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第二章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这是一篇关于认知:注意的思维导图,通过框架,梳理出注意的重点及运用。层次清晰,调理明确,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掌握注意的知识点!
这是一篇关于认知:思维的思维导图,详细的描写出思维及思维的应用,框架清晰,一目了然,使大家更好的掌握思维的运用及知识点!
这是一篇关于认知:表象与想象的思维导图,详细的解释了表象与现象,运用框架梳理知识点,内容一目了然,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收藏起来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记忆(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分类
记忆内容的主题
形象记忆:具体形象,“余音绕梁”
情绪记忆:情绪情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语词记忆:关系、意义和性质,“数学公式记忆”
动作记忆:最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
记忆内容的性质
陈述性记忆
是什么——一次性获取——意识参与
程序性记忆
怎么做——多次尝试——不需要意识参与
记忆保持时间
瞬时记忆
形象,容量较大,保持时间极短(不超过2sec),图像记忆编码
短时记忆
7±2组块容量有限,保存时间较短(不超过1min),操作性强,易受干扰,听觉编码
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意义编码(语义编码)
三者关系:1、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觉,它保留下来的痕迹就是瞬时(感觉)记忆。如果不加注意,痕迹就会立即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的信息,如果不经复述,就会遗忘;如果经过复述,就进入长时记忆。 3、信息在长时记忆中被编码、储存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取出来。 这时,信息又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提取出到短时记忆中,这就是检索或提取。
意识划分
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刷牙
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
记忆内容的时间
回溯性记忆
前瞻性记忆
品质
敏捷性:记得快不快,稳不稳
持久性:保持品质
准确性:最重要品质
准备性:提取和应用(想得快不快)
过程
第一环节:识记
机械识记:简单重复的方式
意义识记:通过内在联系
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但机械识记在学习中还是很必要,因为学习中总有一些材料是无意义的
第二环节:保持与遗忘
遗忘规律:速度先快后慢,材料先多后少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形象性、有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
学习程度
一定限度的过度学习记忆效果较好
材料的系列位置
近因效应,前摄和倒摄抑制
遗忘学说
消退说,桑代克,没有练习就遗忘
干扰说,即材料的系列位置
压抑说,弗洛伊德,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考试因为紧张忘记知识点
提取失败说,消息不是消失了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导致的线索错误
同化说,奥苏贝尔,积极的遗忘,简化认识减轻记忆负担
第三环节:再认或回忆(衡量记忆效果的唯一标准)
再认 选择题
回忆 主观题(经历的事物不在眼前)
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即教师讲课生动形象,难度适中,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化
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进行组块化编码)
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有效运用记忆术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复习时机要得当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方法要合理
1.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2.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3.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 复习方法多样化
复习数量要适宜
内容适量
适当过度学习
三、提高学生的回忆效率
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回忆的技能和技巧,如运用联想或推理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排除回忆过程中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