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的思维导图及重点名词解释。内容包括: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理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属于教育学考研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编辑于2021-06-04 23:01:53一个关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的详细思维导图,适用于大学生备考教师从业资格证,了解学习理论,未来更好的教学。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的详细思维导图,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的详细重点内容和解释。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思维导图。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一个关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的详细思维导图,适用于大学生备考教师从业资格证,了解学习理论,未来更好的教学。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的详细思维导图,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的详细重点内容和解释。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思维导图。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
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认知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紧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
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
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则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一个成就是发展客体永恒性
第二个成就是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操作
符号语言功能
运用“一维逻辑”,即不可逆性
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
集体的独白:每个儿童热情地谈论着,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能力的掌握
同一性、补偿性和可逆性的理解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形式运算的特征
假设演绎推理
青春期自我中心
发展的因素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这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了人类个体的心理起源和心理发展,并采用大量的临床法进行研究和验证其学说,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批评:有些人试图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去整合修正或扩展旧有的皮亚杰理论,被称为新皮亚杰理论
生物化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影响
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
低估儿童的综合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
教育应当适合儿童当前的发展阶段
教育应当促进儿童内部的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教育应当确定个体的发展水平差异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
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征:它们是随意、主动的;其反应水平以概括和抽象为特征,具有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间接结构特点;它们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产物;心理活动具有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内化学说: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最近发展区:两者之间的差距
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教学支架的概念:布鲁纳等人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和辅助学习的概念,提出教学支架的概念
交互式教学模式:帕林卡萨和布朗根据维果斯基社会交往和教学支持在学生逐步发展技能的过程中的作用开发出了交互式教学模式
同伴合作模式:维果斯基的理论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维果斯基特别强调社会交互与内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这对认知学徒制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影响
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自我人格在人格中的作用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个体的发展贯穿人生过程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阶段性。各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任务、冲突解决。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都面临着发展危机。个体解决危机的方式会对个体的自我形象和社会见解产生持久的影响。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信任对怀疑(出生到18个月)
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友爱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
繁殖对停滞期(成年中期)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和现代教育观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主体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比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为等
客体的我,即被察觉到的我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如自信、自尊、满足感、自豪感和自卑感等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
激发作用:自己驱动和调节自己去从事某些活动
抑制作用:根据实际情形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动
自我概念:指由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组成的混合物。是一种认知结构,指对个体是什么样的人的一种信念
非学业方面
学业方面
语言的
数学的
自尊: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及其情绪
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胜任感:指个人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而且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这时会产生一种完美感受
力量感:指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集体自尊:自尊和同一性的另外一种影响因素,或作为家庭、同伴、学校班级或小组中的自我
社会化:家庭、同伴和教师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家庭: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动因,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同伴: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师:教师作为儿童进入学校中最主要的指导者,是帮助学生面对情感或人际关系问题的最好资源