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版本思维导图适合考研。1~3章完整版。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适合考研用,直接用来复习或打印备考
编辑于2021-04-29 20:04:20《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五章思维导图.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适合考研用,直接用来复习或打印备考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版本。第四章详细完整版思维导图,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适合考研用,直接用来复习或打印备考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版本思维导图适合考研。1~3章完整版。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适合考研用,直接用来复习或打印备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五章思维导图.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适合考研用,直接用来复习或打印备考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版本。第四章详细完整版思维导图,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适合考研用,直接用来复习或打印备考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版本思维导图适合考研。1~3章完整版。都是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整理所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进行增减。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适合考研用,直接用来复习或打印备考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装饰的萌芽
第三节.石器工艺
一、旧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
二、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
大玉龙红山文化 长 42.2cm ,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东北地区:
红山文化
珠江流域
几何印纹陶文化
第四节.陶器工艺
一、彩陶
河南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
鱼纹彩陶盆
庙底沟类型
花瓣纹彩陶盆 高 12.2cm 口径 20.3cm 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藏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型
舞蹈纹彩陶盆
半山型
马厂型
彩陶图案的形式法则:
①对比法 ②分割法 ③开光法 ④双关法 ⑤多效装饰法
彩陶图案的象征意义及产生原因:
①动物图案的变形 ②原始巫术、原始 ③宗教的图腾象征
二、黑陶
特点:①制作工艺:从泥条盘筑到轮制 ②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③以造型取胜,品种丰富,鼎已固定为盆形或罐形鼎
三、几何印纹陶
第五节.其他工艺
一、牙骨雕
二、染织
三、编织
第六节.结语
小结:
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装饰不是附加,而是和实用有机统一(认识意义;提供实用价值)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影响巨大,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充分运用,则能更好地体现艺术效形式感的应用 •对称-力量均衡;节奏-规律地变化;提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和识 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简约-突出其形象特征:写实表号,具象抽象(重要的艺术手法)
名词解释题
①彩陶: 繁荣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②黑陶: 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广大地区。是在强还原气氛的窑炉里烧成的,烧成温度一般高于同时同地的红陶和灰陶。多数黑陶内外皆黑,少数为黑皮陶或黑衣陶。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艺术史上,黑陶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中最为发达。
论述题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此时能够制作出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即彩陶。 彩陶最早在很那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从类型上又可分为半坡型和庙底沟型。除此之外,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也非常丰富,从类型上又可分为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彩陶的造型优美,装饰精巧,是劳动祖先伟大创造力的体现。新石器时代,受制于技术条件,彩陶的造型主要依靠捏制,其突出的艺术特点主要集中在装饰艺术上。总体来说, 原始社会彩陶艺术的装饰图案是我们劳动祖先对于当时生活的反映,其中包括编织的模拟、劳动的节奏感、图腾的表号化和自然物的抽象化。组织这些装饰图案也具有一定的形式法则,比如运用最普遍的对比法,使装饰面产生不同区域的分割法,在马厂型彩陶中被大量运用的开光法,半山型彩陶葫芦纹中典型运用的双关法,以及使器物从不同角度欣赏都具有完整装饰性的多效装饰法等
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彩陶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
(1)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型彩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在装饰方面,手法主要有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花纹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等,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花纹是鱼形花纹和人面形花纹。
(2)庙底沟类型彩陶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多是在赭红色陶胎上施以黑彩进行装饰,装饰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等几何纹,也有动植物纹,应用最多的是鸟纹。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纹饰最大的特色是黑白双关。
(3)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家窑型彩陶是由庙底沟类型分化出来的,器型以小口的壶、罐为主。其装饰内容十分丰富,多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组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其装饰特点为装饰满密,内外加彩,点和螺旋纹组
(4)半山型彩陶从造型和装饰上来说是彩陶工艺中最为精美的,造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装饰图案组织大体可分为用漩涡纹组成和用葫芦纹组成两种。半山型陶器精巧繁密,饱满凝重,曲线和直线形成鲜明对比,造型上壶体的宽度和高度比例又十分恰当,红色和黑色交替间隔的处理也使得整体艺术风格更为富丽精巧
(5)马厂型彩陶早期以双耳罐为主,中期彩陶壶数量增多,晚期彩绘流于简化,多用波折纹。总体上罐体价高,宽度移向肩部。盛行陶衣,并用“色衬”的方法加强装饰的色彩对比效果。其装饰纹样常见的有折线纹、回纹,最有特色的是人形纹,也称蛙纹。直线的运用是马厂型彩陶的特点,装饰粗犷、庄重,注意大效果,具有简练、刚劲的艺术风格
除上述类型外,原始社会的彩陶工艺还有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文化中的彩陶,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类型和不同艺术特色的彩陶都是我们勤劳的祖先在原始时代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创造出的宝贵工艺文化。
先秦工艺美术史 (包括2、3、4章的青铜器)
一、青铜工艺
青铜
青铜,即红铜与锡、铅、镍、形等化学元素的合金,商周时称金或吉金,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能铸造出用于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各种器物,生产工具替代原有石制工具。它的出现对人类生产力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因此称为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是以奴隶占有制为主导生产方式的时代,从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 15 个世纪。中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已有三千年历史,青铜冶铸工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各个时期的风格特征。到了商朝,青铜冶铸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逐渐普及,广泛使用到制造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领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军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装备,社会物质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成各个时期特点:VS
商
①装饰:怪兽纹:饕餮、夔、虬、龙、凤;自然性动物纹;回纹
②图案组织:单独纹样
③表现手法:中轴对称,主纹+地纹,多用直线
④制作加工:排印、刻花;陶范法/泥模法、蜡模法
⑤造型:鼎甗鬲;簋;爵斝角觚等;鉴盘;禁;兵器…
⑥艺术风格:庄重、严谨
周
①装饰:窃曲纹、鸟纹、环带状、重环纹、垂鳞纹、瓦纹
②图案组织:二方连续
③表现手法:带状反复,直线间曲线称 S 形,不用地纹
④制作加工:继承商代
⑤造型:新增簠、盨、匜、戟,乐器得到较大发展
⑥艺术风格:质朴洗练,疏朗畅达,韵律、秩序
春秋战国
①装饰:蟠螭纹、水陆攻战纹、绳索纹、贝纹、蟠虺纹
②图案组织:四方连续
③表现手法:上下左右联展
④制作加工:模印、金银错、焊接、划刻、镶嵌、鎏金、镂空;失蜡法
⑤造型:除通常造型外,还有钫鉴盘案及其他
⑥艺术风格:繁缛、清新
青铜器的分类
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构件、礼器
礼器
制作精美的大型青铜器都是礼器
青铜礼器的主要分类
青铜食器
主要分为蒸饪器、盛食器两种。蒸饪器包括鼎、鬲(lì历)、甗(yǎn 言上声)等;盛食器包括簋(guǐ轨)、簠(fǔ府)、盨(xǔ许)、敦(duì对)、豆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青铜器。
青铜酒器
主要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种。饮酒器包括爵、斝(jiǎ假)、觚姑)觯(zhì志)和觥(gōng 古横切)等;盛酒器包括尊、卣(yǒ酉)壶(léi 雷)和方彝等。
青铜水器
主要是在行礼时净手所用,以表示恭敬和虔诚。水器包括盘、盉、匜(yí移)、鉴等。
青铜乐器
主要的乐器有铙、钟、鼓等
列鼎的意义
列鼎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按照高低的阶层来实行数量分配,据礼书记载,西周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部分西周青铜器还带有铭文。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青铜器艺术的三个主要内容:
纹饰
兽面纹 又称:饕餮纹
龙纹、夔 纹
蟠螭纹,虎纹, 鸟纹,蝉纹
云雷纹,四花瓣纹, 水陆攻战纹
有关纹样九五之尊的由来:
鸟纹尊。尊是一种盛酒的容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渐渐消失了。 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尊是祭祀时接待宾客所用的,有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六种不同的尊,分别接待身份不同的宾客以表达主人的敬意。所以“尊”又有敬重、高贵的意思。“尊重”、“尊敬”等也就变成了对人的一种敬重之词。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则被称为“九五之尊”。
方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它属于形制特殊的盛酒器,这类器物因为模似鸟兽形状,统称为鸟兽尊,除了羊尊外,还有鸟尊、象尊尊、牛尊等。
鸟纹尊
图形文字
文字画
族徽理论
易卦卦象
文字起源
子主题
图像铭文
在商代与西周时期,青铜器外底的部位经常可以看到龙形及其他动物的图像,这些图像较大,占满整个外底,非常醒目,且常带有一个常规铭文。此种图像实是一种兼具铭文效用与纹饰外表的独特的视觉载体。或者说它们看似纹饰,却有着铭文的功能,故称之为“图像铭文”,是青铜器纹饰与图形文字的中介。
图像铭文 现藏美国的一件青铜器的外底图像铭文 ——龙形图像与“父”字
商朝
(一)青铜器合范铸造法
商朝早期的炼炉,一种是用灰陶大口尊、红陶大口缸加工而成;另一种是纯用草拌泥制而成。当时的青铜器都是一次浑铸成的,所以一模只作一范,一范只用一次,一次只能铸一器,生产效率不高。商朝晚期,青铜冶铸发展到一个繁荣的全盛时期,翻范技巧日趋成熟,并淘汰了早商时期用的炼炉,出现了形似头盔的红色陶制坩埚“将军盔”,操作灵活方便。还出现了土炉式、土坑式的炼炉,增大了熔铜量,是冶铸技术的一大进步。
子主题
(二)代表作品
(1)①后母戊鼎创作年代:商代晚期 ②材质:青铜 ③体量:通高 133 厘米,横长 110 厘米,宽 78 厘米,重 875 公斤 ④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1939) 因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 后母戊鼎采用陶范铸造 ,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 ,其合金成分为 :铜 84.77% ,锡 11.44% ,铅 2.76%,其他 0.9% ,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形体庞大,采用分铸法 ,先用陶范铸造各部分,然后装配而成。若使用“将军盔”熔铜,至少需要 70 个同时化,而每个盔旁若有三四个人工作,则需约 250 人。若再加上制模、翻范、磨光、运输及管理等,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至少 300 人以上,当时的生产规模就可想而知了。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纹饰:龙虎都是威猛的兽类铸在青铜器上,是为了产生震慑人的恐惧感。这种造型,也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恐惧而产生的艺术想象力,虎代表了神权和王权的威力。据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2)①四羊方尊年代:商代后期 ②材质:青 铜 ③种类:盛酒器 ④体量:高 58.3 厘米,口边各长 52.4 厘米,重34.5 公斤 ⑤出土地点:湖南宁乡月山铺(1938 年) ⑥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四羊方尊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口沿下装饰有蕉叶纹,下为夔纹带。从肩至足四棱为四只羊,各露前半身,形象逼真。肩上有隆起的龙纹,龙头穿插在羊头之间,圈足在羊蹄之间装饰有倒夔纹。通体有八道扉棱,装饰花纹极其精细。羊头、龙头均突出,羊角向内卷曲。据研是用分铸法铸造,堪称商代青铜艺术的最优秀作品。四羊方尊花纹分为三层,有地纹、主纹,还有一层高浮雕的装饰,其制模、烧铸工艺都十分复杂,而且造型生动逼真,是商朝青铜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四羊方尊上羊的形象为绵羊,商朝(也称“殷商”,商朝人也称“殷人”的羊有绵羊和山羊,绵羊被古生物学家定名为殷羊,相信与绵羊是由殷人培育出来的说法有关
(三)玉石工艺
礼器、仪仗器、工具——动物和人物形态,“巧色
代表作品
①作品:妇好跪坐玉人 ②通高 7 厘米, ③1976 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④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生前能征善战,地位极为显赫,死后庙号为“辛”。她的墓中共出土了 755 件玉器,这件圆雕玉人,是所有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玉人用黄褐色和田玉雕成,双手抚膝跪坐,头梳长辫、盘于顶,头上戴箍形束发器,接连前额上方卷筒状装饰,像一个平顶冠。 圆雕跪坐玉人是殷商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它以丰富的想像和细腻的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状貌,玉人身体、衣饰、发型的雕琢一丝不苟,近乎写实,是了解当时衣饰的最珍贵的资料,当为玉器中的绝品
周朝
(二)玉石工艺
主要是礼器,也有陪葬品——伦理道德、等级名位的标志
战国
(一)代表作品:曾候乙编钟 ①创作年代:战国初期 ②材质:青铜、木 ③体量:全长 10.79 米,高 2.67 米,重 5 吨有余 ④出土地点: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1978)
曾候乙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曾候乙编钟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钟背则记有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共标有关于乐律的铭文 2800 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编钟为铜木结构,钟架呈曲尺形,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钟是分铸而成的,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技术。钟架为铜木结构,木质丁字形钟锤和粗长的撞钟木保存完好。编钟的音域宽广达五个八度,可发一百二十八个音。敲击每个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可发出大三度和小三度的两个音,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声学和乐器制造史上的重大发明。音质良好,发音准确,至今仍可演奏高难度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 19 件,甬钟 45 件,外加楚王赠送的一件鎛钟,共 65 件。钟架近旁有 6 个“T”字形髹漆彩绘木陲和两根彩绘髹长棒。钟架横梁上漆,并有彩绘花纹和刻文,横梁两端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全套钟架由 245 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历经 2000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曾侯钟:曾侯编钟中的一件。长甬,各部均饰浮雕纹样,有错金铭文。铭文字型狭长,钟架下部的铜人:是编钟钟架的一部分。双手上举,承托架梁。着衣裳,束带佩剑。身上髹漆,并有彩绘。足下有座,饰浮雕纹样,下缘周围有穿索用环。铜人面容肃穆,在青铜器人像中是难得的佳作。
(2)编钟
①结构组成:编钟由若干大小不同的“钟”组成,每一个钟体上都饰有简单的兽面,内腔是空的。 ②编钟的编制有许多种类,东周时期的编钟以九枚一组的居多;较大的编制以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 出土的编钟)为代表,共计六十四枚,分三层悬挂。 ③使用材质:编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当时的钟多为陶制;商代以后的编钟多为铜制。 ④乐器特色:属于变音打击乐器族,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具有东方色彩,适合于演奏东方五声音阶的音乐。 ⑥编钟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玉石工艺
生产制作提高,造型表现佳——“蚀花石髓”
代表作品
①玉璧 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扁圆形,正中有孔。有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用途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作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战国时代,玉器已经成为礼器的主体,其中以璧的地位最高,用来祭祀神明,外交献礼,被视为镇国之宝,地位仅次于鼎。随着卿大夫和士阶层地位的提高,社会上追求一种品质高尚的君子风度,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卿大夫和士阶层流行佩玉,以此标示自己具有君子的品格和气质,当时有“君子无故,玉不得去身”的习俗,可见玉饰已经向人格化、道德化方向展。
作品:玉镂空螭虎纹合璧 创作年代: 战国 材质: 玉 体量: 径 7.6cm 厚 0.4cm 收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玉料青色,局部有褐色浸痕。体扁圆,两面纹饰相同,于内外缘各圈弦纹一周,内满饰排列有序的谷纹,好部镂雕一张口露齿螭虎。虎首有角,尾弯曲翘起。璧由中央平分成两半,原似一件可以分合的信物。正规的璧,应呈圆环形,战国以前大多如此。战国始,璧之好和外缘常加饰动物纹样,皆镂空而成。
三、陶工艺
商代陶工艺
灰陶
•占比百分之九十以上,多为轮制和模制 •烹饪器和食器,捺印、刻划、堆贴
白陶
•用高岭土制成,是一种特殊的陶工艺品 •装饰基本与青铜器相似,为奴隶主所享用
釉陶和原始瓷器
•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较硬,呈灰白色 •又称原始瓷器,造型有尊、罐、豆等
周代陶工艺
原始瓷器器的发展
•在商代基础上有重大发展,已很接近瓷 •弱还原焰中烧制,故不能达到纯白和透明
陶器
•早期以红色粗泥陶为主,一般为绳纹 •晚期素面较多,流行弦纹等装饰
春秋战国的陶工艺 (仍以灰陶为主,但有所特色发展)
暗纹陶
•始于春秋,兴于战国,在陶坯未干前压出暗纹
彩绘陶
在烧成的陶坯上画花,容易脱落,大多用轮制
几何印纹硬陶
•需经高温烧制,上部几何纹,下部为粗布纹
瓦当
•建筑用陶制品,一般呈半圆形,用印模印有装饰花纹
四、漆工艺
漆器 漆的原料是从漆树皮下割取的乳灰色液汁,它在空气中氧化后逐渐变成黑色,经炼制后就成为具有透明、防腐、耐酸、耐碱等特点的天然漆。如果再调和以金、银、红、绿、黑、白、黄等各种颜料,就可制成各种色彩鲜艳瑰丽的颜色漆,用以制作各种漆器了。我国漆器的生产和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我国自然条件优越,漆树生产面广,也是世界主要产漆和出口漆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也是出土古代漆器最多的国家
五、其他工艺
绘画和书画的发展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
甲骨文的发现 王懿荣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其主要内容为记载 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大规模挖掘中,有大量的龟甲兽 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 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小结
商代
典型的奴隶制社会 ①一神教,宗教迷信,装饰纹样往往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统治阶级崇尚武力 ②威严神秘慑服的精神力量,多运用安定庄重的直线和对称规整的格式 青铜器造型的发展从实用出发 ③不同用途不同品种,形式多样,丰富装饰的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④审美意义必须服从宗教意义的要求
周代
吸取了商代灭亡的教训 ①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方面都有不同提出了“德”的观念 ②看重现实,强调“礼治”,工艺美术也反映出礼的等级和秩序工艺制式样 ③有固定的规格工艺美术装饰 ④反映出显著的秩序感
春秋战国
时代共同性+地区特殊性 ①各地有名产,遍布全国,各地工艺生产品类繁多,丰富多彩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②体现在工艺美术制作方面,形成巧思、清新、活泼的特色 装饰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点 ③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图案组合 美学理论方面发展 ④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最早的工艺制作设计理论
名词解释题
青铜器
基本为以红铜与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在红铜中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增加美感。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起源于商代以前,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
带钩
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物品的器具,形如微曲的长条或琵琶等。因展示性强,往往制作考究、装饰华丽,材质虽以青铜居多,但也常见金银、玉石。出现于西周晚期,战国秦汉风靡。
饕餮纹
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饕餮是商及西周早、中期最为流行的一种纹饰,其基本形状是一具狰狞可怖的怪兽。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饕餮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的面形,商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图案多有变化。在祭祀器上频繁出现的饕餮纹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宗教意义 。
夔龙纹
青铜器上一足、两足,甚至无足的蛇形动物纹,称“夔”或“夔龙”纹,一足的凤鸟也被称为“夔凤”。夔龙纹流行于商和西周早期,可以是独立的装饰题材,也会两两相向,组成兽面纹。
金银错
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又称“错金银”。始于春秋战国,两汉及其以后仍在沿用。做法是,在器物上刻出图案,于刻纹内镶嵌金银丝片,再打磨平滑。使器物有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
后母戊大鼎
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也是世界少见的珍品,是商代晚期典型的作品。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后母戊鼎形制雄伟,具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
失蜡法
一种青铜器的铸造方式,由蜂蜡制成内模,敷泥浆于内模,支撑外范,待干,高温焙烧,蜡模溶化,由预留的外范孔洞排出,再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即得与蜡模相同的铸件。这种精密的铸造方法,现今仍在使用。
简述我国青铜器上常见的加工方法(2010 年中国地质大学珠宝设计学):
a.模印制范法,即范铸法。模印制范法是在铸造铜器的光素陶范未干透时,以雕刻精细的小花模反复压印出连续的花纹。它减省了陶范逐一雕刻的麻烦,又可形成四方连续的蟠虺等细密图案。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做法应用甚广。 b.失蜡法。具体工艺是由蜂蜡制成内模,敷泥浆于内模,支撑外范,待干,高温焙烧,蜡模溶化,由预留的外范孔洞排出,再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即得与蜡模相同的铸件。这种精密的铸造方法,现今仍在使用,在中国出现在春秋晚期的铜禁是最早的实例。
论述题(总结性归纳)
试述商周青铜工艺不同的艺术特点
造型方面: 商代统治者嗜酒,并往往有隆重的仪式,祭祀时酒器也是礼器。而当时的青铜工艺又为他们所占有,所以商代酒器十分发达,酒器造型也特别丰富。(1 分)周人认为商的亡国是由于统治者沉溺于酒中,所以周代禁酒。故酒器在周代逐渐衰落。(1 分)酒器中的彝,通常作成象生形,如牛、羊、鸟等,用于祭祀,成为一种礼器。(1 分)青铜器的造型随着不同时期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1 分)商及周初青铜工艺造型往往给人以凝重、威严的感觉;(1 分)西周、春秋青铜器造型则比较轻巧简便,更接近实用的要求。(1分) 装饰方面: 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其装饰纹饰又各有特点。(1 分)商代青铜器纹饰中最常见的是动物纹样。(1 分)这些动物形象大多来源于对象的自然形态,但又不是自然物象的如实模拟,而这些纹样中又以兽面纹(即饕餮)为主题,以回纹为陪衬,成主次效果。周代青铜器的装饰,饕餮纹已居于次要地位,(1 分)多用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组成二方连续形式,地纹减少,具有质朴和韵律的美。(1 分)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一、书法和绘画艺术
(1)石门颂 东汉 原刻在陕西褒城斜道的摩崖上,纵 261 厘米,横 205 厘米, 全颂计六百余字,这个著名的摩崖刻石,是汉中太守为司隶校尉 杨孟文数次奏请朝廷修复褒斜栈道有功而撰写的一篇颂词。整个 刻石上下成行,但是各行字数不一,字形大小也不相同,通篇看 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可 以想象当时的书写者持着一种豪放不羁、无拘无束的书写态度。
(2)绘画艺术的发展:
①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②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纪念作用,宗教膜拜作用
二、秦代的工艺美术
代表作品:
(1)①作品:秦兵马俑 ②介绍:秦统一了六国以后, 吸收了其他各国的文化,综 合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 个主要源流。
(2)①代表作品:秦始皇陵铜车马 ②创作年代:秦代 ③材质:青铜 ④体量:通长 317 厘米,通高 106.2 厘米,重 1241 公斤 ⑤出土地点: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1980) 铜车有两个轮子,一副车辕。车厢内外全绘有彩色图案,颜色以白色为主调,并配有红、紫、蓝、黑和绿等颜色。车前坐着一个驾车的“御官”俑,头部和衣冠也有彩绘。拉车的马有 4 匹,身上驾具大多用金、银制成。整件作品造型逼真,比例准确,尺寸约为实物的二分之一。铜车马是秦始皇陵里的陪葬品,铜车马就是仿照秦始皇的专用车——安车(也称辒凉车)制造的,是秦朝最高等级的乘车。秦始皇在第五次巡视途中,死于沙丘平台,李斯就是把他的尸体放在这种车里秘密运回京城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第一个皇帝。铜车马车轮的中心部分叫作“毂”,四周呈辐射状的木条叫作“辐”,共有 30 根。车毂是个吃力的部位,毂愈长,支撑面愈大。套在车轴两端形如圆筒的部件叫作银軎 (wèi), 它们末端各挂有一飞軨,是高贵身分的象征。青铜安车 按照古代的观念,圆形车盖象征天,方形车厢象征地,有三十根辐条的车轮象征日月的光芒。 长方形的车厢,分前、后两室,由中间的窗隔开,驭手在前室,主人在后室。
铜车马车厢门板的两侧都绘有精美的花纹。四周的边栏在白底上用朱红色绘着二方连续的图案纹样,中间画有一组组变形的龙凤纹。车和马的通体彩绘花纹,以龙凤纹和云气纹为主,有粉白、朱红、绿、蓝、褐、黑六种颜色。每种颜色深浅不同,颜料是用树脂调制成的,形成同“堆漆”工艺的立体效果。铜车马的右骖马,它头戴金银络头,脖子上系着金银项圈和金银缰索,胸前装饰着一缕缨络。在马的额顶正中,铸有一个半球形状的铜底座,周围镶嵌着 16 枚小金泡,上面立有一根高约 20 厘米的铜杆。这是天子车马的标志。秦始皇陵铜车马工艺复杂,装饰华丽,代表了中国古代铜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人们为“青铜之冠”。
三、汉代的工艺美术
(一)生产格局
期间,黄河中下游仍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今日的河南、山东、河北及山西南部的工艺美术生产极为兴盛。当时都城内官府作坊最为集中,因而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成为高档工艺品生产的重要地点。同时,秦汉的民间工艺美术也异常发达。
(二)铜器工艺
(1)铜器工艺
在战国时期已有铜灯出现,及至汉代,铜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种铜灯式样繁多:有豆形灯、雁足灯、行灯、吊灯、卮(zhi)灯、多枝灯、虹管灯。每种之中有用多种形式。汉代铜灯的考究不仅表现在种类繁多之上,还反映在其装饰的丰富,鎏金、错金银以至于宝石镶嵌都是华美灯具的常用装饰手法。汉灯中设计最为精妙的莫过于虹管灯。其灯体设有吸烟管道,能将烟气导入灯身。而灯身常贮水,以使得烟气溶入水中,从而解决古灯烟气污染的问题。
(2)虹管灯
虹管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将自然形态和实用功能结合得十分巧妙的范例。虹管灯设计有导烟管,体腔中空,用以贮清水,巧妙利用形态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自然隐蔽。烟管的另一端连着覆钵形盖,当灯盘中的灯芯点燃时,烟烬通过灯罩上的灯盖被吸入导烟管,再由导烟管使其溶于体腔内的清水,从而避免了灯烟污染空气。同时,虹管灯带有活动灯罩,能起到挡风、调节亮度和光照方向的作用
(3)鎏金
在 400℃的温度下,按 1 两黄金加 7 两水银的比例,使金熔化于水银中,冷却后成泥状固体,将其抹于器物表面,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留固于器物表面的技法,被称为鎏金。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
(4)代表作品:
①代表作品:长信宫灯 ②创作年代:西汉 ③材质:铜鎏金 ④体量:高 48 厘米 ⑤出土地点:河北省满城县陵山(1986) 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通体鎏金,作宫女跽坐持灯状,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 64 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长信宫灯的造型非常有特色,是宫女持灯的形象。宫女左手握执灯底,右手袍袖罩于灯上,凝眸前视,宛如举灯相照的神态。通体鎏金,光彩熠灼。宫女头部、右臂及灯罩、灯座等均可拆卸。右臂中空,作为烟道。灯罩可以开合,灯座附短柄附短柄,也能转动,用以调整灯光强度和方向。这件灯形象秀美,设计精妙,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①代表作品:错金博山炉 ②创作年代:西 汉 ③材 质:青 铜 ④体 量:通高 26 厘米 ⑤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1968) 此炉为汉代用作焚香的熏炉,属于豪门贵族的专用品。博山炉盛行于神仙之说流行的两汉及魏晋时期。此件博山炉炉身的盘和座是分铸后用铁钉铆合,通体错金,炉盘饰错金流云纹。器身满布以金丝错出的精美,细腻、流畅的云纹。炉身似豆形,通体用刚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炉盖高而尖,铸成山峦重选之形,以象征海中仙山,故称博山炉。错金博山炉通体用金丝错出精致的纹饰。工艺之精湛,举世罕见。错金是一种金属镶嵌装饰工艺,是将金丝镶嵌在金属器物的表上,然后再打磨光滑,形成精致的装饰花纹,具有十分华丽的效果。错金博山炉由炉座、炉盘和炉盖三部分组成。炉座圈足,饰错金丝的镂空蟠龙纹,底缘则为金地的卷云纹。座把透雕三条蚊龙腾出波涛汹涌的海面,以龙头挚托炉盘,炉盘上错金花纹潇洒飘逸,宛如随风起舞。自炉盘至炉盖则全部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多层山峦,上有羽人、走兽等形象,并饰以错金云气纹。博山炉有尖锥状的山形盖,盖上山峦之间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焚香时,把香料放入点燃,通过炉盖的许多小孔飘出袅袅轻烟,缭绕在炉体四周,就宛如神山盘绕终年的云雾,造成山景朦胧、群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盘上部及盖铸出起伏,抵挺峻峭的群山,山间点缀以猎人和野兽,刻划出一幅生意盎然的狩猎画面。在炉座把上的山、海之间饰龙纹,蕴涵着龙为沟通天、地、人三界的通天神兽的时代观念
(5)汉铜镜
两汉仍是铜镜艺术的高峰期。在青铜容器普遍走向简朴的时代,镜纹却异常丰富华美,铸造也往往精良。汉代铜镜的生产由专官进行管理。许多精致的铜镜都是少府尚方的产品。但到了东汉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发展起来,私工铸镜的水准也得到迅速提升。
①汉代铜镜的特点是
体薄、平边、圆纽、装饰程式化
②发展三个时期
1、前期,主要是西汉时期
这一时期,铜镜多用平雕法,镜边较平,镜边简略,或用弧纹作边饰。铜镜种类有螭形镜、草叶镜、星运镜,汉武帝后又有日光镜(zhao)昭明镜等
螭形镜
2、中期,包括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①这一时期主要是流行规矩镜,其又称规矩四神镜,因其纹饰上有类似于TLV的图形,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关于TLV,实际上是古代六博的棋格。而六博则是古代宴乐时的一种文娱活动。 ②关于四神,四神为:青龙、朱雀、白虎和玄武。
子主题
3、后期,即东汉时期
此时的铜镜镜面微凸,便于照全人面。圆纽增大,并多柿蒂纹纽座。铜镜的样式有:双夔纹镜、云雷纹镜、画像镜、方铭镜、阶段式镜等
子主题
虎符 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 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就是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 称为虎符。考古学家发现过得最早的虎符是秦惠君 的杜虎符,汉以后的虎符设计上又有了变化,调发军队 时,须有使臣持符,两符相合,方能发兵。现代常用 的“符合”一词,便源出此。
(三)陶瓷工艺
两汉时期在烧制瓷器的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特别是在东汉中后期,已经进入完成阶段。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但也发现了早期的黑瓷。烧制温度已经达到 1300 度,而且也开始使用高岭土作原料
(1)瓦当
汉代的瓦当也是相当有特色。战国时期的瓦 当是半圆形,称半规瓦。秦代瓦当发展为圆 形。汉代主要流行的是圆瓦当。汉瓦当的装 饰主要是有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和文字
(2)画像砖
汉代画像砖是古代砖石艺术的一棵奇葩,其朴实的艺术格调和充满生活情调的描绘主题常为后人所称颂。画像砖砖体上有模印图案或画像,其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
(四)染织工艺
秦汉时期的织物有丝、麻、葛、毛、棉五类。在工艺美术中,丝绸最为重要,其次是毛织物。其中两汉的工艺美术最令人振奋的成就也正体现于丝绸织造的进步。由于劝奖农桑,汉代的丝绸产量很大,不仅官府织造兴旺发达,民间的丝织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汉代丝绸品种众多,织造精良,装饰丰富。由于中国的高档服装基本都是用丝绸织造,从而以丝绸为代表的织物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艺美术门类。
著名的丝绸产地
(1)都城
秦代的咸阳、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是当时高档丝绸的主要产地
(2)临淄(zi)
东周以来,山东北部的临淄一带是桑蚕纺织最发达的地区,史称“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下》)
(3)襄(xiang)邑
襄邑在今河南东部的睢(sui)县。这里的丝织业也是同样发达,并一直延续到后来的西晋。
(4)成都
汉代,这里的丝绸织造行业非常发达,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蜀锦。 另注:西汉织物主要出土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东汉则主要在新疆和甘肃。其中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数量最多,也最为重要。此墓是长沙国丞相、钦侯利仓的夫人辛追的葬地
著名丝绸品种
(1)素、绢、缣
汉人称洁白的平纹(平纹:经纱与纬纱以一上一下的交织形成的织物。这种布的特点是交织点多,质地坚牢、挺刮、表面平整,较为轻薄耐磨性好,透气性好。)丝织物为“素”、“纨”或“纨素”,那时的“绢”则指未经漂练而泛黄色的丝织物。“缣”仍是平纹,但因由双经线或双纬线织成,故而更加致密结实
(2)纱、縠
纱和縠还是平纹,都以轻薄为特点。前者组织较稀疏,后者因经纬线加捻,且捻向和捻度不同,所以表面起皱。平纹与斜纹(经线和纬线的交织点在织物表面呈现一定角度的斜纹线的结构形式。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织比平纹少,故不及平纹织物坚牢,但斜纹织物的手感柔软且光滑。)
汉代的纱已经可以达到极其 轻薄而致密的程度。 马王堆墓里的素纱禅(dan)衣, 全重竟只有49克。素纱禅衣
(3)罗、绮、绫
罗以绞经(经丝内绞织入纬丝)法织成,故其孔隙为椒眼状,为无纹素罗。汉代的绮是在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很有文彩的丝织品。绫是在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丝织物。
(4)锦、绦(tao)
锦是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显花的多重丝织物。汉锦以经丝显花,即所谓经锦。绦是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扁平的带子,可以装饰衣物。绒圈锦是秦汉锦当中的一个特殊品种。绒圈锦的织造技术复杂,所织的锦表面绒线凸起,使得图案具有立体感。
1、印染
汉代的官府和民间织造往往都连带染色。所染颜色当然同审美有关,但更多的联系着等级礼制。古人在正式场合的着衣有着严格的色彩限制,与款式、质料、品种、图案一样,色彩也是明等级、分贵贱的基本标志之一。那时,不仅将丝织物或线织物染成某种颜色,还可以利用染料在织物上印染图案
2、刺绣
两汉时期,人们将刺绣品视为丝锦之上。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运用辫绣,或称锁子绣。刺绣的纹样题材多样,有几何纹、神兽、羽人、星辰、动物等
3、丝绸图案
除印花和刺绣以外,带图案的两汉丝绸主要是锦。虽然罗和绮也会带有图案,但发现数量较少,且图案种类也不及锦丰富。
4、毛和棉织物
秦汉的毛织物主要出产在西北、北方等游牧民族的所在地。在毛织物里,图案精美的不在少数。中国的棉织物起步较晚,约在东汉时才出现。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棉织物的工艺水平上升很快
汉代的丝织图案主要有
1、云气纹 2、动物纹 3、花卉纹 4、几何纹 5、文字
(五)汉代的漆器
汉代的漆器,在战国时期的生产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远非其他朝代可比。汉代漆器的生产,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行业分工很细。据漆器铭文记载,汉时漆器分工多达十余种。
1、制胎与造型
汉代的漆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还有少量的竹胎。汉代漆器的生产,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行业分工很细。据漆器铭文记载,汉时漆器分工多达十余种。秦汉漆器的种类繁多,主要是各种饮食器具,也有如博具、乐器、文具、兵器及屏风、几、案等各式家具。在造型设计上汉代漆器不拘一格,同一种器形亦能生出多种变体。
2、汉代精美的漆器造型
子主题
3、技法与装饰
秦汉漆器的装饰技法有
1、彩绘 2、锥画 3、金银箔贴花 4、镶嵌 5、扣
秦汉漆器的装饰花纹有
1、云气纹 2、动物纹 3、人物纹 4、植物纹 5、几何纹
3代表作品:
①作品:云纹漆案及所托杯盘 ②创作年代: 西汉 ③材 质: 木、漆、金属等 ④出土地点: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1972 年) 漆案上置小漆盘五件,漆耳杯一件,漆卮两件。这种摆设,应是当时贵族宴饮时的情形。古人席地而坐,就案前饮食,案上陈置杯、盘与卮等器具,皆为饮食器具。这套漆案及所托杯盘造型新颖,制作精巧,是中国古代漆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汉初工艺水准的代表之作。它们的土,为了解汉代贵族生活提供了最直接有力据。案是古代进呈食具和食物的盘,类似今日乡间拜拜上食的托盘,但有矮足。该漆案为木胎,长方形,平底,底下四角有 2 公分高的矩形足。案内髹朱、黑漆
(六)石雕和玉雕工艺
石雕
画像石
东汉长乐玉璧 高18.6cm,宽12.5cm,孔径2.6cm,厚0.5cm 玉料青色,通体有紫红色浸蚀。扁平,两面纹饰 相同。上部中央镂雕篆书“长乐”两字及双螭。螭独 角,细颈,曲身,四足,长尾,相对环抱两字。下部 为谷纹璧,谷粒较高,排列稀疏。“长”字之上有一 扁孔,以备穿系佩带。璧外缘阴刻篆书五言诗一首, 末署“乾隆戊申御题。”现藏故宫博物院。
(7)其他工艺
斗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栱
1、秦代虽然短暂,但秦统一六国,结束了常年战乱,并且规范了度量衡。这些都为后来的汉朝工艺美术兴盛提供了基础社会条件
2、汉代初期,由于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由此带动汉工艺美术的腾飞。
3、汉代儒学的宗教化,谶 chèn 纬神学的兴起,厚葬之风流行,均在同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装饰上有所体现。
4、在工艺美术设计上,取得实用和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化发展
5、汉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可以用质、动、紧、味四字来概括。汉代的装饰表现手法有(1)变形的处理——剪影法、(2)构图的处理——分割法、(3)装饰处理——填充法、(4)材料处理——减地法
小结
汉代空前发展
①工艺美术品种增多,艺术、技术、材料上都有许多新的创造宗教化,厚葬之风盛行
②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内容占有极大比重
实用和美的统一
①一物多用化(多子套盒、铜灯等
质、动、紧、味
古拙质朴;流动云气纹使装饰面多样变化;满而不乱多而不散;样式化的装饰美
名词解释题
釭灯
汉代流行的一种设计优秀的铜灯。设吸烟管能将烟气吸入灯身,灯身常可盛水,令烟气溶于水,以降低空气污染。灯罩能开合,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光照的方向。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即属釭灯
长信宫灯
汉代最著名的人形釭灯,虹管灯,属于单吸烟管类釭灯,底部有孔,不能贮水,故不及其他釭灯适用。据刻铭,此作曾属宫中,后辗转进入中山王府。汉代仕女的形象为基本造型,以手袖为虹管,充分体现出对科学的精确要求和考虑,而且实用的科学性和功能设计与灯造型设计完美地统一起来。
博山炉
一种镂空熏炉,炉体呈豆形,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是熏香器具同海上仙山传说结合的产物,故东汉的炉作常作羽人形。汉代南方熏炉式样变化普遍领先北方,但已知的中原博山炉却更精美,这同那里的铸造水平更高、主人的地位更显赫有关。
论述题
浅析汉代漆器的装饰风格
秦汉漆器的装饰成就辉煌,技法众多,题材丰富,构图多样,凝聚了种种智慧,展现出精湛技艺。最朴素的漆器仅涂漆,装饰则可归纳为绘,要锥画、金银箔贴花、镶嵌和釦。装饰题材也相当广泛。(总)彩绘是主要装饰手法,颜色有数十种,仍以黑、红居多。线条无论粗细,都能流畅生动,毫不滞涩,形象几乎可以从心所欲;锥画即针刻,是在尚未干透的漆膜上镌刻图案,其线条细若游丝,能在高不及 7 厘米的盖罐上刻出 9 层纹饰;金银箔贴花是将镂刻成图形的金银薄片帖附在装饰区,常再涂几道与底色相同的大漆,令贴花与漆面平齐,干后,打磨掉金银薄上的漆。此法汉称“金薄”,唐代发展为金银平脱;镶嵌的材料有金属、玉石、牙骨、琉璃、蚌片等。漆器上的镶嵌物通常形象单纯;釦即用金属片包镶口沿等器物边缘,材料有金、银、铜,铜釦常常鎏金,时称“黄涂”。汉代漆器中金釦较少,银釦稍多,鎏金铜釦和铜釦最多。装饰题材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云气纹,在两汉漆器上,云气纹通常纤小,姿态飘逸,不论四方连续、二方连续,布置满密的最常见。若以灵禽瑞兽神人穿行其间,组成云虡纹,则云气常呈波状,形体较大。强调动态,突出特征,省略细部,夸张变形是动物纹样常规的表现手法;涡、菱、波折、同心圆等严整的几何纹样虽时时出现,但通常以二方连续的形式,装饰在器物的边缘,很少用为装饰主题。(分)同秦代比较,东汉中期以前的两汉漆器水平高出许多,这体现着漆器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很多器物具有朴素之美,但也有许多作品努力追求着装饰之美。(总)
第四章 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也就是魏晋南北朝)
一、书法艺术
二、绘画的发展
子主题
三、雕塑的发展
四、建筑
五、陶瓷工艺
六、染织工艺
七、金属工艺
八、漆器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