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维生素和矿物质
食品化学中的维生素与矿物质知识,有些结构图不好放上去,可以下载成PDF再自己手绘。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平时背诵、查看很方便。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祝大家考试顺利~
编辑于2021-04-29 15:46:49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
概述
微量的、支配人和动物营养,调节正常生理机能,促进完全代谢的有机化合物。
不能提供能量,其中许多是外源性的必需营养素
·维生素原
能在人及动物体内转化为维生素的前体物质
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原,晒太阳能使皮肤中的醇转化为维生素D
·强化
添加一种或多种营养素,使食品中的营养素高于原有水平或增加没有的营养素
针对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加叶酸
·生物可利用率
食品中的某种营养成分经肠道吸收后在体内的利用率
包括吸收率、转化成活性形式的比例、在代谢中发挥的功能
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类维生素
特点
小分子有机物质
许多是含N或S的杂环类(特别是B族维生素)
需要量很少
必须从食品中摄取
功能
辅酶或辅酶前体(B族维生素)
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易氧化,不稳定)
遗传调节因子(维生素A、维生素D)
某些特殊功能
稳定性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
结构:视黄醇及衍生物
共轭双键必须反式
多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异戊二烯形成多不饱和结构
维生素A原
维生素A和类胡萝卜素稳定性
氧化
有氧、光照、较低水分活度下易发生
脂氧合酶的作用
脂类氧化(油脂酸败)促进纤维素A和类胡萝卜素损失
金属离子可以促进氧化
维生素A是单线态氧淬灭剂
β-胡萝卜素的降解
顺反异构
加热、光照、酸性条件下异构顺式产物,生物活性下降
蔬菜、水果的罐藏加工中,有想当部分的β-胡萝卜素发生9或13顺位异构化
高温讲解
高温下分解为小分子裂解物
维生素A在食品中的存在
动物肝脏,乳制品
维生素D
结构
维生素D3:胆钙化醇
常见于动物性食品
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
从真菌中提取
稳定性与降解机理
光照分解
直接光化学反应或由光引发的脂肪自动氧化间接设计反应
氧化
分子中含有不饱和键
油脂的氧化酸败可引起维生素D的破坏
维生素D应该保存在不透光、无氧密闭容器中
维生素E
结构
是一系列具有母育酚类结构的物质
包括多种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
生育酚是母育酚的衍生物,苯并二氢吡喃环上有一道多个甲基取代物
稳定性
对热、酸稳定
无氧条件下稳定,对氧、氧化剂特别敏感,易被氧化破坏(能捕获单线态氧,消除自由基)
金属离子促进氧化
油脂酸败加速对维生素E的破坏
对碱、紫外线敏感
食物中维生素E含量(mg/100g)
维生素K
结构
2-甲基-1,4萘醌衍生物
常见为叶绿醌(维生素K1)
聚异戊烯甲基萘醌(维生素K2,由肠道微生物进行合成)
有双键,不稳定
稳定性
维生素K1是黄色油状物,K2是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稍溶于乙醇,能溶于醚、氯仿和油脂中
化学性质稳定,对加热和酸稳定
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主要降解因素:光、射线,必须避光保存
脂肪氧化引起维生素K损失
维生素K的萘醌结构可被还原为氢醌,但仍保持其活性
食品中含量(μg/100g)
脂溶性维生素在稳定性方面的共性
对油脂氧化酸败易引起脂溶性维生素氧化分解
对光敏感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抗坏血酸,AA)
多羟基羧酸的内酯
烯二醇结构有强还原性
可以解离出两个氢离子,显酸性(H2A)
四种旋光异构体(还原性无差异,生物活性不同)
L-抗坏血酸
生物活性最高
烯二醇结构,连着两个羟基易失去电子
碱性条件不稳定,酸性稳定
L-脱氢抗坏血酸仍具有生理活性
D-抗坏血酸
生物活性为L型的10%
L-异抗坏血酸
无生物活性
食品添加剂
D-异抗坏血酸
无生物活性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C是所有具有抗坏血病化合物的总称
稳定性及降解机制
L-抗坏血酸单电子氧化过程
氧气、光照、金属离子、pH升高都易加速氧化
铜离子催化L-抗坏血酸氧化
在酶当中,尤其氧化酶,多见铜离子为辅基(水果碰破了坏的很快)
二价铁也行,但是铜离子比二价铁厉害
降解
多数情况是有氧降解
生成的呋喃甲酸和糠醛可以做风味物质,如果形成还原酮是木酮糖结构
影响降解的因素
氧浓度及催化剂
降解速率:催化氧化>非催化氧化>厌氧途径
催化氧化
氧分压<20kPa,氧化速率与氧浓度无关
氧分压=40-100kPa,氧化速率正比于氧浓度和金属离子(铜、铁)浓度
非催化氧化
氧化速率与氧压无正比关系,当氧压<40kPa,反应趋于平衡
厌氧途径,金属离子对氧化速率无影响
pH
酸性介质中(pH<3)较稳定;碱性介质中(pH>7.6)极不稳定,易开环
偏磷酸和草酸常用作提取维生素C的保护剂
多羟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聚磷酸等对维生素C也有保护作用(既提供酸性环境,又可以作螯合剂)
温度及水分活度
温度升高,维生素C降解速率增大
水分活度增加,维生素C降解速率增大
射线和酶
光、多酚氧化酶、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含金属离子:铁或铜)等加速VC的氧化降解
糖、盐及其他成分
糖、盐浓度高时可减少溶解氧,降低VC降解速率
半胱氨酸、多酚(花青素、黄烷醇)、果胶、明胶等降低VC降解速率
二氧化硫处理降低VC降解速率
MNO2(氧化剂)增加VC降解速率
有利VC保存条件
酸性
除去氧气(果蔬汁罐藏加工,脱气)
螯合金属离子
低温、避光
热烫灭酶(许多酶中有金属离子)
亚硫酸盐
其他还原剂
添加糖和淀粉等物质
食品中的功能
还原性和氧化性
保护其他食物成分免受氧化
还原邻位醌类有效抑制酶促褐变
除氧剂
氧化态的弱氧化性
烘焙制品中做面团改良剂(增加面团的弹性和韧性)
促进腌肉制品发色,因为VC被亚硝酸迅速氧化,而防止亚硝胺的形成
食品中含量(mg/100g)可食部分
硫胺素(B1)
结构
取代的嘧啶环与一个取代的噻唑环以亚甲基相连的化合物
硫胺素焦磷酸脂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α-酮酸的脱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具有酸碱性,质子化的硫胺素最稳定
与焦磷酸形成硫胺素焦磷酸脂,是辅酶,有活性
与盐酸、硝酸形成硫胺素盐酸盐、硝酸盐,有活性
两环间的亚甲基易与强亲核试剂(亚硫酸盐、OH-)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常见四种硫胺素结构
硫胺素
焦磷酸硫胺素
质子化硫胺素
硫胺素单硝酸盐
硫胺素在不同pH值下的转化
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对酸和光比较稳定
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很不稳定
对热敏感,对氧敏感
降解受水分活度影响较大,一般Aw=0.5~0.65降解最快
贮藏食品中VB1的保留率
早餐谷物食品在45℃下VB1的降解速率与Aw的关系(↓↑↓)
其他成分影响
促进
亚硫酸盐促进降解,不宜用亚硫酸盐作漂白剂、消毒剂、防腐剂蒸熏谷仓
硫胺素酶(鱼、贝)促进降解
血红蛋白催化降解
单宁与VB1生成无活性的加成产物
胆碱加速溶解
防止
蛋白质、糖对VB1的热降解有保护作用(与硫醇形成二硫化合物)
硫胺素在食品中的存在
标准小麦粉0.46mg/100g,富强小麦粉0.13mg/g→精致加工损失维生素
核黄素
结构
含核糖醇侧链的异咯嗪衍生物
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黄素梅中作为辅酶
FMN 黄素单核苷酸
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稳定性
pH: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酸性中和稳定
温度:对热稳定,常规热处理、脱水和烹调过程损失不大
光:引起核黄素降解的主要因素(能产自由基)(牛奶日光臭味)
pH>7,变成光黄素
pH<7,变成光色素+光黄素(断链)
在食品中
乳制品、动物内脏、绿叶蔬菜、豆类、啤酒酵母、强化谷物
烟酸(尼克酸,尼克酰胺)
结构:吡啶三羧酸
烟酸
烟酰胺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降解因素与机理
各种维生素中,烟酸化学性质最为稳定,光和热处理均不造成损失
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加热可以使烟酰胺变为烟酸(酰胺基不稳定),但生物活性不受影响
烟酸易溶于水,可能在热烫、蒸煮、去汁等加工环节中溶水流失,但损失率常低于其他水溶性维生素
在食品中的存在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
良好来源为蘑菇、酵母
其次是动物内脏(肝、肾)、瘦肉、全谷、豆类等,绿叶蔬菜也有相当数量
维生素B6
结构
吡哆醇、吡哆醛、吡多胺的统称
作为辅酶参与体内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神经递质的代谢
2-甲基-3-羟基-5-羟甲基吡啶
稳定性和降解机理
在加工中可发生热降解和光化学降解,也可能与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结合而丧失活性
各种形式都对光敏感
非光化学降解速度与pH、温度和其他食品成分的存在关系很大
在pH很低时,各种形式均表现出良好稳定性(0.1MHCl);吡哆醛在pH=5时损失最大,吡多胺在pH=7时损失最大
稳定性:吡哆醇>吡多胺和吡哆醛(牛奶灭菌,吡哆醛能损失一半以上,所以加吡哆醇比较好)
在食品中的存在
食物来源广泛,动植物均有
在蛋黄、肉、鱼、乳、全谷、水果、蔬菜和豆类中含量丰富
肠道细菌也产B6(之前维生素K2肠道细菌也产)
叶酸
结构
蝶酰-L-谷氨酸,只有谷氨酸为L型,蝶酰6C为S型时才具备活性
一碳单位载体(5号N上有取代基)
一碳单位为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原料
在食品中以多谷氨酸四氢叶酸存在
稳定性及降解
氧化降解
光可以促进叶酸降解
种类:叶酸最为稳定,四氢叶酸最不稳定
pH8-12和1-2之间,叶酸相对稳定,但容易降解;pH4-6,叶酸稳定性最低
降解通常涉及C9-N10键和蝶啶环
在氧化剂或还原剂存在时,叶酸、二氢叶酸、四氢叶酸可发生C9-N10键断裂而失活(例:亚硫酸盐促进降解)
食品中叶酸含量(μg/100g)
生物素
结构与性质
为羧化和转羧作用的重要辅酶
脲和噻吩组形成的两个五元环
稳定性及降解机理
对光、热、氧气稳定
强酸和强碱条件可降解
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保存率较高
在食品中的存在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
以肉、肝、肾、牛乳、蛋黄、酵母、蔬菜和蘑菇中含量丰富
可由肠道细菌合成
泛酸
结构和性质
D-N-(2,4-二羟基-3,3-二甲基-丁酰)-β-丙氨酸
泛酸主要以辅酶A的各种脂肪酸硫酯形式存在
稳定性与降解机理
在食品贮藏较为稳定,特别是低水分活动的食品
食品加工中,损失率随处理温度升高和溶水流失而增大
pH5-7最稳定,在较强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对热不稳定
在食品中的存在
肉、肝肾、水果蔬菜、牛乳、鸡蛋、酵母、全麦、核果含量丰富
B12(钴胺素)
四吡咯
含有金属离子
食品强化剂:氰钴胺素,红色晶体
降解因素和机理
pH4~7最稳定,接近中性条件下长时间加热,可能造成较大损失
碱性条件下,酰胺键发生水解
pH<4时,核苷酸组分水解
抗坏血酸可加速维生素B12的降解,亚硫酸盐、亚铁离子、硫胺素和烟酸在溶液中也能促进维生素B12降解
膳食来源(μg/100g)
菌类食品、发酵食品
维生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原料的影响
植物在不同采收期维生素含量不同:番茄、辣椒
不同部位维生素含量不同
苹果中:果皮>果肉
谷物中水溶性维生素:谷糠、麸皮>谷粒
植物性食品采收和动物食品屠宰后,内源性酶分解维生素
脂肪氧合酶造成多种微生物(ADEC等)损失
Vc氧化酶专一性破坏Vc
硫胺素酶(鱼、贝)破坏VB1
低温、气温贮藏可有效延缓维生素的分解损失
谷物制品在贮藏中的主要营养损失是脂肪酸败和维生素损失,与温度、水分活度密切相关
成熟度对番茄(100g)中Vc的影响
加工前处理(去皮、浸泡、切、研磨)
植物修整、去皮导致维生素损失
碱液去皮:破坏表皮附近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叶酸(碱不稳定),硫胺素
水浸泡引起水溶性维生素:C、B族维生素损失
对化学稳定性较好的B族维生素:泛酸、烟酸、核黄素等,溶水流失是最主要的损失途径
蔬菜应该先洗后切
食物切得越碎或磨得越细,维生素越易氧化
精制加工
谷物中维生素(维生素E,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含Lys较高的Pr,集中在谷粒外部,谷物精制程度越高,损失越严重
小麦粉精制后加入过氧化苯甲酰(禁止使用,会在体内形成苯甲酸)、二氧化氯(偶氮甲酰胺)等漂白剂,造成维生素E、B族维生素损失
油脂精炼会损失部分VE、K、类胡萝卜素
油脂氢化会造成VE、K、类胡萝卜素等脂溶性维生素的损失
牛奶的脱脂处理会部分损失维生素A和D
热烫、热加工
热烫
可以杀菌、钝酶、除氧等
对维生素损失较大:氧化、溶水流失、热降解
热加工
加热时间越长,温度↑,维生素损失越多
微波加热比传统加热维生素损失少
高温瞬时灭菌、辐照灭菌比传统热灭菌损失少
维生素保留:蒸优于煮,煮优于炸
贮藏方式
产品中维生素贮藏率与贮藏温度密切相关,低温优于常温
低水分食品中,维生素稳定性受水分活度强烈影响
长期贮藏:水溶性维生素保留率>脂溶性维生素
产品包装材料
加工中常用的化学物质
氧化性物质(氧、过氧化甲苯酰等)造成Vc、VE、类胡萝卜素、叶酸等维生素损失
还原性物质保护维生素,但亚硫酸根离子与硫胺素等发生反应
果蔬加工常用的有机酸会增加维生素C和硫胺素的保存率
碱性物质降低维生素C、硫胺素、泛酸等保存率
矿物质
定义
也称灰分或无机盐,指动植物体经过灰化后所余成分
食物中矿物质通常指除碳、氢、氧、氮之外的无机元素成分,包括生物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须的矿物营养,也包括在栽培、收获和加工过程中进入食物的无机成分
分类
必需元素(常量,>0.01):Ca、P、K、Na、Cl、S、Mg、Fe、F、Zn、Cu、V、Sn、Se、Mn、I、Ni、Mo、Cr、Co、Br、Si、B、Sr(其中K、Na、Cl溶解性最好,可以调节渗透压)
潜在有益元素:Rb、Al、Ba、Nb、Zr、Li
有害元素:Pb、As、Hg、Cd、Bi、Be、Sb、Tl
功能
构成生物体的组分
维持生物体的渗透压(Cl-、Na+、K+)
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酶的活化剂(Cl-是口腔中淀粉酶活化剂)
对食品感官质量有重要作用(加磷酸盐提高肉的持水性)
食品中矿物质的物化性质
溶解性:K、Na
酸碱性
氧化还原性:Fe、Cr
鳌合效应:叶绿素中的Mg,血红素中的Fe、维生素B12中的Co
影响矿物质生物可利用性的因素
生物可利用性:食物中某种营养素在经过消化吸收过程之后在人体内的利用率,包括吸收率、转化成活性形式的比例以及在代谢中的功能
对矿物质来说,生物可利用性(生物有效性)是指某种矿物质从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的效率
溶解性和化学形式:是否符合体内需要
鳌合效应:配位体增加溶解性促进吸收
氧化还原状态和pH值:与铁吸收有关
金属离子相互作用:拮抗作用和竞争作用
其他营养素摄入量、人体生理状态
骨头汤中的钙是羟基磷酸钙,不溶于水,还不如吃葡萄糖酸钙补钙
食品中矿物质的存在
一些植物食品中的矿物质含量(mg/100g)
共同特点:富含K、Mg,Na的含量低,多以有机酸盐的形式存在
几种动物肌肉中的矿物质含量(mg/100g)
肉类、水产、蛋类是磷的良好来源,乳类是钙的良好来源
牛乳中矿物质含量(mg/100g)
矿物质在食品中的作用
Ca
乳类中稳定酪蛋白
豆制品中做凝固剂
蔬菜中起保脆作用
海藻胶、果胶等带负离子的膳食纤维中起胶凝作用
Fe
催化食品中的脂质氧化反应,催化抗坏血酸等物质的氧化降解
在肌红蛋白中的化合状态决定肉制品颜色
与植物性食品中的多酚化合物形成绿、蓝或者黑色复合物
在罐藏食品中生成黑色硫化铁;是脂氧合酶的成分
Cu
催化食品中脂质氧化、抗坏血酸等物质的氧化降解、非酶褐变反应;与罐头或腌肉中发生黑色变化有关
多酚氧化酶的成分;作为叶绿素铜钠的成分用于食品着色
Na
食品咸味剂和鲜味剂的成分
NaCl可以防腐
食品膨发剂的成分
多种其他食品添加剂中的成分
Mg
蔬菜烹调中发生叶绿素脱镁现象影响色泽
Zn
氧化锌作为罐头内壁涂膜抑制罐藏蛋白质在加热中产生硫化铁黑斑
在绿色鲜豆罐藏中稳定其色泽,在肌肉中与持水性相关
面粉发酵产植酸酶,分解植酸对于矿物质的结合,提高Zn的利用率
Al
明矾中含铝,作为食品膨发剂和质地改良剂广泛使用与淀粉类食品
Ni
油脂催化加氢时的催化剂
P
磷酸是常用的酸味剂;植酸可作为抗氧化剂成分
多聚磷酸盐能提高肉制品的保水性
磷酸盐是复合膨发剂中的成分
磷脂是良好的食品乳化剂
S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类--褐变抑制剂、酒类防腐剂
Br
溴酸钾是常用的面团改良剂,可提高面包烘焙品质
矿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矿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小麦及其碾磨产品中的几种矿物质的含量(mg/100g)
菠菜热烫处理对矿物质损失的影响
食品的矿物质营养强化:Ca、Fe、Z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