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十四章 消化性溃疡
内科学第三篇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PU,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GU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DU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
编辑于2023-10-29 23:26:39消化性溃疡PU
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GU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DU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
被认为是PU的重要病因
非淄体类抗炎药NSAIDs
引起PU的另一常见病因
胃酸和胃蛋白酶
其他
吸烟
遗传
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临床表现
症状:上腹部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
疼痛特点
慢性
周期性
节律性
DU多饥饿时疼痛,进食后缓解,一部分DU患者有夜间痛,常被痛醒
GU疼痛节律性不甚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至下次餐前自行消失
疼痛性质及部位
疼痛可为钝痛、烧灼痛、胀痛或饥饿痛
GU疼痛部位见于中上腹部或偏左,DU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偏右侧
突发疼痛或疼痛突然加剧,剧烈疼痛,由上腹部迅速向全腹蔓延,应注意急性游离穿孔的发生
疼痛较重,向背部放射,经抗酸治疗不能缓解,应考虑后壁慢性穿透性溃疡
特殊类型
复合溃疡
DU和GU同时发生,DU往往先于GU出现,幽门梗阻发生率较高
球后溃疡
夜间疼痛和背部放射疼痛更多见,易并发出血
巨大溃疡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无症状性溃疡
约15%消化性溃疡患者无明显症状,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并发症
出血
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溃疡是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穿孔
游离穿孔,可形成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穿透性溃疡,最常穿透的器官为胰腺
亚急性穿孔
瘘管
急性穿孔的典型临床表现
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并迅速向全腹蔓延,常伴恶心、呕吐、发热,患者多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细速,板状腹,腹部压痛、反跳痛阳性,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腹部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影,是诊断穿孔的重要依据
幽门梗阻
多因溃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及幽门痉挛引起,随炎症好转缓解,称为暂时性、功能性梗阻
慢性梗阻主要由于瘢痕收缩而呈持久性
疼痛餐后加重,伴恶心呕吐,可致失水和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癌变
少数GU可发生癌变,DU不发生癌变
有长期慢性GU史,45岁+,溃疡顽固不愈应警惕癌变
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
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
X线钡餐检查
Hp检测
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
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
常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嗳气,上腹部饱胀进食后加重,无消化性溃疡节律性疼痛特点,但PU常合并慢性胃炎,鉴别困难时可行胃镜检查确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
常有上腹胀痛、反酸、嗳气、烧灼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酷似不典型性溃疡,鉴别依靠胃镜检查和X线钡餐
胆囊炎和胆结石
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向右肩背部放射的右上腹痛,可伴发热、黄疸,Murphy征阳性。腹部B超,MRCP,ERCP协助诊断
胃癌 胃镜特点
溃疡一般较大,形状不规则
底部不平,苔污秽
溃疡边缘呈结节状隆起
周围皱壁中段
胃壁僵硬、蠕动减弱
胃泌素瘤
治疗
原则: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愈合,防止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根除Hp的疗法
根除Hp的治疗方案
将抑制胃酸分泌药、抗菌药物或起协同作用的胶体铋剂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可分 为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和胶体铋剂为基础两类方案。初次治疗失败者,可用 PPI、 胶体铋剂合并两种抗菌药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的四联疗法
根除 Hp治疗结束后是否需继续抗溃疡治疗
治疗方案疗效高而溃疡面积又不很大时,单一抗 Hp治疗 1~2周就可使活动性溃疡 愈合。若根除 Hp方案疗效稍差、溃疡面积较大、抗 Hp治疗结束时患者症状未缓解 或近期有出血等并发症史,应考虑在抗 Hp治疗结束后继续用抑制胃酸分泌药治疗 2~4周。
抗Hp治疗后复查
抑制胃酸分泌
H2受体拮抗剂H2RA
西咪替丁400mg,每日2次
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
质子泵抑制剂PPI
奥美拉唑20mg/d
保护胃粘膜药物
抗酸剂:具有弱碱性去,可以中和胃酸,迅速缓解疼痛
硫糖铝 每日4次,每次1g,三餐前1小时和睡前口服,4-6周为一个疗程
铋剂:在胃酸作用下形成白色氧化铋沉淀,在溃疡面形成一种铋肽复合物保护膜,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并有较强的抗Hp作用
每日4次,每次0.3g(含铋110mg),分别于三餐前和晚饭后2h服用
前列腺素E:米索前列醇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黏液及碳酸氢盐分泌和增加粘膜血流的作用
NSAIDs溃疡的治疗
并发症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①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
②急性穿孔
③瘢痕性幽门梗阻
胃溃疡癌变
严格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U
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GU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DU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
病因和发病机制
Hp
被认为是PU的重要病因
非淄体类抗炎药NSAIDs
引起PU的另一常见病因
胃酸和胃蛋白酶
其他
吸烟
遗传
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临床表现
症状:上腹部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
疼痛特点
慢性
周期性
节律性
DU多饥饿时疼痛,进食后缓解,一部分DU患者有夜间痛,常被痛醒
GU疼痛节律性不甚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至下次餐前自行消失
疼痛性质及部位
疼痛可为钝痛、烧灼痛、胀痛或饥饿痛
GU疼痛部位见于中上腹部或偏左,DU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偏右侧
突发疼痛或疼痛突然加剧,剧烈疼痛,由上腹部迅速向全腹蔓延,应注意急性游离穿孔的发生
疼痛较重,向背部放射,经抗酸治疗不能缓解,应考虑后壁慢性穿透性溃疡
特殊类型
复合溃疡
DU和GU同时发生,DU往往先于GU出现,幽门梗阻发生率较高
球后溃疡
夜间疼痛和背部放射疼痛更多见,易并发出血
巨大溃疡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无症状性溃疡
约15%消化性溃疡患者无明显症状,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并发症
出血
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溃疡是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穿孔
游离穿孔,可形成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穿透性溃疡,最常穿透的器官为胰腺
亚急性穿孔
瘘管
急性穿孔的典型临床表现
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并迅速向全腹蔓延,常伴恶心、呕吐、发热,患者多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细速,板状腹,腹部压痛、反跳痛阳性,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腹部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影,是诊断穿孔的重要依据
幽门梗阻
多因溃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及幽门痉挛引起,随炎症好转缓解,称为暂时性、功能性梗阻
慢性梗阻主要由于瘢痕收缩而呈持久性
疼痛餐后加重,伴恶心呕吐,可致失水和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癌变
少数GU可发生癌变,DU不发生癌变
有长期慢性GU史,45岁+,溃疡顽固不愈应警惕癌变
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
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
X线钡餐检查
Hp检测
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
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
常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嗳气,上腹部饱胀进食后加重,无消化性溃疡节律性疼痛特点,但PU常合并慢性胃炎,鉴别困难时可行胃镜检查确诊
功能性消化不良
常有上腹胀痛、反酸、嗳气、烧灼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酷似不典型性溃疡,鉴别依靠胃镜检查和X线钡餐
胆囊炎和胆结石
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向右肩背部放射的右上腹痛,可伴发热、黄疸,Murphy征阳性。腹部B超,MRCP,ERCP协助诊断
胃癌 胃镜特点
溃疡一般较大,形状不规则
底部不平,苔污秽
溃疡边缘呈结节状隆起
周围皱壁中段
胃壁僵硬、蠕动减弱
胃泌素瘤
治疗
原则: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愈合,防止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根除Hp的疗法
根除Hp的治疗方案
将抑制胃酸分泌药、抗菌药物或起协同作用的胶体铋剂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可分 为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和胶体铋剂为基础两类方案。初次治疗失败者,可用 PPI、 胶体铋剂合并两种抗菌药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的四联疗法
根除 Hp治疗结束后是否需继续抗溃疡治疗
治疗方案疗效高而溃疡面积又不很大时,单一抗 Hp治疗 1~2周就可使活动性溃疡 愈合。若根除 Hp方案疗效稍差、溃疡面积较大、抗 Hp治疗结束时患者症状未缓解 或近期有出血等并发症史,应考虑在抗 Hp治疗结束后继续用抑制胃酸分泌药治疗 2~4周。
抗Hp治疗后复查
抑制胃酸分泌
H2受体拮抗剂H2RA
西咪替丁400mg,每日2次
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
质子泵抑制剂PPI
奥美拉唑20mg/d
保护胃粘膜药物
抗酸剂:具有弱碱性去,可以中和胃酸,迅速缓解疼痛
硫糖铝 每日4次,每次1g,三餐前1小时和睡前口服,4-6周为一个疗程
铋剂:在胃酸作用下形成白色氧化铋沉淀,在溃疡面形成一种铋肽复合物保护膜,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并有较强的抗Hp作用
每日4次,每次0.3g(含铋110mg),分别于三餐前和晚饭后2h服用
前列腺素E:米索前列醇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黏液及碳酸氢盐分泌和增加粘膜血流的作用
NSAIDs溃疡的治疗
并发症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①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
②急性穿孔
③瘢痕性幽门梗阻
胃溃疡癌变
严格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