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的同时梳理每个专题的知识框架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让我们一起冲冲冲!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教师。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的同时梳理每个专题的知识框架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让我们一起冲冲冲!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制度。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的同时梳理每个专题的知识框架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让我们一起冲冲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的概念
广义: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
泛指课业及其进程。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一定分量的学业。
2.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教学计划。
1.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化。
2.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制定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包括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1.概念:根据课程计划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它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3.功能: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考核学习效果测量学习水平的依据,是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科书——教材,课程资源
教材编写的两种形式:直线式、螺旋式。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考虑社会发展现实,具有实用性。
4.符合各种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特征。
5.关注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3.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1.也称分科课程,或科目课程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期限、各自的逻辑系统。
2.学科课程的编订: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
优点: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2.活动课程
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界限,以学生兴趣、需要(动机)、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优点: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自觉性。
缺点:儿童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2.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
综合课程优点
1.克服了分科过细的缺点。 2.可以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 3.贴近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实际。
综合课程缺点
1.教材编写有一定的难度。 2.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是有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特点: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缺点
1.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脱节。 2.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脱节。 3.与学校教师之间脱节。 4.与学科发展之间脱节。
2.地方课程:介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
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3.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本校发展状况学生实际负责编制的课程。 它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优势
1.更具地方特色,体现学校办学特点。 2.教师能够根据情况变化经常修订。 3.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不足
1.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2.教师可能缺乏开发课程的理论和技能。 3.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要。 4.教师的流动会影响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隐性课程,显性课程。
1.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表现的课程,在课程计划表上看得到。
显性课程是有意识有计划的。
2.隐性课程及其表现形式
1.外表,物质与文化层面。2.制度与风气层面。3.心理层面(核心)
隐性课程以间接,内隐方式表现,课程计划上看不到。 隐性课程是有意识,有计划与无意识,无计划相结合,具有双重行。
6.核心课程。
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基本特征
1.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核心。 2.采取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张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 3.要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4.社会问题是其重要表现形式。
特点
1.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适应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应性。 2.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 3.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4.课程理论流派
1.儿童中心课程论。 2.社会中心课程论。 3.学科中心课程论。
5.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知识因素。学生因素。
6.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
起源于古希腊,代表人物有洛克和菲斯泰洛奇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和能力,学校应通过拉丁文,文法逻辑,数学等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
实质教育论
起源于古罗马和古希腊代表人物。斯宾塞。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是向学生传授有使用价值的知识,以学生未来过完满的生活出发。
7.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六大转变)
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结构。
改变过于强调科学本位、门类过多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管理。
改变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新课改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1.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