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红外分光光度法IR0.8~500μm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红外分光光度法IR0.8~500μm思维导图,包含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制样等。
编辑于2023-11-06 09:35:23红外分光光度法IR 0.8~500μm
0.8-500um 近红外区0.80~2.5um 中红外区2.5~25um 远红外区25~500um
基本原理
产生
分子中各基团和化学键的振动能级及转动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振-转光谱 分子吸收光谱
红外活性:偶极矩的变化
条件:红外光能量(E光子)=分子的振动能级差(△E波数)
红外光的百分透过率-波数或波长
振动能级和振动光谱
谐振子与势能曲线
振动能与振动频率
E振= (V+1/2)hv
v:分子振动频率
V: 振动量子数
波数=1/λ=v/c=1/2πc×√K/μ
m=mA×mB/(mA+mB)
波数=1302/√K/μ’
计算某些基团的基本振动频率
μ’=MA×MB/(MA+MB)
基频峰与泛频峰
基频峰
V₀→V₁
线性:3N-5
非线性:3N-6
基频峰数眼小于理论上计算的基本振动数目
泛频峰
近红外区,弱峰,增加鉴别分子结构的特征性
倍频峰
V₀→V₂/V₃:二倍频峰/三倍频峰
振动频率v比基频峰ⅴ的整数倍略低一点
强度很弱,难以直接测出
合频峰
差频峰
振动类型与振动自由度
振动类型
伸缩振动v
只改变键长
对称伸缩vs
不对称伸缩ⅴas
弯曲振动δ
只改变键角
面内弯曲振动β
剪式振动δs
面内摇摆振动ρ
面外弯曲振动γ
面外摇摆振动ω
扭曲振动τ
振动自由度
振动自由度=分子自由度(3N)-(平转自由度+转动自由度)
非线性分子:3N-6
线性分子:3N-5
只有两个转动自由度
每一个振动自由度可看成分子的一种基本(基频峰)振动形式,有其自己的特征振动频率
特征区、指纹区和相关峰
特征区
4000~1333cm⁻¹( 2.5~7.5μm)
主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
特征峰
吸收峰较“疏”,易辨认→特征谱带区
指纹区
红外光谱上1333~400cm⁻¹(7.5~25μm)的低频区
C-X(X=C,N,O)单键的伸缩振动及各种弯曲振动
分子结构上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指纹区光谱的明显变化
作用
旁证化合物中存在哪些基团
确定化合物的细微结构
相关峰
吸收峰的峰数
理论上,每个振动自由度(基本振动数)在红外光谱区均产生一个吸收峰
实际上,峰数往往少于基本振动数目
红外非活性振动
简并
覆盖
落在中红外区域以外
强度太弱,无法测定
吸收峰的强度
简称峰强或摩尔吸光系数ε的大小
取决于:振动时分子偶极矩变化的大小
极性较强的基团(C=O,C-X等)振动,吸收强度较大
偶极矩与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有关,振动的对称性越高,振动中分子偶极矩变化越小,谱带强度越弱
完全对称,偶极矩无变化,无吸收
振动方式不同,吸收峰强度也不同
ε(ⅴas)>ε(va)
ε(v)>ε(β)>ε(γ)
绝对峰强用摩尔吸光系数ε表示
ε>100时,表示峰很强,vs
ε=20~100时,强峰,s
ε=10~20时,中强峰,m
ε=1~10时,弱峰,w
ε<1时,极弱峰,vw
红外光谱用于定性分析时,峰强一般是指相对强度
峰的强度和性状表示方式
s(强)
m(中)
w(弱)
b(宽峰)
sh(肩峰)
影响谱带位置的因素
内部因素
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I效应)
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
争夺电子,降低连接基团极性,K增加,波数越大,向高波数区移动
共轭效应(+C效应)
共轭效应使吸收峰移向低波数区
电子密度平均化,K减小, 向低波数区移动
空间效应
空间位阻
使共轭体系的共平面性受到影响或破坏,吸收频率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环张力(键角张力作用)
随着环的缩小,键角减小,环张力增加
环内双键被减弱,双键伸缩振动频率降低
环外双键、环上羰基被加强,双键伸缩振动频率升高
氢键效应
ⅴ向低波数位移,谱带变宽变强
分子内氢键(与浓度无关)
伸缩振动谱带大幅度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分子间氢键(与浓度有关)
互变异构
振动偶合效应和(费米)共振
振动偶合
裂分
Fermi共振
特殊的振动偶合
泛频峰强化或岀现裂分双峰
外部效应
溶剂效应
极性基团:溶剂极性↑,v↓
溶液浓度和温度的改变
红外光谱仪类型的差异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基频峰的分布规律
C-H,O-H,N-H
v>2700
不饱和C-H,O-H,N-H
ⅴ>3000
C-H,O-H,N-H
γ<900
C-H,O-H
β=1500~1300
C-C,C-O,C-N
v=1300~900
C=C,C=O,C=N,N-H
1700左右
CC,NN三键
v=2200左右
典型光谱
烷烃类
vC-H
CH₃
vas=2960
vs=2870
CH₂
vas=2926
vs=2852
CH
v=2890
δC-H
CH₃
δas=1450
δs=1375
当两个或三个CH₃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时,δs1370双峰
CH₂
δas=1465
烯烃类
vC=C 1695~1540cm⁻¹(1650)
v=C-H 3100~3000cm⁻¹
取代烯烃
单取代990,910
反式双取代970
一个C上双取代890
三取代820
顺式双取代690
炔烃类
vC≡C 2270~2100cm⁻¹
v≡C-H 3300cm⁻¹
芳烃类
v=C-H 3100~3000cm⁻¹
vC=C 1600,1500cm⁻¹
泛频峰 2000~1667cm⁻¹
取代芳烃
单二,双三一,三二,四五一,附加七
四,五个氢750左右
三个相邻氢 800~750
二个相邻氢 860~800
一个氢 900~860
羟基
vO-H 3650~3590cm⁻¹
vC=O 1740~1650cm⁻¹
醚类
苯基醚和乙烯基醚
vs(C-O-C) 1275~1200cm⁻¹
vas(C-O-C) 1075~1020cm⁻¹
脂肪醚
vas(C-O-C) 1150~1050cm⁻¹
羰基
酸:vC=O 1710cm⁻¹
酮类:vC=O 1715cm⁻¹
醛类:vC=O 1725cm⁻¹
酯类:vC=O 1735cm⁻¹
酰氯:vC=O 1800cm⁻¹
vO=C-H:2820,2720cm⁻¹双峰
胺及酰胺类
vN-H
胺:3500~3300cm⁻¹
伯酰胺
vas 3350cm⁻¹
vs 3180cm⁻¹
仲酰胺:3270cm⁻¹
叔酰胺:无
δN-H
伯胺:1650~1570cm⁻¹
仲胺:1500cm⁻¹
vC=O 1690~1620cm⁻¹
酰胺主要特征峰
硝基化合物
vas(NO₂) 1565~1540cm⁻¹
vs(NO₂) 1385~1340cm⁻¹
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制样
类型
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干涉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简介
工作原理
过程
光源→红外辐射→Michelson干涉仪→干涉光→照射样品 →带有样品信息的干涉光→检测器→含样品信息的干涉图 →计算机系统→干涉图函数的傅立叶余弦变换→红外光谱图
主要部件
光源
与色散型相同
Nernst灯
硅碳棒
单色器
Michelson干涉仪
固定镜(M₁)
动镜(M₂)
光束分裂器(BS)
检测器
热电型检测器
光电型检测器
计算机系统
傅里叶余弦变换计算
带有样品光谱信息的干涉图→以波数为横坐标的普通红外光谱图
优点
扫描速度快
分辨率高
灵敏度高
可分析10⁻⁹~10⁻¹²g超微量样品
精密度高
波数精密度可准确测量到0.01cm⁻¹
测定光谱范围宽
可达10~10⁴cm⁻¹
样品的制备
对样品的要求
干燥无水
纯度一般需大于98%
制样方法
固体样品
压片法
常用分散介质:KBr
石蜡糊法(浆糊法)
薄膜法
液体样品
液体池法
夹片法或涂片法
气体样品
应用
定性分析
特征频率
鉴定是否为某已知成分
与标准物质对照
与标准图谱进行核对
检验反应是否进行,某些基团是否引入或消去
化合物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立体构象的研究
未知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谱图解析
程序
样品的来源和性质
了解来源和背景
测定熔点和沸点
元素分析和分子量推测化合物的分子式
计算化合物的不饱和度Ω
Ω=n₄-(n₁-n₃)/2+1
0,链状饱和化合物
1,一个双键或一个脂环
2,一个参键或两个双键或两个环或一个双键、一个环
≥4,一个苯环
确定某种基团的存在
特征区
不出现不代表不存在
确定取代情况及连接方式
与标准图谱对照
方法
先特征区,后指纹区
先最强峰,后次强峰
先粗查,后细找
先否定后肯定
一组相关峰确认一个官能团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