任方式,除了受到不正当的影响,即使受害人选择不适当,也自己承担不利的后果。
4、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应本着公平的观点,实施民事行为,司法机关应根据公平的观念处理民事纠纷,民事立法也应该充分体现公平的理念。
5、诚实信用原则: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刻守信用,并依照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民法中的帝王原则。
功能:
二、解释功能:可以用于解释法律规则的内涵。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
6、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
包含人身财产关系,祢补强刑法规定的不足,对私法自治进行限制。
7、绿色原则:指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