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 法国福楼拜,英国狄更斯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简介及分析。外国文学史是以介绍外国文学发展主要历程为目标的普及性文学史话,内容包括外国文学的各个主要发展阶段,评价了各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文学流派以及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并穿插对外国历史文化的介绍描写。本思维导图适用于中文系外国文学上册,包括大体的重点内容,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编辑于2021-04-09 14:51:57《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向初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系统的介绍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是文学概论第四章文学作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关于王弼“言—象—意”三分法,文学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另外附上了具体详尽的内容主题加案例分析。
文学概论第三章共三节内容,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结构清晰,内容完整,学习这些就够了!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 法国福楼拜,英国狄更斯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简介及分析。外国文学史是以介绍外国文学发展主要历程为目标的普及性文学史话,内容包括外国文学的各个主要发展阶段,评价了各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文学流派以及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并穿插对外国历史文化的介绍描写。本思维导图适用于中文系外国文学上册,包括大体的重点内容,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向初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系统的介绍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是文学概论第四章文学作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关于王弼“言—象—意”三分法,文学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另外附上了具体详尽的内容主题加案例分析。
文学概论第三章共三节内容,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结构清晰,内容完整,学习这些就够了!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 法国福楼拜,英国狄更斯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简介及分析。外国文学史是以介绍外国文学发展主要历程为目标的普及性文学史话,内容包括外国文学的各个主要发展阶段,评价了各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文学流派以及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并穿插对外国历史文化的介绍描写。本思维导图适用于中文系外国文学上册,包括大体的重点内容,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外国文学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退出作品”的客观描写者——福楼拜 一、流畅的诗,痛苦的写福楼拜于1821年出生在法国鲁昂一著名外科医生家庭。1840年到巴黎学习法律,后因病退学,在巴黎结识了雨果,于是便弃法从文1845年,父亲、妹妹相继去世,他应母亲要求,回到鲁昂,定居城郊一别墅专心写作。后来,他就基本上是一人独居,除了莫伯桑追随他几年外,他交往的朋友不多。
作品: 福楼拜的创作开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狂人日记》《十一月》),在五六十年代又先后写出《包法利夫人》、《萨朗波》和《情感教育》三部长篇小说,轰动法国文坛。 短篇小说《淳朴的心》(又翻译成 《一颗简单的心》 )是其短篇中的佳作。
二、理想的陷阱:《包法利夫人》 1.小说题材来源:真人真事 2.大致情节:小说写的是外省一富裕农民的女儿爱玛悲剧性的一生,也就是因追求不正当爱情而堕落毁灭的故事。 3.人物分析: (1)爱玛性格特征;(2)她的追求与梦想;(3)爱玛悲剧的根源? 爱玛:天生丽质、举止文雅、追求浪漫、喜欢幻想、渴望理想爱情。 包法利:思想平庸、举止毫无风度、生活混混噩噩、医术平常。 罗道耳弗:情场老手、老好巨滑、精明实际。莱昂:开始还比较单纯,后来变的自私无耻。 爱玛与“包法利主义”: “包法利主义”:不切实际、想入非非是平庸污浊的社会现实与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相冲突的产物。 爱玛实质上是社会习俗和庸俗环境的牺牲品,她的堕落与毁灭有个人因素,但更主要还是社会原因。 《包法利夫人》这部残酷的写实主义名著,在-定意义上是对消极浪漫主义的清算。它熄灭了让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光环,令人看见幻想底下黯然的真相。没有一点让人做梦的企图,让你领受到的是更为真实和残酷的现实。 爱玛的悲剧是情感悲剧,更是社会悲剧。小说通过爱玛的悲剧,既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又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堕落。将现实与幻想都作为批判的对象,形成了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如何看待:“用三观讨论名著”的事情。2018年7月 很多人在骂《英国病人》是出轨狗男女,而没有欣赏到这本书里描写的人性复杂和对爱情的追求。茶花女首次来华演出的时候也是一样,说茶花女就是妓女啊,和阿尔芒在一-起就是一 对卖淫嫖娟人员。 王安忆以前写过,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大家看电视上放的”“安娜卡列尼娜”,个宿舍的女工咬牙切齿地问她,为什么好好的电视要拍一个婊子的戏?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狄更斯《双城记》
查理·狄更斯 查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 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突出代表。 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作品一直畅销不衰,是排在《圣经》、莎士比亚作品之后,在西方世界传播得最为广泛的。 他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小说之王”,也是马克思所指的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最突出的代表。
一、诞生艰难时世,拥有远大前程 狄更斯出生于贫穷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童年时的日子过得相当请否。从15岁他就开始走上独立课生的道路,1833年,开始发表一些特写与条记,后川博孩的笔名发表,集为《博丝条记》,颜受欢迎,接着他写起长篇小说,1837年,《匹克威克外传》问世,使他一举成名,从此摆脱了贫困的生活,专门从事文学创作,运大管程就此开始。 启示:家境穷困、兄弟姐妹多,没有受过系统教育,这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新等相同,但三人都凭借自身的努力,终成为世界性的作家。 二、出身下层 三、童工经历 四、英国绅士风 (二)描写伦敦 (三)人物良知模式 1.扁平式人物 2.良知模式 (四)温厚的幽默 (五)温和的人道主义
2.良知模式 狄更斯以怜悯的感情,夸张地表现无数小人物的善良天性由此形成了他的独具特点的人物模式,我们称之为良知模式。:狄更斯的良知模式按照人的天性良知,人物可以分为四类:可教化的孤儿、善良的怪人、自我牺牲的吉神、凶狠的恶棍。 1.可教化的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奥利佛) :2.善良的怪人(卡尔登) 3.自我牺牲的精神(理想女性小杜丽等) 4.凶狠的恶棍(董贝)
(六)创作简界 1.创作初期(1833-1841) 《博兹杂记》(1836-1837) 《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连载形式发表) 《奥列佛·推斯特》(1838),又翻译为《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古尔贝》(1839) 《老古玩店》(1841)等 2.创作中期(1842-1848): 《美国杂记》(1842): 《马丁·朱述尔维特》(1843); 《董贝父子》(1848);《圣诞故事集》。 3.高峰期(1848-1859): 《大卫·科波菲尔》(1849-1850); 《荒凉山庄》(1853); 《艰难时世》(1854); 《小杜丽》(1857); 《双城记》(1859)。 4.创作末期(主要是60年代): 《远大前程》(1861); 《我们的朋友》(1865)。
《双城记》在艺术上也代表了狄更斯的不凡成就:单就情节而论,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狄更斯的最佳之作。情节结构严密而紧凑,故事线索也丝丝入扣。 其次,这部作品充分显示了狄更斯自如运用象征手法的高超技艺。 另外,作品用现实主义的笔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统治阶级横行霸道、穷舍极欲;下层劳动人民则受尽凌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由此揭示出大革命的必然性,是统治者与下层人民之间尖锐的矛盾对立造成
评价 狄更斯在30多年中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等。他的创作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推多利亚时代的精神风貌。狄更斯的经历,尤其是其真切的心理体验,为其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作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由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气氛的巧妙结合而著称,他还撤起真正的文学革命,让社会中下层的普通人民进入了小说并成为主人公,由此打破了贵族汽治文学的不合理现象被人们誉为“伟大的文学革新家”
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生前就获得广泛的承认和认可,被视为是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齐名的优秀小说家。生前与死后,狄更斯在英国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在宴会上,如果有人说:“我不看狄更斯的书”,那么,此人一定会受到众人的冷落——这是英国人以他们的方式表达对狄更斯的尊敬和喜爱。 但到了20世纪,狄更斯的小说成就却遭到了质疑和一些过于挑剔的非议。比如人物过于漫画,不够真实;性格太过单一,不够丰满。小说结构过于松散,不够严密。还有作品道德说教太浓重,也过于熄情,充满了感伤的情调等等。 在此,我们无意给予辩驳或论证。只是想说明,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狄更斯的作品都颇受大众欢迎,也受到无数评论家的肯定与赞誉,其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指巴黎与伦敦; 题材:历史; 作品大背景:法国大革命。 写作目的:借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影射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现实。当时英国是太平盛世,但狄更斯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象,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社会危机与尖锐的社会矛盾,故创作此作以警告统治者。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位统治 (1837-1901) 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历史背景:作品头一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人民与统治者剑拔等张的紧张局面:一方面是统治者草管人命,另一方面是人民怒不可遇,把尖刀插入作恶候的心脏。 多线情节: 梅尼特医生的受害史; 得伐石太太的复仇史; 厄弗里蒙地侯爵的作恶与结局等。
多条情节线索及主要人物形象: 1梅尼特医生的受害史和得伐石太太的复仇史,两家的仇人都是厄弗里蒙地候爵。 2厄弗里蒙地候爵集中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是“恶”的代表。 3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人物,是“善”的化身。 4作者对得伐石太太持双重态度:有肯定,更多是否定。
主要人物: 理 梅尼特医生 想 露茜 人 代尔那 物 卡尔登 批判对象:厄弗里蒙地侯爵 群众代表:得伐石太太 在梅尼特医生和得伐石太太的对比描写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张,那就是用善行的感化,美德的熏陶,来改变社会风尚,消除社会矛盾。
作品中的正面形象还有露茜、代尔那等。 卡尔登也是作者刻意塑造的一个理想人物。 他是英国一绅士,因为人处世与众不同而被视为怪人。他与代尔那长的很像,也爱上了露茜。后来,在代尔那无辜入狱时,他为了自己爱的露茜的幸福,就利用自己与代尔那相像而把他换出监狱,代替他走上了断头台。因为他的成全,梅尼特一家得以顺利逃离法国。而作品,也就在他舍己为人的独白中结束。 卡尔登舍己为人的崇高行为,是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最高体现。同时也反衬出革命暴力的残酷,使无辜是人遭受株连。
思想内容: 《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小说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了大革命的正义性; 作者虽然肯定了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却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狄更斯在小说中极力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
仁爱替代暴力革命 狄更斯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狄更斯看来,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通过爱和善可以调和阶级矛盾,代替暴力革命,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评价: 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但也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这可从他对革命的态度上看出。从人道主义出发,作者认识到革命的必然性,承认其合理性和正义性;但在革命暴发后,他又强烈遣责革命者的暴力行为,把革命写成失去理智的行动。作者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既反对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也反对革命胜利后革命者对贵族的专政。他主张的是宽恕与仁爱,力图证明“爱比恨要强有力的多”。
总之,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同情资本主义社会受迫害、受剥削的广大中下层人民;对资本主义社会也给予多方面的揭露:从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到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教育诸方面,都给予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他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维多利亚盛世时期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功刻画了许多资产者的形象,指出他们贪婪、寄生、腐朽的特性,揭露他们的财富是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上的。他的创作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