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息化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理论,涵盖各种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等知识点
编辑于2019-06-12 09:19:14第二单元 信息化教学理论基础
视听教学理论
视觉重心
声音的三个指标
音调
声音的高低
音度
声音的强度
音色
音质
视听觉感知规律
强度率
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
差异率
当被感知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容易被感知
活动率
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
对比率
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
组合率
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
戴尔的经验之塔
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
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用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述创造条件
传播理论
相关定义
传播
主要研究信源和信宿之间信息有效传递的途径与机制
教育传播
研究教师如何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向特定的教学对象传播知识以及如何提高传播效果等途径与机制,是一种以教学为目的的传播。
相关传播模型
香农
拉斯韦尔5W
贝尔洛SMCR模型
信源source
信息message
通道channel
受播者receiver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华生、桑代克(猫开门)、斯金纳(迷箱实验)
定义
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把环境看成是刺激,版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
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力求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解释学习,将学习者的行为理解为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认为学习是可以习得的,只要控制外部刺激,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
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
自定步调
小步子
及时强化
积极反应
低错误率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
布鲁纳
奥斯贝尔
加涅
学习观
学习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代表性观点
克勒的顿悟说
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并非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
通过学习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有目的的主动的理解和顿悟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完形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
学习就是新材料和旧的材料,或新经验和以往的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就像电脑信息处理模式,学习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学习受外部和内部两大类条件制约
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的结构与形式
内部条件是主体以前习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能力等
启示
认知图式
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
信息容量
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能一味要求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
组块理论
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学习较多的知识,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信息编码
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
杜威
科恩伯格
维果茨基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观点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
个体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构。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来理解和建构新知识和信息。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同化
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
旧图式不能凑效时,儿童会根据新信息或新事物修改已有的图式。
主要观点
知识观
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由个人决定的。
学习观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传递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观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学观
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人的发展,它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
代表人物
马斯洛
认为学习只能靠内发,教师不能强制学习者学习,学习的活动应由学习者自己选择和决定
罗杰斯
认为学习者们各有其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需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教学观
教学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
教学中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
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自主选择,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建构、不能与情境脉络相分离,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
脱离真实情境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个体与真实情境的互动中才会彰显其价值。
学徒制
主要观点
人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个人与情境互动的历程
学习是从真实活动中主动探索的过程
学习是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历程
学习是从周边参与扩展至核心的过程
主要教学模式
认知学徒制教学
抛锚式教学
基于实践共同体的教学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语言
倾听、阅读、书写、演说
音乐
欣赏音乐、唱歌、打节拍、辨别音调
空间
辨方向、走迷宫、玩拼图、想象、绘画、设计
逻辑
识图、认识动植物、辨别、分类
运动
识图、认识动植物、辨别、分类
自然
识图、认识动植物、辨别、分类
内省
认识自己、管理自己、独处、反思
人际
理解关心他人、交流、分工、合作
启示
改变以往的学生观
只要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重新定位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改变教学和评价目标
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
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
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要素之中。
分布式认知跳出了传统强调个体认知的局限性,认为认知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
认知存在于学习环境、学习者使用的工具、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所有学习者之中。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知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不断更新,不断流通,只有各个结点将其联系起来,使其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观
互联网时代下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节点和信息源的连接。’
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学习的网络中,学习即是不断形成和优化学习者的内外部网络。
主要观点
学习与知识存在于各种节点之中
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
学习可能存在于工具设备中
为促进持续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
持续学习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通道比知识学习更重要
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最重要
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
流通(准确、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